《史记》失载秦人始出地考
2015-03-20徐日辉
徐 日 辉
(浙江工商大学 人文学院,杭州 310035)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史记》失载秦人始出地考
徐 日 辉
(浙江工商大学 人文学院,杭州 310035)
司马迁对于秦人的历史非常关注,他在十二本纪当中特意撰写了《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与《殷本纪》《周本纪》之一朝一纪迥然不同,体现出司马迁本人详今略古的治史原则。其中《秦本纪》专门记载秦人发展的历史渊源,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对于秦人始出地的失载影响很大,幸好《孟子》《春秋左传》等传世的文献和出土文献《战国纵横家书》和《清华简》记载了秦人始出于“商蓋”,即今天山东省的曲阜一带地,弥补了《史记》的缺憾,为解开秦人西迁之谜,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新史证。
《史记》;《战国纵横家书》;《清华简》商蓋; 秦人;朱圉山;始出地
司马迁对于秦人的历史非常关注,他在十二本纪当中特意撰写了《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与《殷本纪》《周本纪》之一朝一纪迥然不同,体现出司马迁本人详今略古的治史原则。其中《秦本纪》专门记载秦人发展的历史渊源,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对于秦人始出地的失载影响很大,幸好其他传世的文献和出土文献弥补了《史记》的缺憾,为解开秦人西迁之谜,提供了新的史证。
一、《秦本纪》与出土文献的考察
《史记·秦本纪》是目前能够看到的有关秦人早期历史的最完整资料,根据司马迁的记载,秦人源自五帝之一的颛顼,因其“苗裔”孙女女修误食了玄鸟陨卵而怀孕,并且生下了儿子大业,遂开嬴秦一脉。
《史记·五帝本纪》曰:
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山海经·海内经》亦云:“黄帝妻嫘祖,生昌意。”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高阳,是一件有着重大意义的大事,我们看到司马迁记载这段历史时特别仔细,他在《史记·三代世表》再次记载:“帝颛顼,黄帝孙,起黄帝至颛顼三世,号高阳。昌意生颛瑞,为高阳氏。”表明高阳,即是颛顼,而颛顼正是嬴姓之根。《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记载:
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邾人灭须句,须句子来奔,因成风也。
杜预注曰:“大皞,伏羲。四国,伏羲之后,故主其祀。任,今任城县也。颛臾在泰山南武阳县东北。须句在东平须昌县西北。四国封近于济,故世祀之。”任城县,在今山东微山县西北。颛臾,在今山东平邑县东。须句,在今山东东平邑县西南。“以服事诸夏”, 杜预注曰:“与诸夏同服王事。”所谓的“与诸夏同服王事”,说明政治中心(华夏)在中原地区,而地处山东地区的颛顼等不属于诸夏,则从另外一个方面证实颛顼等是地地道道的“夷”、东夷。
秦出自颛顼,在当代的考古发现中已得到了证实。1985年在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大墓中出土的三套编磬中的一枚编号为M1:252的残磬,其铭文就有如下的记载:
天子匽喜,龚(共)桓是嗣。高阳又(有)灵,四方以鼏(宓)平。[1]263
凤翔秦公一号大墓的主人是秦景公,该编磬是作为宗庙祭祀用的重要礼器,为景公行冠礼亲政时祭祖的祭器,残磬铭文中“高阳又(有)灵”之高阳,正是《史记·五帝本纪》中的颛顼高阳。铭文大意“是说高阳在天之神有灵,可以保佑作磬秦公吉康寿考,国祚绵延”[2]101。凤翔秦公大墓残磬铭文充分说明秦人来自于东方,并且是以颛顼高阳为先祖。那么颛顼之后的秦人又是怎样发展的呢?《秦本纪》曰:
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大业,《史记正义》曰:“《列女传》云:‘陶子生五岁而佐禹。’曹大家注云:‘陶子者,皋陶之子伯益也。’按此即知大业是皋陶。”所以有不少学者认为大业就是皋陶,由沈长云等先生所著的《赵国史稿》就持此观点。
《赵国史稿》称:“大业是赵氏(及嬴秦氏)第一个记得清的男性祖先,这个大业,其实就是与夏朝的创始人大禹齐名的古代著名的圣贤皋陶。”[3]36但是,有不少学者不同意大业为皋陶的观点,例如,陈平先生认为:“实质上,大业就是大业,他不是皋陶。我们现在除了知道他是大费伯翳之父外,对他几乎一无所知。所能推论的是:(1)从大费被赐姓始姓嬴看,可知大业不可能姓嬴。(2)大业与大费一样,也是有关氏族部落酋长。”[4]162笔者赞同陈平先生的观点。因为《史记·夏本纪》记载的“帝舜朝,禹、伯夷(益)、皋陶相与语帝前”,可以其证。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大费即是伯益,梁玉绳考证说:“按:费是国名,《竹书》‘费侯伯益’是,《史》误以大费为名,故不曰咨益而曰咨费,舜果有斯语哉。”[5]据知费为伯益的封地,与大业被封为业一样。伯益协助大禹治水成功,具有了嬴姓身份的部族,而且参与到国家的管理,这是一次质的提升,而不是量的转变。
