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价值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5-03-20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礼治孟子百姓

张 瑜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9)

【政治与哲学文化研究】

儒家价值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张 瑜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三个思想来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学说,二是西方的价值理念,三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以其价值体系为核心,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优秀的儒家价值思想;而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要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明确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当前形势下,根据中国国情提出来的,指引中国前行的思想力量,是儒家价值体系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法治”及“诚信”等内容,是对儒家价值体系中“富民”“礼治”及“诚信”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儒家之富民思想与社会主义之富强观

儒家的“富民”思想源于孔子,在孟子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儒家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后来国家提出实现共同富裕和国家富强的目标,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孔子到卫国,看到卫国人口众多。弟子冉有问:“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答曰:“富之。”只是人口众多而不富裕,人民生活就没有保障,因此应该制田里、薄赋敛使人民富足。冉有再问:“既富矣,又何加焉?”孔子曰:“教之。”孔子认为,富而不教,则近于禽兽。所以应该立学校,明礼仪而教之。(《论语·子路》)这就是著名的“庶、富、教”论。也就是在人口众多基础上,对于人民,首先应该使他们富足,然后再进行人伦教化,即大家熟知的“先富后教”思想。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

鲁哀公问有若,饥荒的时候,国用不足,应该怎么办?有若回答哀公,实行彻法,即沿用什取其一的税法制度。这种制度,对于国家可以节省国用,对于百姓可以减少赋税。哀公认为什取二都不够用。有若指出,百姓富裕了,国家不会贫穷,百姓贫穷,国家不可能富裕。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一是对百姓应该减轻赋税负担,采用好的税赋制度;二是民富才能国富,民富是国富的前提。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认为,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要,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制民之产,二是使民以时,三是取民有制。

对于如何制民之产,孟子提到了井田制,把农田平均分成九块,每块一百亩,中间一块是公田,外面八块分给八户农民耕种,先把公田共同耕种完,再耕种自己的私田,这既保证了税收,又保证了农民自己的基本生活水平。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这段话,孟子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制民之产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百姓应如何建设自己的园宅。有了恒产,百姓的生活有了保障,社会才可以稳定,国家的治理也可以顺利进行。首先要做到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才是治理国家的开始。“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孟子·尽心上》)百姓有了恒产,而且富足,一定不会做不仁的事情。

使民以时,也就是说动用百姓要考虑好季节,不能耽误农时。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梁惠王上》)

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

(《孟子·尽心上》)

以上涉及了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只有勿夺其时,才能用之有余。

取民有制,是指反对横征暴敛,对百姓的赋税要合理可行。民为邦本,取之无度,国家就会处于危险的境地。

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

(《孟子·尽心下》)

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孟子·尽心上》)

王如施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认为,征收赋税,应该有一定方法,布缕应夏天征收,粟米应秋天征收,力役应在冬天,三者不可同时征收,不然会造成百姓饥寒、亲人离散,国家也就离灭亡不远了。对于百姓,减少赋税、体恤百姓,让他们可以维持基本的生活,这是一个君主首先要做到的。

社会主义的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富”是民之本,“强”是国之基。中国仍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究其根源就是生产力依然落后,国家依然不富强,人民依然不富裕。因此,富强,即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实现目标。

随着时代的变化,富强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当前的富强,简单来说就是要国家强、国民强。国家强,是指国家在世界舞台有话语权,在国际市场有主导权。国民强,是指整个国家在世界人民面前要表现出中国人强大的信仰力量、知识力量、健康力量。具体来说,要体现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信息网络化、生态文明化这六个方面。同时,富强不能只从经济上和物质上去理解。涂凌波认为,富强的外延也包括政治的强大,关系到政治制度、政治体系是否是现代的、先进的和优越的;包括军事的强大,关系到军事力量是否能够抵御外侮、维护主权的独立和完整;包括文化的强大,关系到文化的自由、包容与多元;包括社会的强大,关系到社会的繁荣、活力与良好运作。这些含义,在孔孟时代,是不会体现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的信念体系和精神支柱,它必须建立在丰厚的物质支撑的基础之上。追求富强,是中国人民自古就有的价值追求。儒家的民富思想,民为邦本,先民富后国富,这些思想一直影响至今。社会主义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要实现国富民强,首先要使人民富裕起来。

儒家富民思想,为实现富强的中国现代化目标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的富强是对儒家富民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二、儒家之礼治思想与社会主义之法治观

儒家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和政治实践,被后世称为礼治。礼最初是不成文的习俗和传统,后来逐渐形成了具体的条文规定。礼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习俗、道德、各种人伦关系,还有经济政治乃至冠婚丧祭等制度,甚至也有一些强制性的刑罚手段。礼规定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社会规范和准则。儒家以礼治国,实际上就是以规范治国,用无所不包的礼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一切行为。

