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学科视角下的儒家经典翻译研究

2015-03-20陈晓丹

文化学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索隐传教士跨学科

陈晓丹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多学科视角下的儒家经典翻译研究

陈晓丹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岳峰教授的《在世俗与宗教之间走钢丝:析近代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翻译与诠释》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儒家经典翻译研究力作。该研究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多学科视角下比较、分析数量庞大的多语种译本,延展了典籍翻译研究的理论广度,为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策略提供借鉴,也为中国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背境下的应对策略提供参考。本文拟对该书进行简要介绍和评价。

世俗与宗教;儒经西译;儒家经典翻译;翻译史;传教士;索隐

儒家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儒家经典翻译是儒家思想域外传播的重要途经之一,也是世界各国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历史上,“四书”“五经”就有270种译本,其中近一半是传教士所译。[1]研究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翻译有利于揭示翻译与社会文化的关联,为翻译学与史学研究建设贡献力量,也为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策略提供借鉴。

一、作品简介及内容

(一)简介

岳峰教授著的《在世俗与宗教之间走钢丝:析近代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翻译与诠释》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高水平儒家经典翻译研究力作。该书由厦门大学出版社于2014年12月出版,全书三十余万字,共十一章,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世俗与宗教之间走钢丝:传教士译介儒经研究”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该成果由福建省内多所高校教师集体创作,其中,岳峰教授是该课题的负责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翻译学、中外关系史与海外汉学的研究。就该书讨论的话题而言,目前国内外尚无同类专论,就其研究方法与对索隐式翻译现象的研究而言,可谓是此类研究的开山之作。

(二)内容

1.导入研究信息与理论支撑

导入研究信息与理论支撑部分由第一、二、三章构成,系统地向读者导入该研究的背景信息与理论支撑,包括介绍研究现状、内容、观点、难点、创新点与前期基础,并提出研究方法。

2.分析文本与解读翻译家

分析文本与解读翻译家部分包含该书的第四至第十章,是全书的主体部分。该部分以英、法、德三种语言的31部译本为研究史料,[2]内容主要为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的译本。以这些史料为研究对象,该书集中比较、分析了理雅各、麦都思、苏慧廉、卫礼贤、顾赛芬等一批著名传教士翻译家对儒家经典中文化负载词的译法,探析近代传教士的知识结构与立场如何影响其翻译儒家经典的策略,阐述传教士如何运用异化和同化的策略来翻译儒家经典,展示翻译与宗教之间的互动。[3]

3.揭示关联与总结规律

揭示关联与总结规律部分即该书的第十一章,既是总结也是点睛之笔。此部分从对儒经西传译介活动的研究中总结翻译与宗教之间的互动规律。

二、作品特色

(一)史料丰富、译本珍稀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史学研究“只要把材料整理好,则事实自然显明了。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4]显然,史料的挖掘是翻译史研究极为重要的方面,然而,史料不足与缺乏已成为翻译史研究的一大障碍。[5]

岳峰认为,翻译史研究既归属翻译学,又涉及“史”的研究范畴,因此,“翻译史研究作为翻译学的基础性分支学科兼具史学研究之特性”,提出翻译史研究需要引入史学的研究方法,需要“史料先行”。[6]该书不仅对各种翻译史料从直接与间接翻译史料两大类别进行归类,帮助读者加深对翻译史料的认识,还分享了该课题组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几种史料的特殊获取途经,以及在搜集、鉴辩、整理与运用史料过程中收获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科学的方法为该研究带来数量庞大的史料。它们为厚重的历史与细腻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支撑。该课题研究的31部多语种译本(其中英语18本、法语6本、德语7本)主要是19世纪至今的传教士翻译家与汉学家所作。其翻译内容均为儒家经典,大多译文忠实、风格贴近,文化丰满、注释详实,是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不可多得的研究资料。[7]这些稀缺的研究资料主要来自一些原来由传教士开办的大学的图书馆、香港与台湾的大学收藏的有关资料、汉学家所在国的著名图书馆与国外大学图书馆等。它们不仅为该研究提出新结论、矫正不实结论提供必要前提,也为后人继续深入研究提供基本条件。

(二)方法独特、别具匠心

1.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翻译活动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的活动;就其内容而言,是一种跨学科领域的活动。因此,翻译研究、翻译史研究具有其固有的跨学科性。随着翻译活动的发展,翻译研究与翻译史研究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也越发展现出其跨学科的影响力。[8]该研究所坚持的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正是翻译研究与翻译史研究应采用的科学方法。