笔者一直认为,皋陶与伯益出自少皞是可信的,嬴,《说文解字·女部》释曰:“嬴,帝少皞之姓也。”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女部》释曰:“嬴,少皞氏之姓者,当云少皞氏之后姓。昭公十七年《左传》少皞氏注云曰:‘少皞,金天氏,黄帝之子,己姓之祖也。’”另外,皋亦是咎,《风俗通义》就称之为“《咎陶谟》虞始造律”等。
伯益与大禹一起治水有功,受到舜的封赐。《秦本纪》所载:“其赐尔皂游。”皂游,司马贞注曰:“游音旒。谓赐以皁色旌旆之旒。色与玄玉色副,言其大功告成也。”正是舜“历试之以难事”[6]15,所以深知治水工程的不易,非一人之力可以完成。因此,他在庆贺大禹治水成功的同时,特别表彰为治水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伯益,特地赐伯益以旌旗,并且以游来显示其治水的功绩,并且直接影响着后裔的发展。《史记·秦本纪》接着记载:
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
费昌由夏入商有功,为商汤驾车,但其子孙却分散于“中国”“夷狄”之中,不见记载。至中衍之后秦人进入到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显赫,对此何清谷先生依据徐锡台先生提供的八条卜辞,说明嬴秦族人在商做大官的证据。如兹罗列如下:“弜秦宗于匕(妣)庚”(《甲》五七一)”,“其酉彡曰于且(祖)丁秦右宗”(《宁》二九二)”等[7]。“秦右宗”,指秦地之宗庙。据此,秦地既有“右宗”,则必有左宗,当是人丁兴旺的表现。其“秦宗”者,即秦之宗庙,反映出商代秦人的发达。
考察历史,自中衍以下嬴秦族人在殷商多显贵确是事实,尤其在商朝末年中衍的玄孙蜚廉以及蜚廉的儿子恶来,父子俩共事殷纣而俱受宠幸,不可一世。
二、蜚廉之死与秦人西迁
嬴秦兴于夏,始为伯益。其发迹之重要标志是伯益受封,并赐嬴姓。至商成为诸侯,且多显贵,代表人物有伯益、大廉、若木、费昌、孟戏、中衍、中潏、蜚廉、恶来、费仲等。蜚廉,秦人发展史上一位关键性人物,因为从他开始花分两枝,一枝为赵,一枝为秦。蜚廉与恶来共为殷纣王手下的得力干将,为众人所不齿。蜚廉其人善于奔跑,又有才干,所以又称“飞廉”。 周武王克商,杀死恶来以平民愤。而蜚廉因其善于行走,在外为纣服务所以侥幸逃脱。《史记·秦本纪》记载:
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死,遂葬于霍太山。
霍太山,即霍山,也称太岳山,在今山西霍县东南。过去对这一段记载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对“石”字的解释,《史记索隐》称:“‘石’下无字,则不成文,意亦无所见,必是《史记》本脱。”
《水经注·汾水注》称:
汾水又南,与彘水合,水出东北太岳山,《禹贡》所谓岳阳也,即霍太山矣。上有飞廉墓。飞廉以善走事纣,恶来以多力见知。周王伐纣兼杀恶来。飞廉先为纣使北方,还无报,乃坛于霍太山,而致命焉。……死遂葬于霍太山。
据《水经注》“石”当为“使”,即周武王克商杀恶来,但蜚廉不在,奉命“使北方”。霍太山位于殷都之北,使出讲的通。蜚廉、恶来助纣为虐,所以到头来都未得好死,也在情理之中。
事实上蜚廉并不是司马迁所说的“死遂葬于霍太山”,而是死于东方商人的故地奄,并且是因为参与反周被周成王杀死的。《孟子·滕文公下》记载:
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奄,即阉、商阉、商蓋,商的与国名,中心在今天山东省曲阜一带地。墨子曾有周公“辞三公,东处于商蓋,人皆谓之狂”的记载[8]644。周武王克商之后,东方的商人并不顺服,周成王初年奄就随同武庚以及东方的夷人等起兵造反,被周公用了三年时间才将其剿灭。飞廉正是从山西逃到这里参与反商而被周成王杀死的,孟子的话讲得非常清楚。此“商蓋”与韩非子所说的周公“将攻商蓋”[9]439,以及《春秋左传·定公四年》中的“商奄之民”,指的是同一个地方。
关于周成王伐商奄之事,曾经在20世纪出土文献中得到过印证。1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的《战国纵横家书》。其《谓燕王》称:
自复而足,楚将不出雎(沮)、章(漳),秦将不出商阉(於),齐不出吕隧,燕将不出屋、注,晋将不萮(逾)泰(太)行,此皆以不复其常为进者。[10]17
上边看似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实际上讲的正是楚国、秦国、齐国、燕国、晋国各国的始出居地,此处的“商阉”即“商奄”“商蓋”,正是秦人之先的始出地。尤其是近来新发现的清华简,为我们提供了同样的信息。其《系年》曰:
