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契约视阈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研究
2015-03-20方杰
方 杰
(黄山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高校心理契约则是高校与辅导员之间的契约,表现在双方对彼此心理上的期待、责任与约定,联系着学校与辅导员之间的关系,同时影响着辅导员在学校的行为及态度.心理契约有一定的优势,有助于帮助辅导员增强信心,带动其工作积极性,进而使其工作获得更好的效果.高校辅导员能够通过心理契约了解到高校对其的期望,同时以此来衡量此期望是否与自己的付出与期望能够达成一致,并以此为参考来决定如何完成自己的工作,如何定位自己的职业方向.在此过程中,心理契约实际上很好的协调了高校与辅导员之间的关系.
1 心理契约理论下的高校职业倦怠
1.1 职业倦怠的来源及概念
倦怠最早是应用于临床的词语,表示长期滥用药物所造成的动机丧失等症状.后来倦怠一词被应用于心理学领域,表示助人工作者心理或身体上的消耗,此种消耗多是来自于某种挫败感.倦怠与压力紧密相连,实际上也是一种“失败”.职业倦怠多指职业上的挫败感,马勒诗曾对职业倦怠进行研究,其定义为:员工在职业范围之内因情绪低落及人际关系不和谐而造成的身心疲惫、成就感低等不适.高校辅导员职业较为特殊,是大学生的一线管理人员,同时肩负着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从事工作较为复杂、多样,涉及众多领域,面对众多学生,可谓劳心费力,因而极易出现倦怠.高校职业倦怠可以理解为是因辅导员因能力不足或信心不足等原因而难以满足来自高校内外的期望,从而造成的倦怠,给辅导员自身带来诸多困扰.
1.2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不良影响
职业倦怠对辅导员个人的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有不利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点:首先,职业倦怠影响辅导员的身心健康.当辅导员长时间处于职业倦怠状态中,会对其工作有抵触的心态,工作中将充满许多负面消极能量,轻则影响心情和工作效率,重则易导致精神类疾病,而危及个人身体健康.疾病往往导致生理与心理的不堪,影响睡眠休息,易疲惫无力,失去对工作乃至生活的热忱,引发悲观怨世的态度.其次,职业倦怠影响辅导员工作热情.工作需要适当的压力和动力,而当辅导员处于职业倦怠状态中时,极易丧失对压力或动力正常的判定,会夸大压力而缩小动力,无形中增大了其心理负担.在较大的心理压力之下,辅导员的自信心容易受挫败,在工作上注意力难以高度集中,工作热情也下降,易受到外界影响.第三,对学生有间接影响.辅导员作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中间人,其工作状态直接影响着学生.当辅导员满腹消极情绪时,学生也易受到消极情绪影响,而丧失创造力,影响师生关系,不利于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
2 心灵契约视阈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情况调查
2.1 调查的目的、范围及方法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缺失的力量,在高校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琐碎而复杂,同时又颇具使命感,巨大的付出却未必能换回同等的回报,由此而来职业倦怠现象在高校辅导员中频发.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不仅影响了其自身的工作与生活,同时也无形中为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结合现状,本文对6所高校的辅导员以不同方式进行调查,以求分析出职业倦怠的原因.为了更好的保持调查的真实可靠性,本次调查前进行了充分的资料了解,并准备了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诸多描述,如学校提供参与培训的机会、在困难中会给予帮助、家人为我承担很多责任等等.同时也有关于情绪的描述,如我希望工作时不被打扰、我工作的兴趣降低、我对工作的信心不再充足等等.调查的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及个人访谈的方法,前者包括上述共计89条描述,采用利克特6分等级来评定.后者通过与部分辅导员的谈话来了解辅导员的工作状态,对访谈进行详细记录与分析.
2.2 调查的结果统计及分析
本调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了自变量及因变量.后者是反映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变量.前者则选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称、教育程度、工作时间等因素.研究的6所学校主要集中在北京和安徽,共发放100份调查问卷,收回98份有效问卷,包括63份男辅导员问卷及35份女辅导员问卷.其中又包括19份未婚辅导员、75份已婚辅导员及4份离异辅导员.年龄方面取25岁以下、25至30岁、30至35岁及35岁以上四个度,问卷数量分别为4、44、41及9份.工作时间分5年以下、6至10年、11至15年、15年以上四个度,问卷数量分别为38、47、5、8份.学历分为本科、硕士及博士,各占 33、63及2份.职称则包括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和无职称,分别占 5、51、30、12份.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环境并不理想,学校在减压方面做的工作也有所不足.根据数据来看,高校辅导员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在于:高校辅导员长期处于心理紧绷状态,他们担心学生的人身及心理安全等问题,有70%的被调查者表示害怕在节假日其间接到学生的电话.90%的辅导员认为辅导员工作过于琐碎,缺乏系统及条理性.90%的辅导员希望学校增添合理的激励制度.80%的辅导员表示当今大学生难以管理.80%的辅导员对自己的学识能力不自信,认为应在繁忙工作中抽时间继续深造.50%的辅导员认为学校对辅导员工作不够重视.70%的辅导员认为学生对辅导员不够尊重.90%的辅导员表示曾有过情绪疲惫的状态.40%的辅导员有过严重的情绪疲惫问题.80%以上的辅导员表示其工作热情在降低.50%的辅导员在完成工作后会心情愉快.
