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湿敷治疗湿疹的研究进展
2015-03-20范瑛宋坪
范瑛 宋坪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皮损对称分布、多形损害、瘙痒剧烈、有渗出倾向、反复发作等为显著特征[1]。本病缠绵难愈,临床治疗棘手,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较大影响。目前,西医学以抗组胺类药物、糖皮质激素以及收敛、保护制剂等对症治疗为主,虽能短时间起效,但易产生药物依赖,并有一定副作用。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湿疹治疗方法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追古溯源,中医对于湿疹早有认识,在《诸病源候论》中即辟专篇“湿癣候”对其论述。中医认为湿疹总由风、湿、热郁于肌肤所致,因其病位在表,通过外用中药可使药力直达病所,发挥最佳疗效。而由于湿疹皮损多有渗出明显的特点,中药湿敷逐渐成为湿疹中医外治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药湿敷,中医学称之为“罨敷”,属“溻渍法”之一。早在《外科精义·溻渍疮肿法》即记载:“溻渍疮肿之法,宜通行表,发散邪气,使疮内消也。”近年来,中药湿敷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皮肤病的治疗,而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现代研究显示[2],湿敷法可使低浓度组织液向高浓度药液流动,促使皮肤末梢血管收缩,减少皮损渗出、消退炎症;湿敷的传导与辐射作用,可减轻皮损局部潮红、灼热感,并抑制末梢神经的病理性冲动,从而达到止痒之效;湿敷过程中,表皮角质层软化水合,通透性增强,肥厚的皮损以及表面痂皮、附着物得以清除,进而促进药物吸收。以上湿敷对于皮损所产生的种种作用,决定了其在治疗以渗出明显、瘙痒剧烈、后期皮损肥厚为特点的湿疹一病上,可取得显著疗效。本文通过整理文献,归纳各家经验,关注目前中药湿敷治疗湿疹的研究进展,探讨湿疹不同病程、不同皮损部位遣方用药差异,以期指导临床应用。
1 依据病程辨证施治
湿疹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处于不同病程阶段,湿疹病机特点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当属不同证候类型分治。正如《理瀹骈文》中所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尔。”辨证是中医治疗的根本,也是湿敷治疗湿疹遣方用药的依据。根据湿疹分型分期不同,湿敷的理法方药亦侧重不同。
1.1 急性、亚急性湿疹——清热除湿、杀虫止痒
急性湿疹皮损多为密集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以基底潮红、渗出明显、瘙痒剧烈为主要特点。此时期病机可概括为风、湿、热邪浸淫肌肤,湿敷治疗上应以清热除湿、杀虫止痒为法。亚急性湿疹皮损较急性湿疹渗出减少,但中医辨证仍为风湿热邪浸淫,因此治疗原则不变。覃永健等[3]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急性湿疹外用方剂,通过对用药数据分析,证实清热、燥湿、杀虫、解毒法为急性湿疹中药外治的常用方法。刘晶晶[4]归纳总结《中国方剂大辞典》中全部用于治疗急性湿疹的外用方剂,得出急性湿疹外治法以清热、除湿、杀虫为主法,代表药物有黄柏、荆芥、白矾、黄连、苦参、五倍子、甘草、蛇床子等。
近现代以来,中药湿敷治疗急性、亚急性湿疹已在临床广泛应用,许多名家在此领域治疗颇有心得,遣方用药各具特色。朱仁康治疗急性湿疹临证皮损见滋水淋漓、渗出多时,以清热除湿、杀虫止痒为法,自拟湿敷方(主要成分:生地榆、黄柏、马齿苋,或贯众、徐长卿、黄柏),嘱患者煎水冷敷患处[5]。赵炳南在治疗急性湿疹时,常使用马齿苋、紫花地丁煎水湿敷,以清皮肤之湿、热、毒邪,其中马齿苋若使用鲜药,效果更佳[6]。邹铭西教授在治疗急性湿疹,尤其是皮损以水疱、糜烂、渗水为主要特点者,认为清热燥湿止痒为此时期外治法之根本,常用黄柏10 g、马齿苋10 g、生地榆10 g,水煎湿敷患处,如伴有脓疱者,每味药物用量可增至15 ~30 g[7]。陈凯教授认为急性期湿疹红肿、渗出明显时,应首选中药湿敷法,采用甘草油(主要成分:甘草、香油)调如意金黄散1.5 g(主要成分:天花粉、黄柏、大黄、姜黄、白芷、厚朴、陈皮、苍术、生南星、甘草)、祛湿散15 g(主要成分:黄连、黄柏、黄芩、槟榔)外敷,其中如意金黄散、祛湿散为中医皮外科临床常用的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止痒功效的外用制剂,使用甘草油调和,可增加收敛止痒之效[8]。
