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如何加强学生成长的培养
2015-03-20郭嘉
郭 嘉
(新疆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如何加强对大学生成长的培养,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在大学教育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在拥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的同时,带来的是宏观上的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成长[1].
大学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近些年来应试教育给社会带了很多高分低能现象,由于考试不能增加社会知识的总量,在此情况下,我们不得不对大学教育的目的进行反思.德国在两百年前的教育宣言曾经如此说道: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着眼于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
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大学的教育,目前以市场为导向的理念,正在给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带来巨大的冲击.面对教育的缺失,本文就大学教育如何加强对学生成长的培养,探讨了在大学生人格素养、知识体系、创新思维、行为方式等方面成长的培养途径.
1 人格素养
人格是个体作用于行为上的外在表现,具体表现为个体的气质、能力、世界观、价值观的融合,是一种稳定性、连续性的内在特征,是一种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身心组织结构.而人格素养则是关于一个人的个性品质和文化素养的综合,文化素养是一个人接受文化教育程度高低和表现出来的文化修养[2].
一个学生的人格素养的最重要的塑造阶段是在大学内完成的.从进入象牙塔时一脸的稚嫩,到大学生人格素养的基本形成,大学生除了要接受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受到文化传承.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流传而不间断的国家,如果博大精神的传统文化不能得到传承,就会造成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一个人文化修养的体现,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几千年的结晶,需要人们去传承学习.
大学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学生的学习力量,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由于在大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大大增加,要让学生充分而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时间,给学生学习成长的平台.“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大师的思想是对无数事物深度思考的结晶,他对学生的成长能起到“醍醐灌顶”的作用,要让大师充分与学生接触,做到足够的“接地气”,不要总是“金屋藏娇”,要让大师的智慧在学生中得到传承.在大学教育中,要举办各种各样的讲座与论坛,让各领域大师与学生进行对话,对学生人生道路的发展进行排忧解惑.也要给学生提供各式的学生读书交流活动,要博中西方文化之所长,不要让学生养成固步自封的思想.学生的人格素养的成长离不开各种文化、各种思维的碰撞,这样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如果大学教育培养出来的都是批量化生产的学生,都是随波逐流的人物,那不仅是大学教育的失败,更是中国教育的悲哀.要让大学成为真正的大学,让学生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这样大学的教育才能得到成功,学生走出校门后,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大学教育要教会学生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能够具有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的人格特性.一个具备良好人格素养的学生,是能够被社会尊重的.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的国家,是永远不会灭亡的,是永远充满着梦想的,这样的学生走出去才能给社会带来无穷的活力,社会的发展才会充满希望.
2 知识体系
深厚的人格素养,是一个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还要加强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培养.21世纪是一个信息更迭飞快的时代,如果接受不了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就会逐渐的被社会所淘汰.因此大学教育要加强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大学中有两个人最重要,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学生.学生各方面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教师的各种知识展现往往会给学生带来师范的作用.“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学生会对那些具备很强专业知识能力的教师产生敬佩之感,更会对那些在具备不仅在专业知识方面有专攻,更在专业知识之外知识渊博的教师产生信赖和爱戴.这就给从事大学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学生人对知识的汲取,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刻接触和了解,基本上是在大学教育中完成,因此大学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大学教师也要不断的提高业务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的学习.教师要不仅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教学方法之外,还要密切关注现代科学的发展变化,善于吸收和利用新知识扩展教学内容,努力学习哲学、文学、科技、体育、音乐、美术、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使之成为自己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将科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教师要把理解到的最新的知识、最新的见解传授给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同时也要让学生养成怀疑的精神,让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与怀疑中,逐渐的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3].
3 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今天人们对“创新”的关切已经不仅仅停留于理论认识层面,已经转向了实战探索阶段,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需要掌握核心知识与创新能力的人才,人才是知识的创新者,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积累获得新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术科学知识取决于人才的求知能力和创新能力[4].