3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3.1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社会因素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分析,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成因是社会因素.社会因素的职业倦怠又具体包括下述三项内容:首先,高校辅导员的服务对象更为复杂.高校辅导员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大学生,然而当今时代进步发展速度迅猛,学生也普遍早熟,在步入高校之前便已形成人生价值观,在巨大信息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识,较难接受与其原来立场不同的观点.藉此,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难度加剧.其二,高校辅导员工作要求更多.高校辅导员服务的对象众多,而现今大学生普遍有个人性格特色,这要求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要因人而异,高校辅导员就需要考虑不同的辅导方法,在原有方法上不断改进与创新.创新并非易事,且不断的变化易使辅导员心力交瘁,尤其是年轻辅导员在人际、阅历及经验上都有明显不足,在面对学生和高校的考核时往往难以应付.其三,工作绩效不明显,社会认可度低.辅导员的工作绩效与任课教师不同,任课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多是可以运用于实际中的书面知识,而辅导员所做的工作是思想性的,难以形象的体现在书面考核之上.因此,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绩效并不明显,高校辅导员也容易因得不到工作满足感丧失工作兴趣.
3.2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组织因素
不同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各不相同,而组织因素是其共同的原因之一.首先,辅导员的工作较为繁琐,在时间或空间上都较之任课教师长,而且其工作多为连续性的,且无准确标准衡量如何是完成的.学生的复杂性和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辅导员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与时间至此.同时,高校学生数量剧增,而教学资源不足,一位高校辅导员需要负责几百位大学生的辅导工作,这对辅导员而言,无疑是非常巨大的工作量.然而,高付出并不意味着高回报.高校辅导员巨大的工作付出并没有换来相应的薪水报酬,甚至与任课教师相比其薪资待遇还有所不及.由此而来高校辅导员难免心理失衡,影响其工作效率与信心,产生工作倦怠.此外,高校对辅导员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家长也对辅导员有较高的期待,然而政策待遇与期望却难以统一,无疑锐减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热情.高校又往往没有设立相应的奖惩制度,使辅导员看不到工作的希望,影响其前进的脚步.
3.3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个人因素
调查研究显示,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另一重要因素即个人因素,与辅导员的年龄、性别、家庭状况、教育程度、工作时间等等均有关系.就当前现状而言,高校辅导员中有多数为刚毕业的学生,他们与大学生有着较为相似的人生经历及知识水平,这使得他们有与学生交流更为容易的优势,然而同时也有经验不足,能力不够的劣势.当工作时间越来越长,所承受的压力变得重大,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也容易引起职业倦怠.高校辅导员在高校扮演着多重角色,而当他们难以满足所有角色需求时,职业倦怠现象便相应而出.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主要包括角色间的冲突与角色内的冲突,前者包括朋友角色与管理者角色的冲突、服务者与领导者的冲,及维护者与执行者的冲突.后者是指角色之间的矛盾,主要包括不同角色之间过高期待值的矛盾、自尊心与社会认可之间的矛盾、工作付出与汇报之间的矛盾、自身期望与实际工作之间的矛盾等等.
4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解决对策研究
4.1 社会应给予高校辅导员更多认可与支持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社会对其认可度不高,因此要想改善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就应该以此角度入手.首先,应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国家已出台与此相关的文件,在文件中对辅导员十分关注与期待,而文件的实施却不理想,辅导员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辅导员多被认为是学生事务的管理者,主要负责学生事物的处理,甚至有人认为类似是学生的“保姆”.同时,辅导员的工作被认为缺少技术含量,是人人均可胜任的工作.长久以来,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消退,失去了成就感.对此,教育部在2006年颁布的文件中对辅导员工作高度认可,视其为高校教师队伍与管理队伍的重要成员.全社会均应尊重并认可辅导员.
4.2 高校应完善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高校应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并完善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激励制度,为辅导员提供施展其能力的机会和平台.同时,辅导员多由本科或硕士毕业生直接担任,他们缺乏经验,学历也较低,日常工作又十分复杂繁忙,缺少学习和深造的时间,在职称评定上并无优势,高校应体恤到辅导员在此方面的弊端,可行情况下给予相关的政策帮扶.同时,高校应积极开展培训,为辅导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使辅导员能力与经验方面有所提高,以更好的姿态投入到对学生的教育之中.其次,针对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不明显这一问题,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相应的考核制度.认识到大学生工作的重要性,考核标准应不局限于量化标准,而应结合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并将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努力程度作为参照标准.此外,高校应对辅导员“因材施培”,关注辅导员的个人长处,培养其兴趣和爱好,给辅导员们的职业道路更多空间.
4.3 高校辅导员自身应合理地进行调适
高校辅导员应对自己充分了解,意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能以成熟的眼光来审视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在面对学生的时候也能更为客观合理.其次,高校辅导员应选择适当的方式舒缓其工作及身心压力,学会自我调适,以愉悦的心情开展工作,客观看待工作及生活中的得失.当辅导员发现自身有职业倦怠倾向的时候,应积极寻求帮助,寻找适当的方式自我治疗,有积极而阳光的态度,给自己正面的心理暗示,能够接纳自己.
5 结束语
高校教育对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而高校环境同时比之初高中校园要复杂得多,高校辅导员所承担的责任也更为重大.然而,高校辅导员虽身兼数职,其地位待遇等却不如任课教师,如此一来易引起较为强烈的心理落差,因而职业倦怠现象也十分普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主要来自社会、高校及个人三个方面,对此,社会应给予高校辅导员更多认可与支持、高校应完善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高校辅导员自身应合理地进行调适.
〔1〕鲍秀松心理契约视阈下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心理优化[J].枣庄学院学报,2013(08).
〔2〕张名艳心理契约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及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2).
〔3〕严伟能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与对策——基于保定市六所高校的调查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2013(03).
〔4〕刘聪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对策[J].辽宁师范大学,2013(05).
〔5〕郭超基于心理契约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