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角度看《远离尘嚣》中人物性格
2015-03-20孙凯元
孙凯元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7)
《远离尘嚣》讲述的是一个女主人公与三个不同性格的男子之间发生的感情故事,是英国大作家托马斯·哈代的早期作品之一。作者在对人物本能欲求与伦理道德、社会现实等之间的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复杂情感和行为的反应中塑造出的成功的艺术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被应用到文学领域中来,这种理论帮助人们重新审视人物的内心世界,重视人物的精神世界。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解析《远离尘嚣》中的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和他们的内心世界。
一、人格结构理论和压抑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他认为本我代表各种本能、欲望和冲动。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神秘不可及的部分,是个体在获得外界经验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内部世界。自我处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当本我和外部环境发生矛盾时,自我就会自发调节这些矛盾,再加上受知觉神经系统的作用,自我就部分性地改变了本我[1]。自我代表着理性与常识。它遵循现实原则,主要靠知觉和思维来调节本我,约束和压制本我的非理性冲动。自我被赋予道德标准之后便成了超我,它服从道德原则,与本我对立。超我控制和压制本我的自然要求,控制自我的运行方向,这三部分是互相对抗又相互制约的,它们在人的内心矛盾运动,决定了人的性格,指导着人的行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和欲望受社会的限制,虽然被挤压到无意识领域但其并未真正消失。相反,它正在积蓄力量寻找得到满足的时机[2]。文明对人性的限制和压抑是通过超我起作用的。
二、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揭示人物性格特点
小说女主人公巴斯谢芭有强烈的虚荣心,喜欢出风头,好挑逗,想到自己能征服很多男人便洋洋得意,这些都是她本我的表象。由于农场主博尔德伍德对她美丽外表的无视,因此,一气之下她寄给了他一张含有暧昧信息的卡片。她对博尔德伍德并不是真爱,可是她又满足并得意于完全征服他。显然她的这些轻浮行为都是非理性的,都是在欲望和本能的推动下进行的,是非道德的。同时,巴斯谢芭又是一个享乐的女人,她十分在乎个人感官的满足。特洛伊相貌出众,出身不凡,她便爱上了他,并被他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在冲动之下不听奥克的劝阻与忠告,最后遭受巨大痛苦。爱情是神秘的力量,性欲是人的本能欲望,而巴斯谢芭不顾一切后果的行为都是疯狂追求这种欲望的体现。她遵循快乐原则去追求本能的满足,没有理性与道德的约束,是欲望与本能的自由泛滥。
特洛伊是个虚伪、放荡的花花公子,他诱奸并抛弃了女仆范尼,使她惨死在贫民院里。他又欺骗巴斯谢芭的感情,给她带来百般痛苦。他没有丝毫道德可言,一切行为都是以快乐原则和享乐原则为标准,本我中的欲望得不到合理的控制和约束。
加百列·奥克身上体现了基督教宣传的仁爱和自我牺牲精神。他呈现给人的是一个超我的形象,通过自我合理调节本我,形成超我。他在遭受挫折与不幸之后首先想到的是别人。他深爱着巴斯谢芭,这种感情有别于博尔德伍德对巴斯谢芭自私的爱。加百列·奥克的爱真诚坚定,这与巴斯谢芭在感情上举棋不定的个性相反。他一直守护在巴斯谢芭身边并帮她排解万难。巴斯谢芭的丈夫和其他人都喝醉了,他不顾生命危险冒着暴风雨的袭击去奋力抢救麦堆,这是他对巴斯谢芭真诚爱情的见证。后来,他拯救羊群也是出于对她始终如一的爱。在他回到农场之后,继续为巴斯谢芭操劳农场事物。他的求婚在遭到巴斯谢芭傲慢的拒绝之后,仍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在困难中秉承坚忍不拔的意志。在逆境中,他并没有颓废,而是学会了不强求和自控,他时刻知道用理性来控制自己的本能、冲动和欲望。
哈代把博尔德伍德描写成具有复杂个性特征的神经症病人。他是本我、自我和超我不可调和的产物。博尔德伍德沉静稳重,少言寡语,行为举止规矩古板,理性十足。但是他表现出来的平静只是表面的、暂时的。因为他是一个惯于抑制感情的人,是一个强烈压抑性本能的人。当在集市上,所有的人都被巴斯谢芭的容颜所倾倒之时,唯有博尔德伍德没有向其他人那样把目光投向她。他目中无她,这是他故意拒她于自己的意识之外,当本能与道德文明发生冲突时,自我开始调节。他都不敢直视巴斯谢芭,本能冲动受到强烈压制,并以超我的形象树立在众人面前。而这种平静的超我形象在他收到巴斯谢芭“请娶我”的卡片之后被彻底打破,他由对本能的压抑转向对她疯狂的追求。他本我中的本能与欲望找到了发泄机会,而当这一机会遭到巴斯谢芭拒绝后,表现出极度的绝望。他过分压制内心涌现的复杂思绪与情感,装作出不会受到外界刺激,一味克制自我。但过分的克制在他内心产生了一种焦虑,这种焦虑打破了他内心的平衡,最终导致精神错乱。博尔德伍德用道德行为标准压抑自身的需求,反过来却又惩罚自己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此外,他对巴斯谢芭求婚也采取了两种极端的方式:威逼和恳求。最后他再也表现不出超我的形象,反而本我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以至于他不顾一切,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疏忽对农场事务的管理。到最后甚至丧失基本生活能力。博尔德伍德的本能和欲望被排挤到了无意识领域之后,并没有真正消失,终于在此刻爆发出来。长期对本能和欲望的压抑促使他内心的神经症的病状不断加强。最后,特洛伊的再次出现将博尔德伍德的扭曲心理提到顶峰,他完全丧失理智,自我在本我与超我之间无法调和,开枪杀死了特洛伊。从而可以看出,博尔德伍德的性格经历了性意识的觉醒,又逐步发展到抑制本我,这些本能冲动由于长期得不到释放而致使他走上犯罪的道路[3]。体现出当时的社会现实,宗教道德压抑人性,致使本我长期压制,得不到释放,最终走向毁灭。
三、结语
在《远离尘嚣》这部作品中,哈代强调人物内心平衡的不稳定性,尤其是具有病症症状的博尔德伍德。本文用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理论对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内心世界进行了剖析。当然,人物的精神分析也应当存在社会因素,而不仅仅限于个体本身。特定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影响性格的重要因素。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理论对于揭示作品中人物性格特征及发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1]李迪.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之我见[J]. 社会心理科学,2002,(1):92.
[2]张中载. 托马斯哈代思想和创作[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33.
[3]周荣胜. 哈代对“现代人”的探索——主要围绕《远离尘嚣》而谈[J].求是学刊,1994,(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