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幽默的关联理论解读
2015-03-20罗莹莹
罗莹莹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言语幽默的关联理论解读
罗莹莹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本文在关联理论框架下,对言语幽默的产生和理解进行了系统阐释,揭示了言语幽默的实质是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之间的反差,或者是与暗含之间存在偏差,产生幽默效果。
关联理论;言语幽默
幽默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根据其与语言的关系可分为言语幽默和非言语幽默。言语幽默的研究由来已久,最开始集中在心理学研究领域,其中三大经典幽默理论分别是优越论、乖讹论、释放论。关联理论是心理学、交际学、语言学、语用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相结合,由Sperber和 Wilson于1986年提出的认知语用学基础理论,从人类认知角度阐释言语交际。作为一种交际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言语幽默以语言传播媒介来实现幽默效果,使人产生笑意,引发笑声。因而,关联理论对言语幽默的产生与理解有很强的解释力。
一、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以认知和交际为研究主体,根据大脑认知机制,为语言交际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视角。同时,它作为认知科学的基础,也成为认知语用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一)明示——推理
关联理论运用人类大脑机制解读语言交际的过程。区别于主流的代码模式,关联理论提出了推理模式与代码模式相结合的言语交际认知观,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涉及说话人(以下简称“S”)和听话人(以下简称“H”)双方的“明示——推理”过程[1]。在交际中,明示行为从 S的角度出发,S根据自己的交际意图,推断 H的认知环境,明白地展现与H具有关联性明示刺激、信息意图;推理行为从 H的角度出发,H接收 S的明示刺激、信息意图,结合自身认知环境,推导出语境假设,获得语境效果,从而理解 H的交际意图。
(二)语境假设与关联性
认知环境是一个心理结构体,包含人类在其生活的物质世界中获得的一切信息,以及由新信息和已获得的信息相结合而推导出来的一切信息。H根据S明示的信息意图,付出处理努力,唤醒自身认知环境中相关联的信息形成语境假设(又称“语境”),推导出S的交际意图,完成交际。在交际过程中,语境假设是 H根据 S的明示信息意图在自身认知环境中的动态选择。它不是一个预先存在的常量,而是一个贯穿交际过程始终的变量。S每进行一次明示,H即根据此明示中的信息意图与自身的认知环境相互作用得出一个语境假设,直至交际完成。[2]
关联性指 S的明示信息与H的认知环境的相关程度,由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两因素决定,关联程度与语境效果成正比,与处理努力成反比,即关联性 =语境效果、处理努力。关联性既是语境假设产生的前提条件,同时又依赖于语境假设获得语境效果。若 S的明示信息意图对 H来说没有关联或者关联程度不够,都将导致交际的失败。譬如对一个小学生大谈特谈语言学,小学生的认知环境中不存在也无法推导出与语言学相关的语境假设,明示信息意图与小学生的认知环境无关联性,无法产生语境效果,因此小学生无法理解S的话语,导致交际失败。可见,关联性是一切交际成功的基础,而语境假设是交际成功的必要条件。
二、言语幽默机制
作为一种言语交际形式,关联理论能够很好地阐释言语幽默的产生与理解。语言本身并不幽默,只有将其置于一定的语境假设中,获得语境效果,才能产生言语幽默。
(一)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的反差
根据关联性和人类大脑认知机制,关联理论提出了言语交际中遵循的两项基本原则。(1)关联的第一原则或认知原则:人类认知倾向于同最大关联相吻合。(2)关联的第二原则或交际原则: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其中,最大关联以认知为导向,用最小的处理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3]而最佳关联以交际为导向,用必要的处理努力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言语幽默的产生正是由交际过程中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的反差造成的。在这类言语幽默中,S通常在末尾明示妙语句,H根据前言(即明示在妙语句之前的信息意图)在认知上形成最大关联期待,而语句明示的信息意图与该最大关联期待产生偏差,H不得不付出额外的处理努力,结合妙语句形成新的语境假设,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从而理解S的真实交际意图,即理解其中的幽默效果。如爸爸带儿子出去玩:
儿子:“爸爸,我要买玩具”。
爸爸:“你出来没说,我没带钱”。
儿子:“那如果我说了呢?”