周武王既克殷,乃执(设)三监于殷。武王陟,商邑兴反,杀三监而立彔子耿。成王屎伐商邑,杀彔子耿,飞(廉)东逃于商盍(葢)氏,成王伐商盍(葢),杀飞(廉),西迁商盍(葢)之民于邾圄,以御奴虘之戎,是秦先先人,世作周。[11]141
从孟子到《战国纵横家书》再到《清华简》,清楚地说明飞廉是被周武王杀死于商蓋,是写在简上面的第一手资料,作为原典,具有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
周武王在灭商的过程中,嬴秦的首领,殷商的重臣蜚廉曾经逃到一个叫做“商蓋”的地方。商蓋(奄)这个地方曾经是商王朝的诸侯,并且是商朝“第十八代商王南庚时把都城由庇迁至于奄,第十九代商王阳甲和第二十代商王盘庚前期均都于此”[12]650,对商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扎实的基础。后来三监叛乱,周成王在商蓋消灭了蜚廉,并且将他的这一支族人,所谓的商奄之民,迁徙到西方的戎狄之地,即今陇山以西甘肃东部的甘谷县的朱圉山一带“世作周服”[11]141,为周守边效命,成为秦人的祖先。秦人之所以自己没有记载这一段历史,这是因为由反叛而引起的大迁徙,作为一段不光彩的记忆,刻意隐讳,是可以理解的。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是秦先人”,指的是西迁到甘肃东部渭水流域甘谷县一带的秦人,它为我们研究秦人由东而来,提供了最新的依据。
现在看来,蜚廉是在“商蓋”这个地方被周成王杀死的,《史记·秦本纪》的记载显然有误。如果说司马迁没有见到《战国纵横家书》和《系年》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对于孟子等人的记载应该是看到的,为什么司马迁没有采纳,以至于连秦始皇一族的始出地都失载于史,真所谓千虑者一失。
不过,对于“商蓋”的内涵,学者们同样经历了一个认识过程。对此,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在“全国首届出土文献与秦文化研究高层论坛”上说,由于限于当时的认识,在校正《战国纵横家书》的过程中,大家不知道“商阉”是什么,所以误以为是“商於”“殽塞”。现在清华简《系年》的出现,使这个问题豁然清楚。李先生在大会上的说明,使我们看到一代史学大家的风范,同时也表明科学研究真正是永无止境。
三、朱圉山为秦人始出地
秦人源于东方,后迁西方,开始兴旺发达,正如顾颉刚先生所说:嬴姓之族本居东方,看没有迁徙的莒、郯、葛,已经灭亡的菟裘便可知道。至徐、群舒、钟离、六、蓼等则是迁今安徽境内淮河流域的,秦、梁是迁今陕西、甘肃境内的渭水流域的,赵是迁今山西境内汾水流域的。他们散居的地面这样遥远,为我国内地移民史上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画面[13]151,156。通过考察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不难发现《史记》的记载问题还是不少,主要是秦始皇这一支的源头所在。《系年》第三章记载蜚廉之死,意义非常重大,改变了以往的一些看法。对照《清华简》的记载,使我们得以对秦人的始出地问题有了新的答案,即李学勤先生根据清华简《系年》“西迁商蓋之民于朱圉……是秦人之先”的记载,提出甘肃省甘谷县的朱圉可能是秦人最早的西迁之地的结论。
甘肃甘谷县的朱圉山是秦人的发祥地,为最新的研究成果,得益于清华简的发现。根据清华简的记载,蜚廉被杀之后他的遗民被“西迁商蓋之民于邾圄,以御奴虘之戎,是秦先先人”[11]141。所记“是秦先先人”是战国时期楚人强调赢姓商奄之民被西迁至甘谷县的朱圉山一带,是为秦人祖先的说法。作为清华简的贡献,解决了过去我们只知道商末周初秦人在这一带活动,却又不敢认定为秦人西迁之祖的长期困惑。
朱圉,是朱圉山的简称,在今甘肃甘谷县境。朱圉山位于渭水之南,属于秦岭山脉,岷山中支,其顶峰为石鼓山,高2625米,距离甘谷县城西南30公里。[14]70朱圉山名气颇大,在古代与西倾、鸟鼠并为雍州名山之一。《尚书·禹贡》载:“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孔颖达疏曰:“圉,一作‘圄’。朱圉山在天水冀县南”。
冀,是秦人最早设置的县。《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公)十年(前688)伐邽、冀戎,初县之”。冀,古族(国)名,属西戎之列,古为西戎八国之一。冀戎的族源不详,从史书记载,仅知先秦时期活动于今甘谷、陇西一带地[15]。公元前688年被秦武公消灭后以其族名始置“冀县”。冀县与邽县,是中国最早设置的两个县[16],成为秦人创立郡县制的试验田。
《汉书·地理志》记载:“冀,《禹贡》朱圄山在县南梧中聚。”颜师古注曰“圄同圉”。朱圄山即朱圉山;梧,即《系年》里所说的“邾圄”的圄,正是朱圉山。《水经注》记载:
(渭水)又东出黑水峡,历冀川,又东过冀县北。……南有长堑谷水,次东有安蒲溪水,次东有衣谷水,并南出朱圉山。山在梧中聚,有石鼓不击自鸣,鸣则兵起。
