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究

2015-03-20张镜怀姚株灿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大学生

张镜怀 姚株灿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学生处,广东广州,510640)

网络多元文化带来多种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对健康的高校校园文化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极大挑战。因此,分析网络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明确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探索创新应对网络多元文化挑战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对于提高大学生管理实效性乃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多元文化对高校学生的负面影响

网络多元文化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推动了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在网络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仍然是好的,“当前高校学生思想主流继续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状态”[1]。但是网络多元文化是一把“双刃剑”,面对网络多元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在主流背后,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认知、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产生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由意识”强化,规则意识弱化

由于网络具有的的隐匿性和分散式的特点,使热衷追求个性自由的大学生在进行网络生活过程中似乎摆脱了传统社会的管理、监督和控制,强化了他们“享受最大自由”和“可以为所欲为”的冲动,久之容易使大学生忘记自身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这种影响反射到现实生活中,导致大学生遵守社会生活中各类规则的自觉性降低,甚至蔑视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故意违法违纪。大学生宿舍集体生活中难以统一时间熄灯休息,就是规则意识弱化的体现。

(二)自我中心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弱化

当代部分大学生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于个人价值的实现上,而很少关心他人和社会。片面强调自我价值、唯我独尊,割裂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大学生活中较少顾及他人、集体和社会,否定奉献、公而忘私、先人后己的传统价值观。个人的社会责任感缺失,常常以自身能否获益作为行为方式的准则,没有直接利益回馈的社会公益活动难以引起大学生的热烈回应。

(三)功利实惠意识强化,理想信念意识弱化

网络多元文化中的糟粕进入大学校园,以各种方式动摇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目标已从理想化追求转为对现实利益的追求,行为方式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多用经济眼光,从自身利益角度看问题,将物质享乐作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和追求,理想信念低层次化日趋明显。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读好书就好业;急功近利,重实用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学习,将影响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幸福生活的品德人格修养、待人处事能力锻炼认为是虚的,而不予重视;不关心国家国际大事,政治意识淡漠,政治鉴别力模糊,民族情怀和国家意识淡化,国际视野欠缺。

二、网络多元文化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

网络多元文化的不断强化,使高校学生管理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工作对象发生巨大变化,给高校学生管理的手段、途径、方法、内容的改革创新带来挑战。

1.网络多元文化加大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上述网络多元文化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给校园主流文化环境、社会大环境带来的巨大冲击,加大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压力和难度。突出表现在: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自由性容易锻造出反叛心强、无独立人格、不能明辨是非曲直的人物性格;互联网创造出的虚拟空间使得大学生过度沉迷于网络世界而逐渐忽视现实的人际交往,导致学生集体观念的淡化,加大辅导员及时准确了解学生情况的难度。但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高校对多元文化的发展、对网络多元文化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巨大挑战往往缺乏清醒的认识;在加强大学生网络综合素质教育、完善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增强网络多元文化的正面影响力、增强校园主流文化的吸引力等方面,更加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有些高校仍然片面坚持“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忽视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方面的育人作用,忽视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半边天”作用。凡此种种,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环境和形势越来越复杂,“也使高校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工作开展越来越艰难”[2]。

2.尚未提出和全面实施适合网络多元文化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具体策略。新时期的大学生个性张扬、自我意识较强,大学生个人主体性的凸显和民主平等意识的增强,使大学生不再盲目接受外在灌输的思想观点和行为规范,对于具有刚性约束的管理制度极易产生逆反心理。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以严格的制度、严密的组织、单向化的控制使学生接受被动的管理,严格要求、从严管理,这与大学生要求有一个宽松的自主学习生活发展空间也存在冲突,日常管理活动中大学生不再那么简单服从学校的管理,集体活动也难以组织,使以强制灌输、自上而下、缺乏人性化个性化为特征的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方法受到严峻挑战,导致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效性的消解。高校因学生管理而引发的媒体关注事件层出不穷,包括一些高校要求统一晨读晨练、学费缴费改革、安排学生打扫校园公共场所卫生、禁止学生叫外卖等大小事情,都曾演变成媒体关注事件,进一步削弱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权威性和实效性。

3.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强化,学生管理工作对网络多元文化的适应力仍待进一步提高。网络多元文化的发展使得高校学生的需求更加多元而具体,使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从而对高校学生管理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学生工作也由过去侧重纵向管理向现在突出教育、咨询、指导、服务转化。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学业升学辅导、违纪行为矫正等学生工作职能必须得到强化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者凭借专业知识、工作技能和应变智慧真正成为学生管理某一领域的专家里手。但就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而言,在驾驭和解决网络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生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本领上,与现实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如,用陈旧的思维定势面对90后大学生,在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元文化方面缺乏基本训练和专业知识,在信息的获取和熟悉上还比不上学生,对外来文化不熟悉不掌握,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本领恐慌”。

三、网络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面对网络多元文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唯有明确管理环境的新变化、掌握管理对象的新特点、了解管理任务的新要求,求实创新,才能不断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适应力和实效性。

