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锁芳教授辨治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经验撷英

2015-03-20曹治山

环球中医药 2015年9期
关键词:鼻窍射干桔梗

曹治山

史锁芳教授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医内科教研室肺病学教研组组长,师从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和金陵医派传人李石青老中医,临证、教学、科研近三十载,对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临床经验,现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病机

1.1 风痰留伏,鼻窍不利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旧称鼻后滴漏综合征,中医认为其属久咳、久嗽、顽固性咳嗽等范畴,基本病机为致病因素引起气机紊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致咳嗽。文献中记载较多,赵献可《医贯》“肺为清虚之腑,一物不容,毫毛必咳”;《景岳全书·咳嗽》指出“咳证虽多,无非肺病”;《内经·咳论》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风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因而咳之,则为肺咳”。史锁芳教授认为,风痰留伏、鼻窍不利是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一大重要病机。临证以鼻窍不利,鼻后滴漏为主者,将此类咳嗽归纳为“鼻源性咳嗽”[1]。与何胜恬、朱佳等[2-3]所述风邪伏于鼻窍、肺失宣降、“风咳”有相似之处,但此处风邪常留恋不去,必有夙根与之纠缠,与叶天士治风温时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叶天士阐述“凡治外感……如有痰浊湿热瘀滞,内外合邪,则病及纠缠难解”,因而强调“孤邪”的必要性。史锁芳教授临床常将治痰和疏风相结合,陈文喜、徐桂萍等[4-5]也非常重视痰湿内蕴,提倡治疗的关键证素是“肺”和“痰”,上下兼治,肺脾同疗。史锁芳教授认为治痰重在通窍利咽,杜绝病之根源;治风重在解痉止咳,缓解病之标实。治风有助于肺之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功能恢复,痰浊则易排出;化痰则可有利于肺脏疏通,肺之宣发肃降得复常态,两者相辅相成。

1.2 痰气互结,咽喉痹阻

咽喉痹阻是本病的又一大病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不仅局限鼻部病变,也涉及咽喉等上气道的炎症。史锁芳教授认为[6],病因于咽喉者,多为风痰蕴结,痹阻不通,类似于“梅核气”“痰核”等病症,症状以咽喉不适,频繁清喉为主者,史锁芳教授将此类咳嗽概括为“喉源性咳嗽”[1]。李权、熊大经教授等[7-8]亦认识到,本病有明确的病位层次特征,常常始于鼻窍,次第病及咽喉—气道(鼻腔分泌物沿鼻后滴流至),初感于风(寒),继而可影响肺气宣发布津,病久易于出现痰湿、郁热、燥结、瘀阻等格局。治疗时应鼻咽兼顾,而不能只治咳不治涕,或只治鼻不治咽。基于本病的病机特点,史锁芳教授提出疏风宣肺、通窍利咽、化痰散结的治疗主张[9-10],体现了中医整体化治疗的思想,抓住了风痰留伏、咽喉痹阻、肺失宣降的共性病机。临床根据鼻、咽喉病位的侧重、浅深及风(寒) 、痰瘀、肺虚的不同,予以灵活加减化裁,采取鼻咽兼顾、重视疏风,尤重痰瘀、病证结合的一体化治疗方案。

2 用药处方经验

2.1 从《金匮》治其痰

《金匮要略》“治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本病中老年人多见,素有痰湿、形寒怕冷。病轻者,史锁芳教授常拟小青龙法,温宣化饮,一般均可见效;病深者,如鼻后痰声辘辘,非大辛大热不能治其寒痰水湿,史锁芳教授常喜用制附子,临证的难点在于其剂量的把握上,大剂量附子对于阴寒沉疴之证,常有力挽狂澜之效;曾遇到一妇人,病起于产后,咳嗽数月难断,阳虚较甚,寒饮内伏,史锁芳教授予以射干麻黄汤中加制附子,制附子剂量从常规8 g 逐渐用到240 g,嘱其久煎煮,经治五候,形寒怕冷逐渐改善,痰饮咳嗽亦随之化解。其次,久病者,常肺病及肾,肾阳亏虚常可痰饮水湿上犯,史锁芳教授治疗慢性鼻后滴漏伴老慢支病史者,常喜用阳和汤,方中鹿角胶、白芥子、肉桂等温暖下焦,效果明显,鹅卵石、补骨脂、紫石英等亦是常用之品。

2.2 从《内经》治其风

《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酸泻之”。咳嗽、咽痒剧烈者,多为风淫内盛。病于风寒者,史锁芳教授常拟华盖散法,或者三拗汤等,一般均能止咳;病于风热者,或夹有燥邪阴伤者,常拟桑菊饮、桑杏汤等,亦可取效,符合“辛凉之意”,此类方中常伴有杏仁、紫苏、紫苑、桑白皮等,乃兼“佐以苦”之意。临证寒热不显,干咳甚者,可适当佐以甘缓之品,史锁芳教授常用芍药甘草汤,炙甘草、白芍用量常各为15 g;对于干咳、呛咳,面红火升、舌红者,亦常少量佐以虫类药,常加全蝎4 g、炙僵蚕10 g,取其镇痉熄风之义;至于“以酸泻之”乃源于肝木易从风化,痉咳、干咳、脉弦,甚或咳引胁痛者,常需柔肝,史锁芳教授常用柴前梅连煎,尤其方中乌梅一味,《本草崇原》曰“乌梅味酸,得东方之木味。主治下气,除热,烦满”。