上述长堑谷水、安蒲溪水和衣谷水皆源于朱圉山,自南向北流入渭河,至今尚在。“山在梧中聚”者,指的正是朱圉山的顶峰石鼓山。而“石鼓不击自鸣”,则出自《汉书·五行志》:
成帝鸿嘉三年五月乙亥,天水冀南山大石鸣,声隆隆如雷,有顷止,闻平襄二百四十里,野鸡皆鸣。石长丈三尺,广厚略等,旁著岸胁,去地二百余丈,民俗名曰石鼓。石鼓鸣,有兵。是岁,广汉钳子谋攻牢,篡死罪囚郑躬等,盗库兵,劫略吏民,衣绣衣,自号曰山君,党与浸文。
朱圉山上的石鼓颇为传奇,不击自鸣,鸣则有兵事,十分神奇。例如《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朱圉山,在县西南六十里。上有石鼓,不击自鸣,则有兵起。”还有《巩昌府志》亦记载:“朱圉山在(县)西南三十里,大禹导水经之。”考察中得知,传说大禹导水于此,故这一带还留有“导流山”的一些痕迹。如果不是巧合,伯益佐大禹治水极有可能到过这里。朱圉山与甘谷县的距离,有三十里和六十里两种记载,其实,朱圉山距离甘谷县西南三十里,指的是朱圉乡所在地。历史上甘谷县有朱圉东乡、朱圉西乡、朱圉南乡和朱圉北乡,除朱圉北乡距县城10公里以外,其余三乡均距县城15公里。而顶峰石鼓山距离甘谷县西南30公里。
清代学者胡渭曾说过阎若璩告诉他亲自考察过朱圉山,并且称:“吾尝亲经其山,在今伏羌县西南三十里,山色带红,石勒四大字‘禹奠朱圉’。”并且认为朱圉非一山,“凡县西南之山皆是者”[17]363。“禹奠朱圉”与大禹治水的传说相关,刻石今存,是甘谷八景之一。
朱圉,朱为赤色,圉,一作“圄”,有马场之意,朱圉山牧区今天叫作古坡牧场,属于一类次生类型草场,非常开阔,宜于放牛、马、羊等,气势颇有些欧陆风情,至今仍是甘谷县、礼县和武山县三个共同放牧的大草场。在距今3000年前后的朱圉山一带,其丰美的水草比今天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笔者通过多次考察得知,朱圉山是作为蜚廉族人西迁的坐标,还包括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清水县、秦安县、甘谷县、武山县、麦积区、秦城区,以及原来归属于天水的礼县、西和县等地,并且得到当地的考古发现的印证。
朱圉山所在地的甘谷县磐安镇毛家坪村正是西进的核心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考古发现证明,“秦人至迟在商代末年已经活动于甘肃东部”[18]。尤其是通过对甘肃礼县西山、大堡子山和山坪三座周代城址的调查[19],西汉水上游的考古调查的收获[20],以及张川县马家塬早期戎人墓的发现,特别是笔者一直认为清水县的李崖为上邽古城的发现[21]319,甘谷县的秦人车马的考古新发现,证明秦嬴之兴,皆从这里开始,由秦非子、秦侯、秦公伯、秦仲、秦庄公、秦襄公、秦文公到秦始皇、大秦帝国,由此一脉相承。清华简的发现,朱圉山作为“是秦先先人”西迁的核心区域[11]141,基本上可以成为定论,同时弥补了司马迁《史记·秦本纪》失载的缺憾。
[1] 王辉,焦南峰,马振智.秦公墓石磬残片考释[J].史语所集刊(台北):67本2分册,1996.
[2] 王辉.秦文字集证[M].台北:台湾艺文出版社,1999.
[3] 沈长云,魏建震,张怀通.赵国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社,2000.
[4] 陈平.关陇文化与嬴秦文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5] [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 [唐]魏征.群书治要[M].福州:鹭江人民出版社,2004.
[7] 何清谷.嬴秦族西迁考[J].考古与文物,1991,(5).
[8] 吴毓江.墨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9] 陈其猷.韩非子集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10]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战国纵横家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11] 李学勤.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二)[M].上海:中西书局,2011.
[12] 安作璋.山东通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13] 顾颉刚.鸟夷族的图腾崇拜及其氏族集团的兴亡[M]//史前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14] 甘谷县志编纂委员会.甘谷县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15] 徐日辉.早期秦与西戎关系考[J].宁夏社会科学,2005,(1):109-116.
[16] 徐日辉.秦始县于甘肃二地说[J].甘肃社会科学,1984,(3):58-62.
