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模式的构建

2015-03-20张元宝宋瑾瑜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办学区域经济

张元宝,宋瑾瑜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按照“文化经济”的观点,文化和经济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形成以经济为依托的新文化形态,或以文化为内涵的新经济形态,即“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并通过文化产业的形式,使文化的价值在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之外,文化本身也能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在我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的变革中,文化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加速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提升,促进国民经济更加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区域化发展趋势日趋凸显,区域经济已成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重要引擎,并以前所未有的密集度,跃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地方高校文化作为区域先进文化代表,是促进区域“文化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载体.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看,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与经济融合能产生持久的竞争优势.地方高校的文化软实力与区域实体经济互动发展,是“文化经济”时代中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融合,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地方高校文化作为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先驱动力,通过校地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推动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通过对区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新增长点和文化软实力,如常熟市沙家浜景区就是对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而带动区域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综合实力的提升,也需要地方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合作平台建设等方面积极参与区域社会发展.因而,在“文化经济”日趋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内动力的今天,构建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两者的互动效应,对提升地方高校内涵建设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地方高校文化的基本特征

1.1 应用型特征

从我国高等学校办学类型特征来看,地方高校多数定位的是应用型高校.学校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主,以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为主,其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模式以及办学定位都蕴含了“应用型”特征.外在的特征来自内在的本质,地方高校的应用型特征同样是由高校文化本质内涵所决定的.因此,可以说地方高校文化的本质内涵具有“应用型”特征,其大学物质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和大学精神文化都包含“应用性”因子.

1.2 地方性特征

我国地方高校多数设在省会以外的地方城市,“地方性”成为地方高校谋求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和“关键词”.“地方性”这一特征,一方面表现在学校“立足地方、面向区域行业、依托区域产业、辐射周边经济”的办学定位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区域集群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服务职能;另一方面表现在学校的生源地、毕业生流向地的“地方性”以及学校与地方政府的鱼水关系.地方高校的地方性决定其大学文化建设的地方性.地方高校应广泛吸收区域先进文化元素,积极融入区域文化氛围,利用区域文化多元性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同时注重对区域特色文化的深度发掘和凝练,以其自身的独特性来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1.3 开放式特征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背景下,开放式办学已成为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然趋势,也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共同选择.翟传增认为地方高校开放式办学主要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国内高校之间的开放,特别是一些高水平大学,要积极关注他们的发展动态,借鉴他们的先进办学经验;二是对社会的开放,特别是区域社会,学校要积极了解市场需求,加强产学研合作.三是对国际开发,全面了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吸收国外一流大学的办学新思潮和新观念,如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办学思路等[1].周全认为文化功能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大学的一切工作其实就是为了促进文化发展.[2]地方高校的开放式办学同样需要其文化建设的开放式发展,顾永安认为地方高校文化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面向社会、面向国际的开放理念、胸襟、视野和气度;二是地方高校发展中的道路选择和战略规划开发性;三是实施开放式办学、建设开放式文化的具体措施和相关制度等.[3]

2 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

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经济是两个不可分割的主体,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相互促进.李月云等学者认为“地方高校的特色就在于其以服务区域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为目标,为区域社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具有显著区域性特征.”[4]地方高校文化作为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着区域文化建设.一方面,作为文化事业,地方高校文化具有继承传统文化、发扬先进文化、创新文化和传播文化等功能,凸显了文化的公益性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作为文化产业,地方高校文化具有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功能,凸显了文化的社会效益价值取向.就地方高校文化产业而言,其突出表现在高校文化的人文文化价值和科技文化价值.科技文化价值是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来实现,人文文化价值是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来实现,两者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地方高校文化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双重价值取向,其根本是由地方高校文化的区域性这一特殊性质所决定的.这也说明了地方高校文化可以通过引导地方高校、政府、企业等主体的产学研互动发展的方向,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立足地方、面向区域行业企业、辐射周边”的互动发展定位,使地方高校与区域互动发展的优势逐渐显现,特别是在当下的“文化经济”时代,地方高校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日趋凸显.这种“文化经济”互动发展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直接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人才保障;二是围绕协同创新、产学研联动,通过技术转让、合作研究、联合攻关、内部一体化以及共建科研基地等形式,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直接为区域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三是围绕地方高校文化自身建设,结合地方高校文化的地方性、应用型和开放式等特点,积极发挥地方高校文化对区域文化引领和辐射作用,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从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经济互动模式上看,两者之间的关系潜在于双方的内在发展需求之中.首先,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地方高校的人才、科技、文化支撑,地方政府在财政和政策上也开始积极支持地方高校的发展,希望通过推进校企合作、产学研平台构建等措施整合区域经济、文化等要素,以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其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的差异化发展和错位竞争战略,“地方性”成为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词”.地方高校坚持以“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有限卓越”的发展战略,以“校地互动、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以“注重学理、亲近业界”的人才培养理念,就是努力探索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实现区域经济与地方高校的协同发展.

地方高校文化的“地方性”特征以及合作主体的协同创新需求,加速了互动双方合作平台的搭建.国内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地方高校成功办学经验表明,地方高校的特色发展必须要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中,理顺市场关系、准确定位,在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中不断提升学校自身内涵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反哺经济发展的能力.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在发展中互动、在互动中发展.随着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地方高校的内涵建设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双方的互动将更加密切.