其次,病久者又当顾其本,《医约·咳嗽》“咳嗽毋论内外寒热,凡形气病气俱实者,宜散宜清,宜降痰,宜顺气。若形气病气俱虚者,宜补宜调,或补中稍佐发散清火”。本病迁延不愈,常虚实互见、上盛下虚。史锁芳教授指出当权衡邪实和正虚,扶正祛邪,用药当刚柔相济,避免使用全蝎、蜈蚣、僵蚕辛燥之品,常以牛蒡子、桔梗、紫苏、马兜铃、杏仁等柔和质润之品;肺虚咯痰无力,气短者,咳声低下、面色白、舌质淡、脉象弱需补肺者,史锁芳教授常用紫苑汤,或取参苏饮之法益气疏风,同时,需要扶脾。脾为生痰之源,脾与肺为母子之脏,土虚则不能生金,二者关系譬如火炉之与风箱,息息相关,史锁芳教授常用补中益气汤;更需顾肾,肺肾为子母之脏,金水相生,水涸金枯亦咳,史锁芳教授常予以百合固金汤,或以金水六君煎。

2.3 从治标通其窍

本病患者常有鼻痒、鼻塞、打喷嚏或频繁清嗓、咽喉梗阻等不适,治疗时可以适当佐以治标之品。鼻窍不利者,可予辛夷、白芷、葱白等辛温通窍之品;若内火亢盛、鼻流脓涕或黄鼻涕者,可予野荞麦根、鱼腥草、桔梗等。咽喉不利者,史锁芳教授常提倡开泄法,以祛除咽喉之痹阻,常用郁金、香附、射干、瓜蒌、橘皮、法半夏等,尤其喜用射干,药理研究发现,射干含有丰富的异黄酮类、甾类、三萜等类型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清热解毒、利咽消痰、散瘀消肿的功效[11];若咽喉异物感明显、咽喉阻塞感、舌质紫暗,则多夹瘀,史锁芳教授常用消瘰丸(玄参、生牡蛎、浙贝母) 、肿节风、山慈菇、平地木等。

史锁芳教授经临床探索,创立了疏风宣肺化痰利咽方(麻黄5 g、荆芥10 g、杏仁10 g、桔梗6 g、生甘草5 g、制僵蚕10 g、浙贝母10 g、前胡10 g、桑白皮10 g、蛤壳20 g),其临床报道[12-13]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咳嗽疗效总有效率为82.56%,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3.08%。分析其方药组成可见,麻黄、桔梗、僵蚕、辛夷其性辛温,四物合用,使得闭固于鼻窍之风痰从内透出;前胡、杏仁其性苦温偏降,合于浙贝母、蛤壳、甘草使得咽喉之痹阻疏通,诸药宣肺气而利孔窍。总之,临证处方应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指导,咳嗽顽固、咳嗽声粗、鼻后滴漏较甚时,治以疏风化痰为主,着眼于通利鼻窍和咽喉;病史较久,年龄较大,体质偏弱者,则应以扶正祛邪为主。

3 典型病例

3.1 案1

患者,男,64 岁。2011年5月11日初诊。高年素有痰饮,季节交换易发病,咳嗽气逆痰多,畏寒恶风,迁延难愈。既往有鼻窦炎病史,诉1月前受凉后感病情加重,咽痒咳嗽,咯痰黏稠,白中夹黄,夜间平卧时咳嗽易作,鼻后部感分泌物倒流,咽喉不利,黏液附着感,经常清嗓子。无明显胸闷气喘,食纳可,夜寐欠安,二便尚行。舌质暗苔黄,脉细滑。诊断:慢性咳嗽(上气道咳嗽综合征) 。中医诊断:咳嗽。辨属风痰留伏,咽喉不利。治以疏风宣肺、化痰利咽。处方:麻黄5 g、杏仁10 g、桔梗6 g、生甘草5 g、射干10 g、牛蒡子10 g、炙僵蚕10 g、阿胶珠10 g、桑叶10 g、桑白皮10 g、菊花10 g、炙全蝎3 g、诃子肉6 g、蜜远志6 g、鱼腥草30 g、蛤壳30 g。7剂,水煎服,每天1 剂。

2011年5月20日二诊:患者诉服药2 剂,咳嗽气逆减轻,7 剂服完能平卧,咽部仍有不适感,舌苔黄干,质暗,脉细,效不更法,原方基础上加薄荷后下6 g、泽漆15 g、藏青果10 g。继服7 剂后,咳嗽大减,鼻后部分泌物减少,偶遇冷风受凉时咽喉仍稍有不适,胃纳可,苔薄质暗,脉细。在前方基础上加细辛3 g、绞股蓝15 g、生甘草改用9 g,续14 剂巩固后鼻后滴漏感较前改善。