(一)增强校园主流文化吸引力,减少网络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高校对网络多元文化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巨大挑战往往缺乏清醒的认识。高校需要在加强大学生网络综合素质教育、完善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增强网络多元文化的正面影响力、增强校园主流文化的吸引力等方面,提出更加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最大化减少网络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二)实施适应网络多元文化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举措

1.强化和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高校学生管理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约束管住学生,而是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顺利成长成才。因此,面对网络多元文化,首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树立现代学生观,切实尊重学生主体需求。要区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大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困难,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根据学生成长发展的内在需求组织、设计和开展教育管理活动,将管理工作的需求与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密切结合起来。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要努力追求达到“合法合理合情”的“三合”境界,在确保合法的基础上,遵从人本理念,体现人文关怀,富有人情味,避免大学生对制度管理的逆反心理。其次,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管理实践,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接受教育和管理的自觉性,真正实现管理依靠学生。要通过各级各类学生组织,构建学生参与管理的平台和渠道。学生通过参与制订高校规章制度、参与教学管理、参与奖惩管理、参与校园秩序管理、参与后勤服务管理等途径,可以监督和促进高校管理行为的合法公正公平公开,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增强学生对管理过程和管理结果的认同,减少高校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和纠纷,使学生监督管理制度化常态化,有利于提升管理对学生的适应性和管理水平,也可以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最后,高校学生管理要实行民主管理。要增强学生管理队伍和学生的民主管理意识,而且要完善各类学生组织的民主选举、学生管理决策和学生工作运行监督等民主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学生信息员队伍等常态化沟通学生和学校的桥梁,畅通民主管理渠道。

2.以课程化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效性。

所谓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课程化,是指学生管理工作要引入课程的理念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按照课程理念的要求实施,构建学生管理工作“五有”(有目的、有计划、有教材、有组织、有实效”)、“三类型”(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课程化、学生活动课程化、学生工作隐性课程建设)的课程化模式,将立德树人贯穿到日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体现在学生发展服务体系构建中,渗透在学生事务管理中,贯穿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熏陶于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中,对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率和育人质量发挥更明显更突出的促进作用。面对网络多元文化不断冲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成为课程育人的重要路径。将高校学生工作立德树人的软意识强化、软任务硬化、虚指标实化,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立德树人的模糊质量标准和笼统要求明晰化、具体化,强化学生管理工作的立德树人功能。有效转变以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缺乏具体的教育目标、标准的教材教案、规范的进程设计、严格的效果评价等各方面的缺失,使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与立德树人密切结合起来,使立德树人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常态。其次,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指针,对学生工作进行课程化管理,按照课程理念对松散复杂的学生工作进行整合和优化,使学生工作结构化、模块化。再次,选择适合于教学的学生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开展课程教学。最后,学生工作应围绕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建设好包括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制度、校园文化活动、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在内的隐性课程,强化学生管理工作的育人成效。

3.处理好加强个性培养和坚守底线的关系。有学者认为,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经历中得到个性化的发展,从而使其成为完整的人”[3]。而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目标则在于维护高等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网络多元文化时代,是个体合法合理要求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是呼唤个性的时代。因此,高校学生管理不能抹杀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相反,要顺应学生个性发展规律,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展示自身独特的能力和品质。与此同时,依法治校、依法管理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准则,是维护高校基本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乃至建设和谐校园的坚实基础,这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在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底线)确定下来后,可以给予学生一个更大的发挥空间。让学生懂得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自由和个性都是在坚守底线的前提下才能享有,学会成熟理性地生活。对于对规章制度有不同看法的,可以向学校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但在修改之前,应当严格遵守法纪法规。

(三)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提升学生管理队伍对网络多元文化的适应力

实践证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每一步都离不开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队伍。高校要多管齐下,像重视、选拔学科专业人才一样高起点选拔专职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人才,培育一支人员足、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专业化学生管理工作队伍,为有效开展网络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坚强的人力保障。尤其是面对网络多元文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特别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以主动的姿态迎接多元文化的挑战。学会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强化主流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外来多元文化,用外来文化中有益的部分去影响学生,提高学生抵御腐朽文化的免疫力。二是学会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管理和引导。强化网络素养教育,帮助学生提升网络自律意识等个人网络综合素质,明确网络行为目标,规范网络行为方式,引导大学生网络行为朝向健康、科学、文明的方向发展,提升其在网络多元文化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综合能力。三是学会抓住智能互联网时代高校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发挥互联网在高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上的信息获取、选择和传播的独特优势,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

综上所述,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阵地。尽管网络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要深入研究网络文化载体的规律和特点,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工作策略,加强管理和引导,克服其负面影响,强化网络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传递更多正能量。

[1]教育部.2014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201405/169412.html,2014-05-26.

[2]李玉琳.探析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J].学理论,2013,12:362-364.

[3]王显芳.十年来我国对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6,3:65-68.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大学生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对干休所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