[17] 胡渭.禹贡锥指[M].邹逸麟,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8] 赵化成.寻找秦文化渊源的新线索[J].文博,1987,(1):1-7.
[19] 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甘肃礼县三座周代城址调查报告[M]//北京大学中国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古代文明:第7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20]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汉水上游考古调查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21] 徐日辉. “邽丘”辨——读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简图》札记[M]//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历史地理》编辑委员会.历史地理:第十四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 王炳社】
Research on Qin people’s Origin Lost in Historical records
XU Ri-hui
(Humanities College,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35, China)
Sima Qian gave his great concern about the history of the Qin people. In the twelve chronicles he specially wroteTheQinBiographyandTheFirstEmperoroftheMillennium, and these are very different fromTheYinDynastyandTheZhouDynasty, reflecting the Sima Qian’s historical view, “to detail history of his times and to simplify history of the ancient times”. InTheQinBiography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Qin was written with the great historical value, while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especially Qin people’s origin lost having the great influence. Fortunately, the classical documents such asMenciusandTheAnnalsofZuoZhuanand other unearthed masterpieces of literature and documents such asBookofWarring-StatesStrategicAdvisorsandBambooslipsCollectedbyTsinghuaUniversity, all these recorded Qin people starting outShanggai, which is located in Qufu regions of Shandong Province today. These make up the defect of Historical Records and provide the precious new historical evidence for Qin people’s moving towards the West.
Historical Records;BookofWarring-StatesStrategicAdvisors; Shanggai inBambooslipsCollectedbyTsinghuaUniversity; Qin people; Zhuyu Mountains; origin
K207
A
1009-5128(2015)23-0058-05
2015-10-27
徐日辉(1953—),男,山东掖县人,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旅游文献研究所所长,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主要从事《史记》、秦早期历史、旅游文化、史前文明以及历史地理等领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