按 患者是一老年男性,体弱多病,无力驱邪,迁延难愈。结合症状、舌脉不难辨证为风痰留伏,咽喉不利,日久痰饮化热,苔色转黄。史锁芳教授初诊抓住主要的病位—鼻窍,以三拗宣发,射干、牛蒡子、桔梗等祛咽喉痹阻;炙僵蚕、炙全蝎、桑白皮等熄风解痉,同时添涩平苦甘之阿胶珠、诃子肉、蜜远志以免耗伤肺气,诸药合用有攻有补,有散有收,药证相合,病势得解。复诊时效不更法,加以薄荷、泽漆、藏青果等清利咽喉之品,三诊则添细辛、绞股蓝、生甘草等意在固本祛邪、巩固疗效。

3.2 案2

患者,男,51 岁。2014年7月2日初诊。鼻后滴漏病史2年余,外院鼻咽镜:未见新生物。咳嗽顽固,鼻后滴漏感,平素体倦乏力,怕风畏寒,鼻涕色白黏,音哑,无明显咽痛、咽痒、咽干。总感鼻后部位不适,食纳乏味,二便尚调,舌苔薄质暗红,脉细弦。诊断:慢性咳嗽(上气道咳嗽综合征) 。中医诊断:咳嗽。辨证属肺虚痰凝,治以补肺益气、化痰通窍。处方:党参30 g、生黄芪35 g、麦冬10 g、五味子10 g、葛根15 g、升麻6 g、苍术10 g、炒白术10 g、青皮6 g、陈皮6 g、法半夏10 g、茯苓10 g、桔梗6 g、白芥子6 g、麻黄4 g、肉桂后下3 g、苦杏仁10 g、六神曲10 g、炙甘草5 g。连续7 剂,水煎服,每天1 剂。

2014年7月9日二诊,患者诉仍有鼻后滴漏感,鼻涕中夹杂血丝,仍疲劳乏力,畏寒,余症尚可,舌苔薄,质暗红,脉细,考虑病邪较深,难以顿除,在原方基础上加炮姜5 g、鹿角胶9 g、细辛3 g。继服7 剂后,咳嗽未作,鼻后滴漏较前减轻,咽喉较前感舒适,鼻涕较前较少,胃纳可,二便调,苔薄质暗红,脉细。在前方基础上加桔梗6 g、冬瓜仁15 g、生薏苡仁20 g、芦根30 g、肿节风15 g、蛤壳30 g,续14 剂巩固。

按 此病例为一病根顽固,虚实错杂的患者,病势沉疴,肺脾亏虚、寒痰内伏,非温药不能治。史锁芳教授在扶脾的基础上,合以阳和汤之法,散寒通滞,培土生金;患者年迈体弱,病史较长,诸症难以顿除,痰凝之证,需待正气充足,则自可运行无阻,镇守前法,病经二候,患者病势有所逆转,寒饮渐化。三诊时患者病情有所好转,在原方基础上施以千金苇茎汤,兼以桔梗、蛤壳、肿节风之药增强涤痰通窍之力。诸药丝丝入扣,步步为营,故收效满意。

[1]史锁芳.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中医证治探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3) :164-166.

[2]何胜恬.祛风通窍汤治疗鼻后滴漏型慢性咳嗽112 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7) :410.

[3]朱佳,张子明.慢性咳嗽中医辨治四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5) :484-485.

[4]陈文喜,洪敏俐,刘朝辉,等.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中医证素特点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0) :1551-1552.

[5]徐桂萍,侯元婕,廖陆英,等.中药内服外敷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 (12) :995.

[6]史锁芳,张念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中医诊治评述[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11) :97-98.

[7]李权等.半夏厚朴汤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20 例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3,48(10) :722.

[8]李思思.熊大经教授辨治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临床经验[J].四川中医,2013,31(10) :9-10.

[9]史锁芳,张念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中医辨治思路探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45(8) :26-28.

[10]史锁芳.运用整体观念辨治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探讨[J].环球中医药,2010,3(6) :445-446.

[11]张伟东,王晓娟,杨万军,等.射干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31(6) :435-436.

[12]史锁芳,张念志.疏风宣肺化痰利咽方为主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195 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3,4,54(7) :576-578.

[13]史锁芳,魏瑜,王德钧,等.疏风宣肺、化痰利咽法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52 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0,42(12) :30-31.

猜你喜欢

鼻窍射干桔梗
益肺强身摩鼻窍
过敏性鼻炎的推拿治疗
桔梗皂苷D在抗肿瘤作用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过敏性鼻炎,重在治肺
创新药物二乙基射干苷元的杂质研究
清咽良药说射干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川射干中7个异黄酮成分的含量
桔梗及其种植技术
桔梗之真伪
——辨别味之苦甜
千家妙方·我来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