大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认识世界,还要更好的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离不开创新的思维.大学阶段肩负起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的思维在各方面有一个质的升华.曾经的古代“四大发明”已经让我们骄傲了上千年,但如今面对西方国家的一代又一代技术革新带来的创新发明成果,尤其是近代以西方为首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巨大的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也同时让我们的教育顿时变得手足无措.如何在大学教育阶段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是我们重点要做的工作.
当前在校大学生是属于80末90后的一代,由于生长在改革开放之后,也造成这批学生主体意识极强,自我、独立,个性突出、追新求异,接受新鲜事物较快,但缺乏判断能力和责任意识,如何让这批学生在大学教育过程中要扬长避短,就要改变目前的教学制度和教学方法.要在大学教育中对TRIZ(译为: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进行推广,要在日常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引进创新思维,举办TRIZ讲座,请各方面的专家去讲解每一个发明原理或创新方法,带给学生先进的知识,令学生耳目一新,并且举出相应的应用实例,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讨论互动,在活跃的课堂氛围影响下,学生无形之中就融入了创新的学习氛围,创新思维就会受到很好地锻炼,创新能力也会随之提高[5].
大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离不开学校平台的大力支持,学校要举办各种各样的创新大赛,并提供丰厚的奖励,加强对设备、环境等方面的投入,当然各种竞赛要对相应的指导教师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和教师都能积极的参与.通过对各种竞赛活动的举办,让学生从死记硬背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动手能力才会得到提高,创新意识才会得到增强.如果学生从各种竞赛活动中得到真正锻炼,将学到的各种知识得到应用和巩固.当知识领会到一定层次,那些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也会变得有趣起来.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才会稳步的得到推进、继承和发展,走进社会后,在惯性思维的作用下,学生从事社会工作才会游刃有余.
4 行为方式
大学教育的核心不仅是传授学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养成良好的正确的行为方式,才能给身边的人带来幸福,从而实现自我.不良的行为方式再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负面评价[6].
对大学生来说,他们还面临着很多现实的问题,如爱情、学业、交友、就业等,进入社会中还要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但是对于中学时的被动式学习,在大学中就要面临主动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如何充当各方面的角色,在大学之前并没有丰富的经验.在大学中他们就要从身边的人开始学习,教师的言传身教,身边同学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自己对事物的判断.面对这么严峻的问题,需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做人做事的能力也能得到锻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传授正确的价值观,教会学生如何处理好工作、生活、感情之间的关系,对待学生要采取包容的心态.大学之中通常会有各种各样的社团,这也是他们学习成长的重要环境,让他们通过参与课外活动,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去解决问题.
大学教育中要重点加强对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人际交往是学生走出校园后面临的实际问题,防止学生因为交际能力的欠缺,导致就业得不到保障,不能很好地踏出学校的门槛.学生的交友、感情生活离不开人际交往,在大学教育中要让学生学会站在成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站在集体观念的角度做事,抛弃自私、唯我独尊的想法.让学生养成遵守平等待人的原则,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养成尊重、真诚待人的行为方式,自信、平等的与他人相处,同时让学生克服自卑的心理.面对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在大学的教育中,充分注重学生行为方式的培养,让学生谨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处世方式,以自信、阳光和充满青春活力的面貌走向自己的梦想.
5 总结
本文从分析当今大学教育中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出发,从人格素养、知识体系、创新思维、行为方式等四个角度,分析了如何加强学生成长的培养,并提供了相应的培养途径和解决方法.对今后如何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思路,也对大学教育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积极意义.
〔1〕袁东华.试论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接轨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2005(04):43-44.
〔2〕马长帅.辅导员人格素养对其大学生成长的影响[J].经营管理者,2014(32):237.
〔3〕李香善.高校德育教师人格魅力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09):51-53.
〔4〕吴淑芳.大学教育与人的创新素养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3.
〔5〕潘承怡.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TRIZ教学策略[J].黑龙江教育,2014(11):1-2.
〔6〕陆锋.浅谈如何教会学生做人[J].基础教育研究,2011(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