孔子非常重视礼,一直致力于恢复周礼秩序,解决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的现状。“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孔子告诉弟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可见,只有知礼,才知道如何做人做事。

礼有外在的表现形式和内在的精神实质之分。“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中庸》)即礼的外在表现,义是礼的精神实质。义是制定礼仪的原则,是实质所在,所谓“义以礼出”“礼以行义”(《左传》)。义,合理之意。在儒家看来,等级秩序是天经地义的,因此用礼来确认和维护等级秩序,“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上》)。儒家把人民作为教化对象,礼在教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孔子主张“齐之以礼”“节之以礼”“约之以礼”,通过礼的一些条文规定进行约束,培养人们的道德自觉。

儒家强调“天下非礼不治”。礼作为纲常秩序,尽管存在着诸如等级制度之礼、宗教祭祀之礼等不合理因素,但在教化人民、稳定社会秩序、安定人心方面仍具有其独特价值。封建社会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并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人伦的常道。礼治思想非常重视伦常之道,主张推己及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离娄上》)

重视人伦,形成相亲相爱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社会风气,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明人伦,才可以知善恶、辨是非。试想,整个社会家庭关系和睦,与朋友相处愉快,每个人都尊敬长者,爱护幼小,是多么美好的一种场景!古代的中国曾经出现过的文景之治、大唐盛世等鼎盛之时,可以确证礼治之功效。

对于礼治与法治两种方式,儒家将礼治作为首选。《论语》有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治理国家,法制禁令为先,辅之刑罚,人民因惧怕而不去犯罪,为恶之心还在;言行以德做出表率,辅之制度品节,人民会内心信服而以犯罪为耻,杜绝其不善之心。政令和刑罚只是治理国家的工具和方式,德礼才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政令刑罚可以使人民远离犯罪,德礼则可以使民众日迁善而不自知。礼治规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法治规定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礼治重在事前教化,禁于未然之前,法治重在事后惩处,施于已然之后。儒家的观点是,礼治优于法治,是因为它有法治所不具备的教化劝善功用。刑罚法令可以惩恶而不能劝善。陆贾说:“夫法令者所以诛恶,非所以劝善。”(《新语·无为》) 桓宽认为:“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盐铁论·申韩》) 王符也说过:“民亲爱则无相害伤之意,动思义则无奸邪之心。夫若此者非法律之所使也,非威刑之所强也,此乃教化之所致也。”(《潜夫论·德化》)

当然,礼治也有它的缺陷。礼作为规范,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需要人的自觉遵守,并不是强制性要求。如果人们不去自觉遵守,就会破坏社会秩序,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状况就是礼治弊端形成的恶果。儒家对此也有自己的认识,认为单纯的礼治不能真正维持社会的稳定。“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孟子认为,只有善德不足以处理国家的政务,只有法令不能够使之自行发生效力。治理国家必须把行善政与行法令结合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得到重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比较成熟和全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观。法治成为中国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法治观,是指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其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现代法治是以民主自由为基础,以“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等为核心的价值理念。亲属之间有亲情是人之常情,符合人伦之理,互相隐私也应当在情理之中。最新的《刑事诉讼法》立法将“亲亲相隐”引入立法之中保护家庭成员可不相举报的权利,借鉴了儒家礼治思想的合理成分。在立法中充分考虑人性和伦理因素,是我国立法向法治化、人性化健康轨道迈进的一大步,也是法治中国的立法要求。

传统礼治思想的合理因素,不仅是古代先贤流传下来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我们全人类共有的思想资源,对于当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当前,社会中随处可见的各种行为规范、守则公约,没有明确法律规定,都可以视为现代社会中的“礼”。礼治思想的合理因素和珍贵思想,可以超越时代和国度,为我们当今所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应该将传统礼治思想中的独特价值古为今用,继续发挥它稳定社会、安定人心的作用。

三、儒家之诚信思想与社会主义之诚信观

诚信,是中国先哲共同信守的道德原则,是优秀的传统美德之一。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将诚信作为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儒家的诚信思想可以从自身、与人相处与治理国家三个方面来谈。

其一,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孔子认为,诚信乃做人之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一个人缺少了诚信,就好比一辆车缺少了关键部件,在社会上就将寸步难行。孟子曰:“君子不亮,恶乎执?”(《孟子·告子下》)“亮”是信的意思,君子之道,主要就在信。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

孔子用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来教自己的学生。可见,诚信是孔子教育学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孔子认为,只有具备了五种品德才可以算是“仁”,诚信是五德之一,只有诚信,才可以得到别人的任用,诚信是人立身处世不可缺少的根本准则。孟子也将诚信作为人在社会生存的最高道德法则,并指出人应该努力做到诚信。孟子提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诚信,是天道之本然,明了这个道理并尽力去践行,是为人之道。

