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战略研究
2015-03-20张金城
张金城
一、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及其发展现状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加快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对促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取得了长足发展,势头良好,大有可为。许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一批重大技术实现突破,产品销售遍布全球,企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已经具备了大规模、高水平“走出去”的实力。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领域、区域、规模强劲拓展,面向全球要素、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走出去”的层次和质量显著提升,出口带动的联动作用日益凸显。
据统计,2014 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出口达到2.1 万亿元,占国家出口收入的17%,包括电力、通信、石化、矿业、航空等行业,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增长迅猛。
高端装备制造业占比不断提升。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已经取得重大突破,大型运输机和大型客机也已完成布局。百万千瓦级超临界火电机组、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百万千瓦级水电机组、1000 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设备和±800 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设备、8 万吨模锻压力机、高速龙门五轴加工中心、4000 吨级履带起重机、自主品牌中高速船用柴油机、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城轨A 型车等一大批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成功,并在市场上得到应用,高铁、特高压、4G 通信在全球拥有了相当高的知名度。
中国高铁迈出国门的脚步也在不断加快。2014 年,我国共出口铁路设备267.7 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2.6%。从出口的主要市场看,东盟、阿根廷、澳大利亚和美国位居我国铁路设备出口的前四位,出口额分别为38.4 亿元、34.5 亿元、33.5 亿元和31.7 亿元,其中对东盟出口额增长了1.2倍。2014 年10 月,美国马萨诸塞州交通局正式批准向中国北车采购284 辆地铁车辆,装备波士顿红线和橙线地铁,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企业首次成功登陆美国。
中国核电技术“走出去”也取得了初步成果。2015 年2 月4日,中国和阿根廷两国政府签订《关于在阿根廷合作建设压水堆核电站的协议》,中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成功出口阿根廷。截至目前,中国与巴基斯坦的核电合作已承建6 台压水堆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340 万千瓦。中国核电企业在加拿大、英国、罗马尼亚等地的布局也初见成效。
我国推行的“一带一路”战略为高铁、核电等中国装备“走出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一带一路”沿线是世界轨道交通最急需发展的区域,区域内拟建或在建的高铁项目,以及拟建或在建的跨境铁路、普通铁路和地铁项目都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遇。
二、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机遇及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当前,中国政府大力支持装备制造业“走出去”,通过一系列战略部署、外交推动以及政策扶持,促进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实现互利共赢。2015 年1 月初下发的《关于加大重大技术装备融资支持力度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将创新金融产品和融资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融资服务,支持产品出口及企业“走出去”。5 月,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要求抓住有利时机,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这都为中国装备制造业加快“走出去”带来了强大的政策支持。
有效布局海外市场,实现研发、生产、渠道的全球布局和运作,是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走出去”的必然选择。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为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拓展迎来快速发展时期。铁路、核电、建材生产线等是当前中国装备“走出去”的重点领域。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产业“菜单”越来越丰富,将覆盖特高压、4G、国产“云计算”装备等领域。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向好,中国装备“走出去”完全有底气,已具备全面“走出去”的实力,也需要通过“走出去”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企业的国际化水平。
在全球范围看,基础设施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的新一轮热潮正在涌现,并且成为许多国家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国计民生的重要措施,为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机遇。
(二)面临的挑战
产业集中度低,无法形成规模经济。长期以来,中国装备制造业投资分散、重复布局现象比较突出。很多行业集中度低,产业竞争程度较高。较低的集中度决定了不能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极大地限制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不够强。中国装备制造产业一直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低端,无论是产品技术含量,还是品牌效应都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主要以人力资源成本优势而非技术、知识产权等获利的现象。
企业以制造生产为主,技术创新力度不够,产品工艺加工水平、材料性能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具有一定差距。技术发明国际影响力较弱,专利发明追随性居多。高精尖人才不足,研发投入不够。
国际标准进入方面存在障碍。在一些与水电、交通等工业生产有关的装备制造业项目中,东道国业主比较倾向于采用欧美等国家的标准,甚至在招标文件中就明确提出一些关键部位要使用欧美国家的设备。这些要求抬高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中标项目的门槛,影响了企业中标。
与以往相比,中国企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面临东道国政局变化和政策不稳的风险,也需要加强对当地的劳工、环保法律以及宗教、文化、习俗的了解。由于装备制造业市场化程度较高,海外市场竞争压力大,企业也面临着当地气候条件差异、空间距离、售后服务等问题。
三、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经验
装备制造业是发达国家成为工业强国的支撑,是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和重要标志。很多工业发达国家都极为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它们支持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经验值得借鉴。
(一)美国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经济强国,一向注重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当前,美国政府更是把“再工业化”作为一种国家战略来策划和实施。美国政府主动出面组织、协调和支持产业技术的发展。
美国政府签署《美国制造业振兴框架报告》,通过立法、制定贸易政策等来支持装备制造业的振兴与出口。例如,在立法方面,先后制定了《国家制造业战略法案》《清洁能源技术制造业和出口援助法案》《制造业促进法案》《美国制造业竞争法案》等一系列法案。在财政税收与贸易政策方面,免征科研机构各项税收,企业研究开发费用也实行税收优惠,降低了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了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竞争优势。