3 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地方政府和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模式,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既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磨合过程的必然阶段,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高校发展定位不同步的表现.[5]

3.1 互动机制不健全

目前,从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基本情况来看,双方的互动发展呈现出互动层次低、互动方式单一、互动内容浅显、前瞻意识不强、互动品质不高等特点,尚未形成“文化经济”时代中的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局面.主体双方往往各自为政,尚未形成较完善的地方经济社会支持地方高校品牌建设和地方高校文化反哺区地方济社会建设的制度体系,更加缺乏长效互动机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经济社会缺少互动发展的整体规划;二是互动双方缺乏常态化互动机制,互动的广度与深度有待提高;三是互动双方互动的动力不足,缺乏激励机制.

3.2 互动理念滞后

理念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成败.互动理念的滞后是影响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一个深层次因素,也是互动双方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直接诱因.从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经济互动现状看,不论是地方高校、政府、企业、行业都是从自身需求或利益出发,互动合作的效果不佳,多半是雷声大雨点小,忽略了互动合作的长效性和持续性.从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形式上看,互动多数是地方高校主动寻求合作的单向性互动,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在思想观念上还停留在等着学校找上门的合作,严重影响了互动的可持续性,也制约了地方高校文化反哺地方经济的能力.

3.3 互动内涵单薄

目前,校企合作、校地共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主要形式.从合作的深入程度上看,互动双方的合作尚处于的初级阶段,互动的内涵较为单薄.主要表现为以人文文化为主题的互动合作少、交流形式单一、互动内容浅显;以科技文化为主题的互动合作相对较多,但是重大科技项目少、龙头企业参与少、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的对接机制尚未形成.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具有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属性的“文化经济”转化周期长、经济效益见效慢,很难被区域社会所重视;另一方面是地方高校的文化建设缺乏特色,能够有效引领区域文化建设的高品位文化不足,难以与区域经济形成良好的互动共赢局面,也难以实现文化的经济效益.

4 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共赢发展模式的构建

构建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发展模式,不仅需要互动双方统一思想、更新互动理念,还需要着眼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既要兼顾互动主体的利益诉求,又要着眼于长期发展规划.

4.1 以机制创新为保障提升互动目标

构建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经济互动共赢发展模式,解决互动主体在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关键是要从加强互动机制体制创新,以保障互动的长效性和可持续性.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建立领导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经济互动的常设机构,完善组织架构和相关制度,明确地方高校与区域社会在互动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二是强化制度保障,建立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合作的董事会制度,定期召开董事会,推进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经济互动模式的构建;三是强化平台建设,基于地方高校办学定位、文化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支柱产业的特点,围绕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经济互动需求,强化平台建设,重点是发挥好平台的作用,推进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经济互动的制度建设.

4.2 以文化传承创新为导向更新互动理念

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是仅仅看一个区域的经济指数的增长情况,还要综合参考区域的市场开放度、外资引进度、资源留存度、国家干预度以及区域社会的文明进步、公民综合素质、居民的幸福指数等综合指标.地方高校作为地方高素质人才培养机构,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阵地.构建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经济互动共赢发展模式,不仅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和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坚持互动主体多元互动、互利共赢、价值坚守和特色发展的价值导向,站在“文化经济”互动发展的至高点,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共赢的互动发展新理念.

4.3 以文化产品为载体深化互动内涵

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经济社会的互动发展不仅包含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内容,还包含人才培养、和谐社会建设、区域社会文明等多方面内容.文化产品作为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经济互动的连接点,它是以产品为载体,把文化基因融入产品之中,使产品更具科技含量和人文特性,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功能、品味,也使产品实现了更多的文化附加值.[6]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经济在互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文化的优势,加强文化产品的开发,推动文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深化互动内涵.一方面要积极构建互动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确保互动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还需要积极构建互动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确保互动可持续性和长效性.

从根本上说,校地高校文化与区域经济互动是在高等教育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建设规律的共同制约与影响下,逐步形成并最终确立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调节为辅、地方高校主动服务、区域社会积极依靠的校地互动、良性循环的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机制.[7]在这种机制的建立过程中,互动双方既要遵循市场、教育和文化建设规律,又要根据互动主体需求和目标的差异性,创新互动模式,坚持互利共赢、价值坚守和特色发展的价值导向,进而促进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经济互动共赢的发展模式建设.

〔1〕翟传增.关于地方高校走开发办学之路的若干思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146-149.

〔2〕周全.教学型新建本科学院文化建设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3):87.

〔3〕顾永安.地方高校与地方文化互动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机制构建[J].教育评论,2015(2):12-14.

〔4〕李月云,阚阅,赵东.协同创新背景下地方高校文化建设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5):65-69.

〔5〕李月云,阚阅,吴琼瑶.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模式的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3):32-35.

〔6〕赵冰,柳敏和.区域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新论[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3(1):18-21.

〔7〕顾永安,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49.

猜你喜欢

办学区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分割区域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区域发展篇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