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2015-03-20黄义娟
黄义娟
(南阳理工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大学英语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语言的人文性。但是在我国的英语教育中,一直都是以“工具论”为导向,没有将重点放在人文精神的培养上,不能给通识教育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所以,给通识教育下的大学英语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通识教育内涵与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很早就出现了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历经坎坷形成了如今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通识教育在性质上属于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院校中,通识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使学生养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做一个优秀的人;通识教育强调的教育内容是广泛的,它要求学生必须熟练运用自己所在领域的知识,同时掌握地理、历史等多学科的知识。
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首先指的是一种教育理念,面向所有人的教育理念,大学的办学理念,来自各方的人一起学习。作为一种教育理念,通识教育表现在大学教育的一点一滴中,贯穿整个高等教育的全过程。通识教育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这个教育体系是由各学科串联起来组成的[1]。现在各高校之间都在宣传通识教育,并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积极建立具有本校自己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虽然高校都开设了通识教育相关课程,但这些课程的上课时间和上课周期又不尽相同,甚至连上课的思想方法也是不同的。这些课程同时具有共同点,即都包括人文和自然的最基本的知识以及社会学中需要具备的基本知识。学校安排这些课程,是想使学生能系统性地学习这些学科,使学生对每个领域都能有所了解,对每个领域都能掌握其基本知识,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这个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通识教育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作为高校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其课程体系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也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2]。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构建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是由有关英语的各学科一起组成的。通识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通识教育存在的合理性。而现今教育对通识教育的忽视及其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愈发表明了通识教育的必要性所在。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保证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性。大学通识教育的开展要建立在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完善的知识体系是开展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目前学校现有的课程知识体系是建立在现在的英语课程体系之上的,这距离通识教育的最终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其现有内容根本无法满足通识教育的需要。
(一)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需要
在大学英语课程设计上的通识教育是建立在英语这门语言之上的,是以英语为依托的教育。在通识教育体系下,讲授英语课程不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同时,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大学英语的教育不能再只是语言的培训,英语的教学不能脱离其它学科而独立存在。大学英语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再只是语言型的课程,必须努力转变为语言型和内容型的课程,大学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不再是学习英语,而是用英语学习。大学英语课程构建的关键是合理布置英语课程并对教材实施改革,使教材的内容适应教育改革。现在大学里普遍使用的教材是《新视野大学英语》,并在英语课上主要锻炼学生听力和写作的能力,夹带着翻译书本内容,这些都是在大纲中明确标明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英语能力。大学英语教育过度强调“工具性”,忽视英语教育的根本目的,一味偏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
(二)落实英语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
在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体制下,学校必须按照通识教育的目标来培养人才,在通识教育的课程上要按照要求设置,在内容选择上也要根据任务时间地点的差异性来调整。刚刚入学的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越来越高,有些甚至超过课程标准要求。随着新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大学的教育体系也将随之发生改变,这也将为高校开展通识教育打下良好基础。有些人认为在大学的英语教育只是高中的延伸,并没什么新的内容,针对这个现象,教育局规定:英语的基础知识将由高中逐渐向初中转移,高校的英语教学应逐渐向通识教育的教学内容上转移。英语课程标准要求,通识教育下的大学英语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语言学习方法,打下牢固的语言基础,培养学生掌握必须的、实用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三)改善当前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整体结构体系
现在在高校的教育中,主要将课程分为两部分,全校性必修课和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全校性必修课主要包括政治、历史、计算机等课程,这类课程所占的比重很大,大约占到高校全部课程的百分之七十;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主要一些人文类的选修课。综上所述,在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中,人文类课程所占的比重很低,课程比例严重失调。高校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道德素质较差,这使得通识教育课程的不合理性更加突出。一些大学将通识教育的课程设为必修课程,使得学生没有了选择性,这与通识教育的理念是不相符的。大学英语课程在整个高校通识教育中的比例占到三分之一,处于相对核心的位置。其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选修课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占比,增加通识教育课程的可选择性,有利于改善通识教育课程结构的不合理性。
三、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设计构想
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教育内容应该体现通识教育的开放性与发散性,着力提升学生的通识观点和综合运用能力[3]。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计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和具有特殊用途的英语课程。在基础英语课堂上,主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大学英语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拓展课程和特殊用途英语的课程主要包括人文课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这些课程的建立充分体现了通识教育的理念,有利于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增加课程的可选择性,对于建设通识教育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英语教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教学大纲也在不断修正。大学英语教学是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而通识教育的课程建设一直是大学课程改革的一大难点[4]。各高校要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遵循课程改革要求,在通识教育观指导下搞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1]邵华.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4,(1):61-62.
[2]马晶文.通识教育视域下大学英语隐性课程的建设[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4,(2):18-19.
[3]潘凌.浅论“大学英语”教育中的通识教育[J].江苏高教,2013,31,(6):21-22.
[4]顾成华. 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教育探索,2010,(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