美国积极推动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合作,企业与大学、联邦实验室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在人才培养方面,美国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针对市场需求,保证学以致用,重点培养市场上急需的高级技术工人和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精密器械、专用设备制造、装配工等专业人才。这些措施都为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鼓励出口,促进企业国际化,美国政府制定了各种出口计划,以提供贷款担保、出口补贴、允许制造商结成出口贸易联盟等方式,鼓励本国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出口。此外,美国政府还颁布了贸易救济措施的14 条建议,还成立了由19 个职能部门组成的贸易促进与协作委员会、出口援助中心及出口倡导中心,为装备制造业企业提供便捷、及时的商务查询和融资服务。创建出口促进内阁,总统出口委员会,制造业政策办公室以及跨部门的贸易执法部门,帮助企业成功占领国外市场。
(二)日本
日本在实现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方面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日本推进装备制造业发展主要采取了三大基本政策,即制造业基础技术研发及基础产业培育政策、制造业劳动力稳定供给政策和鼓励学习制造基础技术政策,并增加了年度性的《制造基础白皮书》,对其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审视指导。日本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助于提升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法律,如《振兴机械工业临时措施法》《振兴电子工业临时法》《特定电子工业和特定机械工业临时措施法》。在技术引进与鼓励企业创新方面,出台《知识产权战略大纲》和《知识产权基本法》,将知识产权战略提升到国家战略层次。这些都确保了日本装备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了产品出口整体实力。
在贸易政策方面,日本虽然采取措施鼓励最新机械设备和技术的进口,但却通过“关税”等贸易保护措施限制普通产品的进口,并通过出口所得税扣除制度、开拓海外市场准备金等制度积极支持本国产品的出口,以此来保护并支持装备制造业发展。在贸易政策方面,通过出口所得税扣除制度、开拓海外市场准备金等制度积极支持本国产品的出口。
(三)欧盟
2012 年,欧盟委员会正式提出“新工业革命”的说法,呼吁欧洲进行“再工业化”,围绕“如何重启工业投资”设计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实施框架,其中包含鼓励新技术研发与创新、改善市场条件、增加融资机会、培育劳动技能转型等支柱,以及旨在促进清洁生产的先进制造技术、关键节能技术、生态型产品、可持续的建筑材料、清洁运输工具、智能电网等优先领域。欧盟各国,如法国工业新政则将工业置于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德国也提出了“工业4.0”“制造2000”等制造业战略计划。欧盟提出“再制造化”目标,即到2020 年工业占GDP 比例从现在的15.1%提升至20%。
为了鼓励成员国的出口,欧盟出台了《欧洲复兴计划》,希望推动“欧洲制造”和欧洲标准的商品标签,拓展发展中国家市场。成员国相继出台出口信用保险计划,为装备制造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企业“走出去”。法国出台促进法国商品出口的10 条措施。德国则在银行贷款上大力扶持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培训服务,并通过出口补贴、减免关税等措施大力支持企业的产品出口。
(四)韩国
韩国政府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扶持装备制造业,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和发展规划,同时提供人才和金融支持。这些措施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使韩国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发展成为现在的工业大国。
韩国政府为鼓励装备制造业国际化,出台了如下支持措施:免征年度研究开发非资本性开发的税金,减轻研究开发设备的进口税;免征企业研究机构不动产土地税,减轻投资税收;免征研究开发样品进口税;免征外国科技人员所得税。并且,韩国开发银行、产业银行等银行为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工艺开发和新技术商业化等方面的研究开发活动提供长期、低息的贷款。韩国政府还允许银行以发行技术彩票的形式筹措部分风险资金,以弥补银行因资助研究开发项目所造成的亏损。
在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方面,政府通过提供税收优惠及资助等办法,促进企业开展自主研发工作。人才培养方面,成立了“科学和工程基金会”与“现代科学技术院”,使研究与生产结合更加紧密。这些措施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使得韩国装备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位居前列。
四、促进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建议
(一)加大对装备制造业政策扶持力度
进一步落实支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为大型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国门提供更优惠的政策支持。同时,政府应当在资金、资源、技术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制定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形成知名的装备制造业集中地。国内各有关部门应当形成合力,完善相关支持政策,进一步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构筑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联动支撑体系。
(二)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企业
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企业,鼓励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品牌的企业群体。顺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和跨国公司竞争新态势的要求,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企业跨国投资、跨境服务、跨境布局的综合竞争实力,加强“走出去”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形成合力,实现共赢,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整体能力。
(三)促进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
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大力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在“走出去”过程中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装备与核心技术,努力研发高附加值、高端的产品,提高装备制造业产品技术含量。带动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服务、标准进入国际市场,占据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提高中国标准“走出去”的影响力,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数量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飞跃。
(四)改善装备制造业产品外贸结构
加快装备制造业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积极扩大对外工程承包,提高成套工程的对外协作和竞标能力。以产业结构升级为基础,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在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提升的基础上,积极扩大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努力提高传统出口产品的加工深度、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五)提高装备制造业劳动力比较优势
当今和未来的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更优质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因此,必须重视装备制造业人才的培养,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注重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
此外,在“走出去”过程中,还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充分考虑东道国的经济状况和现实需求,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