爸爸:“那我就不出来了”。
根据认知原则,在上例中,读者在认知上倾向于根据前言形成最大关联期待,即“如果儿子在出门前提出要买玩具,爸爸会带钱”,而妙语句的出现使得这一期待落空。为了成功实现交际,读者根据交际原则,付出额外的努力,根据妙语句的明示信息意图,得出新的语境假设,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形成最佳关联,最终获得上例的交际意图,理解其中的幽默效果。而读者也用额外付出的处理努力换来了笑声和愉悦的感受。因此,S的最大关联期待与最佳关联之间的反差形成了言语幽默的语境效果。
(二)明说与暗含的偏差
作为关联性的决定因素之一,在关联理论中语境效果可产生于三种情况之中。(1)新信息加强了现时的语境假设;(2)新信息与现时的语境假设出现互相矛盾或抵触;(3)新信息与现时的语境假设相结合,产生了语境隐含。[4]上面探讨的由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反差形成的言语幽默,其语境效果的产生属于第二种情况。而语境效果的第三种情况,也能够产生幽默效果,即明说与暗含之间出现偏差。明说即 S明示于交际中的信息意图,而暗含是信息意图的间接表达,经过推理而获得。由两者之间的偏差引发的言语幽默,幽默效果既可以出现在交际的末尾,也可以出现在交际过程之中。如,今天好多小朋友来家里找儿子玩,儿子跟爸爸要30块钱买玩具,爸爸一个月就 50块零花钱,无法支撑这笔开销。
爸爸:“儿子,爸爸给你做一个玩具吧!”于是,爸爸把自己的照片剪成许多碎片,给孩子们拼。
结果儿子哭着说:“爸,你都穷成啥样了,还让我跟他们拼爹。”
在上例中,幽默效果产生于“拼爹”这一动词短语,一词多义导致明说和暗含之间的意义存在偏差。根据整个会话内容,“拼爹”明说的意义是“拼爸爸的照片”。因为爸爸穷,给不起儿子 30块钱买玩具,于是将自己的照片剪成小块变成拼图玩具给孩子们玩。而“拼爹”同时也是目前网络上使用的热词,指的是“比较自己父亲和别人父亲在物质财富或权利上的多少”,[5]上例中正是暗含了“拼爹”这一意义。儿子的话明说的意义是“爸爸居然都穷到要我和其他小朋友拼他的照片当玩具了”,暗含的意义是“爸爸明知自己穷还要和别人的爸爸比,不自量力”。同一动词短语,因为明说和暗含之间的偏差产生的语境效果,实现了幽默效果。再例如:
儿子离家出走,几天后,爸爸接到了儿子的电话:“爸爸,我错了!我不应该离家出走啊!我真是不孝的儿子,我是不知廉耻的儿子,我是脑残的儿子,我是傻 B的儿子啊”。
父亲:“闭嘴!再说看我不打死你”!
上例中,幽默效果产生于“名词A+的 +名词 B”这一形式中由“的”字两种词性的功能意义,导致明说与暗含之间的偏差。“的”字可做形容词词尾,表现修饰关系,表示名词A修饰名词 B。[6]此外,“的”字作为介词,表现从属关系,表示名词 B从属于名词A。儿子的最后一句话连用四个“的”字结构,明说意义均表示修饰关系,形容自己离家出走的行为是“不孝的,不知廉耻的,脑残的,傻 B的”,表达了自己懊悔的交际意图。而最后两个是“名词A+的+名词B”的结构,暗含了“的”字在此处表示从属关系。“脑残”和“傻B”由网络语言演化的,指“智商低的人”,含贬义。[7]父亲从儿子的明示话语中推理出其中的暗含意义,儿子的话在表达忏悔的同时,还隐含了贬低父亲的话外之音,因此父亲气恼得让儿子闭嘴。而读者领会到其中明说与暗含的偏差后,觉得儿子的话好气又好笑。
三、结语
言语幽默是涉及听话人和说话人双方的“明示——推理”过程。它以语境假设为依托,通过最大关联期待和最佳关联之间的反差,或者明说与暗含之间的偏差,产生幽默的语境效果,从而使人产生笑意,引发笑声。关联理论为言语幽默这一特殊交际行为的产生与理解提供了有力的阐释依据。
[1]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2001.10.
[2]方传余.言语幽默语用策略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9.
[3]何自然,冉永平.关联性:交际与认知导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0.
[4]刘苹.言语幽默的语言学研究综述[J].湖北社会科学,2004,(25):447-449.
[5]谭达人.幽默与言语幽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8.
[6]王朝培.刘世英.言语幽默效果产生的理论要件[J].西南名族大学学报,2010,(2).
[7]晏芳,黄换乃,乔云生.交际中言语幽默的效应研究[J].科技信息,2009,(25):415-416.
【责任编辑:周 丹】
H313
A
1673-7725(2015)04-0199-03
2015-03-15
罗莹莹(1989-),女,湖南湘潭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