首先,岳峰认为,翻译史研究兼具史学研究的特性,因而应当采用翻译学与史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科学搜集、鉴辩、整理与分析史料,并用史学方法来研究翻译家。同时,全书主体部分的文本分析,从文学、历史学、宗教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视角比较与分析翻译家及其译本,分析前人对既有译本的评价,诠释儒经西译出现的原因及其与社会、环境、文化、宗教的联系。可以说,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所引发的更立体的思维方式为读者带来一场思想上的饕餮盛宴。

2.系统的翻译家评价模式

对翻译家的研究是翻译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译界一直关注的焦点之一。但对翻译家的研究应当在一定理论框架指导下进行,需要建立一个跨学科、多维度、辩证的评价模式,才能避免盲目、片面与肤浅,[9]从而对翻译家与社会负责。

出于更客观、更全面地评价翻译家的目的,该书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相对统一、跨学科且可操作的翻译家评价模式。与以往论述不同,该评价模式不仅关注被评价的客体——翻译家,同时关注评价行为的执行者——评价者,它由以下三个层面构成:评价者前期准备工作;译本文字层面的评价;对译文文本外因素的分析。以上三个层面构成一个系统,即翻译家评价的模式,其最主要的特点是系统性,总系统的三个层面缺一不可,各个层面又自成系统。通过这一系统,并配合跨学科的研究视角,评价工作的主要方面基本都可以覆盖。[10]

系统的翻译家评价模式的提出为翻译史研究方法作了有益补充,有助于在翻译史研究中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对翻译家作出更公允、准确的评价,避免因研究者不恰当的研究方式而造成对翻译家的误判。作为全书主体的文本分析部分也因采用此评价模式而显得客观、翔实、饱满。

(三)另辟蹊径,研究“索隐”

“索隐”一词有索求隐微奥秘的意思。目前,在翻译史的论著中,索隐式翻译的现象偶有提及,但关于索隐式翻译的研究成果主要还是见于历史、宗教、汉学等人文学科。

该书作者认为,在翻译学研究中引入其他学科的研究有益于拓宽译学的视野并充实其理论。该研究另辟蹊径,研究了译界较少涉及的索隐式翻译现象。认为索隐是传教士译介儒经的一个重要特性。该书所提的“索隐”式翻译法指的是部分传教士在译介儒经时常用的一种翻译策略——用解释性的翻译方法大量引入译者的研究结果。这些传教士出于“合儒”的动机,以类似《圣经》诠释学的索隐手法在儒家经典中探求天主教的证据,得出儒教与天主教一致的结论。[11]该书通过比较索隐派翻译家的历史背景、知识结构与理念动机向读者展现索隐学派发展的三个阶段——滥觞、浸淫、延续,[12]让读者对索隐翻译与索隐派翻译家有更全面的了解。

对于“索隐”与“合儒”现象,该书还提出用客观、宽容、开放的心态去对待观点,认为这样态度更有利于儒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有利于其在世界文明的汇通中得到提升。[13]带着这样的心态步入此书,读者窥见了西方传教士翻译儒经时的内心世界,读懂了他们翻译行为的出发点与翻译活动的终极目标,同时,也拓宽了自身翻译学习与研究的思维方式。

三、结语

《在世俗与宗教之间走钢丝:析近代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翻译与诠释》这部作品史料翔实、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分析有理,以独特的切入点对儒经西译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视角梳理,揭示了翻译与社会文化的互动规律,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对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研究颇有裨益。显然,这部作品倾注了该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心血,更是岳峰教授多年研究成果的体现。虽然个别章节对部分翻译现象的分析稍嫌浮泛,但白璧微瑕,丝毫不影响其儒经翻译研究力作的重要地位。

[1][2][3][6][7][10][11][12][13]岳峰.在世俗与宗教之间走钢丝:析近代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翻译与诠释[M].厦门:厦门出版社,2014. 1.5.5.8.5.15-25.26.26-33.34.

[4]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A].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5-10.

[5]王建开.翻译史研究的史料拓展:意义与方法[J].上海翻译,2007,(2):56.

[8]田雨.走向跨学科的翻译学[J].中国翻译,2004,(2):31.

[9]赵军峰.论翻译家研究的理论模式[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40.

【责任编辑:周 丹】

H315.9

A

1673-7725(2015)08-0165-03

2015-06-05

陈晓丹(1982-),女,福建福州人,讲师,主要从事翻译、英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索隐传教士跨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赓续百年目标:共同富裕的因由寻绎、意蕴索隐和路径构想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韩兆琦《史记笺证》对《史记索隐》的接受与发展
《史记索隐》研究回顾与展望
《史记索隐》“淖盖”是人名吗?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60岁再创业邰中和当“光的传教士”
早期西方传教士的汉语量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