其二,朋友有信,诚信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诚信是一个人与朋友相处应该具备的基本品德。子路曾问孔子的志向,孔子回答:“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治长》)获得朋友的信任,是孔子志向的一个方面,可见孔子对诚信的重视。朋友有信,也是孟子提倡的五个人伦关系之一。一个不讲信用的人,是不会有人和他交朋友的。孔子的弟子也将朋友有信,看作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曾子每天都会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子夏认为:“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能够做到这几方面,说明这个人已经通晓了做人的道理。

一个人是否诚信,也是判断他是否为益友的标准之一。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孔子说朋友有益友和损友,各三类,结交正直、诚信、博闻多识的三种朋友,对我们有益,与虚伪装模作样、善于阿谀逢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朋友就像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志趣和人格品位。

其三,民信国立,诚信是国家走向强盛的重要依托。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子贡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他粮食充足,兵马充足,百姓信任国君。三个条件,只有百姓的信任是不可以去掉的,人心顺,国家才强,失去民心,国家就离灭亡不远了。百姓对国家的信任,代表着民心的向背,因此,一个国家做到民信,才可以国强。孔子也说过:“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认真办理国家大事而恪守信用,是治理一个大国首先必须做到的。孔子告诉自己的学生樊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国家的统治者守信,百姓都会真情实意对待他们。 孟子把百姓的信任提高到更重要的地位,认为民心向背是决定国家兴亡的重要因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君主不仁,百姓也可以不义,君主做得不好,百姓就可以罢免他,选择仁德的国君。只有仁德的国君,才会信于民,百姓才会同心协力发展国家。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立身处世的普遍道德要求。只有诚实友善,信守承诺,诚恳待人,才可以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社会主义诚信观,是对儒家诚信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当代社会,诚信观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诚信观的内容逐渐走向多样化、制度化、具体化。中共中央颁布《公民建设实施纲要》,将“明礼诚信”作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对公民诚信教育提出了法律上的要求。此外,关于政府诚信、企业诚信、法律诚信、教育诚信也有了相应的要求和规范。这些都是诚信思想在新时期被赋予的独特内涵。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市场秩序无法保障,经济活动也难以有效运行。因此,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也有一系列道德缺失问题,人际关系的淡漠、经济活动中的缺斤少两、政府和福利机构的失信,教育中的学术不规范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有序运行,这些都是诚信问题缺失造成的不良后果。国家逐步制定了更加具体的制度和措施。

传统儒家诚信观,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给现代社会以启示。国家层面,国家要对人民讲诚信,承诺给人民的福利要按时兑现。国家是由人民组成的,国家取信于民,人民才会尽力协力建设国家,为国家的富强而奋斗。如果国家失信于民,人民自身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社会动荡不安,这样的国家肯定不会强盛。因此,我们国家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定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国家及时了解民情民意,制定符合国情的政策,保证国家安定。社会层面,社会的合理运行离不开每个人。人具有社会属性,时时刻刻处于社会之中。人不能孤独地存在,与人相处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儒家的诚信观告诉我们,与朋友交而有信。与人相处时,应该讲信用、遵守诺言。如此,人际关系才会和谐,社会也会平稳运行。个人层面,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根本。人无信不立,一个不讲诚信的人,是无法立足社会中的。我们国家将诚实守信作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是对诚信这一传统优秀思想的肯定和重视。一个人做到内诚于心,外信于人,就有了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

[1]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 白奚.儒家礼治思想的合理因素与现代价值[J].哲学研究,2000,(2):43-50.

[3] 肖金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法治观及其实践形式[J].法学论坛,2011,(4):33-40.

【责任编辑 刘 蓉】

The Confucian Value Idea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ZHANG Yu

(China Marxist College, China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tudies, Beijing 100089, China)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the kernel of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reflect the radical natur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have three ideological sources, one is the value theory of Marxism, the second is the value of the western philosophy, and the third i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s the mainstrea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fucianism’s value system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Practice and cultivat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must be rooted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great value of Confucianism.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also depends o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modern society. The view of prosperity and power, government by law, good faith in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the thought of enriching people, ritualism, and integrity in Confucianism ha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Confucianism; Socialism; core values

B222

A

1009-5128(2015)05-0042-05

2014-11-17

中国共青团中央团校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研究生科研项目(19000001090501)

张瑜(1988—),女,河北沧州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学研究。

猜你喜欢

礼治孟子百姓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记着你
磨刀不误砍柴工
百姓看家“风”
儒家的礼治传统与基督教的法治传统之比较
乡村治理方式的现代化转型:由礼治“嵌入”法治
中西传统法律文化差异性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