目前,临床湿敷治疗急性、亚急性湿疹所采用中药剂型亦多种多样,或草药煎水湿敷、或散剂溶水湿敷、或使用中成药湿敷等,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如顿耿等[9]采用马齿苋、黄柏等清热除湿之药材煎水湿敷,治疗急性期湿疹,疗效肯定。秦晓民等[10]发现,临床常用中成药注射液“痰热清”(主要成分:黄芩、熊胆、山羊角、金银花、连翘等)具有清热解毒燥湿之功效,加生理盐水(1∶10)湿敷,可用于治疗急性湿疹。王再兴等[11]通过临床不断摸索,发现外用成药复方黄柏液(主要成分:黄柏、连翘、金银花、蒲公英等)湿敷皮损,可除皮肤之湿、热、毒邪,适用于治疗急性、亚急性湿疹。沈丽萍[12]采用临床常用之如意金黄散,加木香、黄连、黄芩等中药,煎水湿敷治疗急性湿疹,其在大量清热解毒药物中佐以木香等辛温行气之品,以奏祛风燥湿之效。樊梅等[13]应用苦参荆芥饮(主要成分:苦参、金银花、荆芥、甘草、蛇床子等)、王丽等[14]使用协定处方(主要成分:金银花、连翘、荆芥、防风、蛇床子、花椒等)湿敷皮损治疗急性湿疹,其在选择药物时均考虑到此时期湿疹风、湿、热邪浸淫肌肤之病机,除使用清热解毒燥湿药材之外,亦加入了荆芥、防风等祛风之药,以及蛇床子、花椒等杀虫止痒之品。关炜等[15]自拟六味洗剂(主要成分:黄柏、苦参、苍术、五倍子等)湿敷皮损治疗急性湿疹,其中选用五倍子配合诸味清热燥湿药物,意在取其收敛之性以增强敛湿之效。
通过归纳总结当代名医名家经验以及临床疗效报道可知,采用中药湿敷法治疗急性期湿疹,应以清热除湿为法,佐以杀虫止痒。所选用的湿敷方多为中药复方,如马齿苋、苦参、黄柏、白鲜皮、苍术、地肤子、蛇床子、花椒等药物,常组合为2 味或3味药对出现。具体到临床应用时,还需根据患者皮损潮红、渗出、瘙痒程度,调整湿敷方用药之侧重,辨证施治。
1.2 慢性湿疹——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慢性湿疹皮损多呈苔藓样变,以色暗红或紫褐、肥厚粗糙、伴有鳞屑或皲裂、自觉瘙痒为主要特点。此时期病机可概括为病久耗伤阴血,血虚风燥,以致肌肤甲错。湿敷治疗上应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为法。陈平等[16]查阅近年文献,归纳得出慢性湿疹外治以养血、润燥、祛风为主法,兼清湿热之余邪,代表药物有当归、桃仁、赤芍、丹皮、荆芥、防风、地肤子、白蒺藜、白鲜皮等。
目前,慢性湿疹的外用中药剂型多选择软膏或乳剂,总因此期湿疹皮损粗糙并多伴鳞屑、皲裂,膏、乳之剂可润泽、保护皮肤。然而,不少临床皮肤科医生亦注意到,慢性湿疹皮损肥厚,药力难以深入,此时期使用中药湿敷,可使皮损角质层软化水合,有利于药物透皮吸收;且湿敷垫可吸收皮损搔抓后的流滋,并软化、清除痂皮或其他附着物,起到了清洁和保护皮损的作用[17]。因此,中药湿敷正被逐渐应用于慢性湿疹的临床治疗中,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如李贵山[18]在临床注意到,此时期皮损瘙痒成为困扰患者的主要症状,故在药物选择上注重祛风、通络以止痒,其自拟祛湿止痒汤(主要成分:苦参、黄柏、白鲜皮、地肤子、刺蒺藜、赤芍、地龙等)煎水湿敷患处治疗慢性湿疹,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刘桂卿等[19]发现此时期湿疹皮损多有色暗、肥厚粗糙、鳞屑或皲裂等血瘀风燥的特点,故采用养血活血、祛风止痒法,自拟活血止痒汤(主要成分:苦参、地肤子、刺蒺藜、桃仁、生地、丹皮等)煎煮后湿敷皮损,治疗慢性湿疹效果较佳。王玉琴等[20]观察湿疹后期,患者常有脾胃受损之症状,故使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口服并湿敷皮损治疗慢性湿疹,其中党参、茯苓、白术、山药等补益之品亦有润泽皮肤之效,可缓解此时期皮损干燥、皲裂之症。陈俊杰等[21]在治疗慢性湿疹时,除使用具有养血润燥、祛风止痒功效的药物以外,还加入三棱、莪术等软坚、破血之品,其自拟除湿止痒汤(主要成分:生地、丹皮、桃仁、地肤子、白鲜皮、三棱、莪术等)湿敷皮损,可有效缓解皮损肥厚。高应林等[22]自拟湿敷方(主要成分:川椒、黄柏、地榆、苍术、苦参)、李文胜等[23]采用皮洗Ⅰ号洗液(主要成分:徐长卿、虎杖、白鲜皮、苦参、百部、地肤子、地榆)、达文慧[24]使用复方徐长卿洗剂(主要成分:徐长卿、雷公藤、马齿苋、苦参、黄芩、黄柏、车前草、生地、紫草、赤芍、白鲜皮、蛇床子、六一散)分别湿敷皮损,其在临床选择药物时,注意到川椒等辛温杀虫之品,徐长卿、虎杖、雷公藤等祛风除湿之品,其止痒均有奇效,故应用于以痒甚为主要表现的慢性湿疹时疗效颇佳。
回顾近年来相关文献报道,中药湿敷治疗此时期湿疹,应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兼顾清除湿热余邪为法,选择相应药物治疗。此外,还需根据皮损肥厚程度,配伍三棱、莪术、地龙等软坚散结、通络药物以薄肤;或根据皮损干燥程度,配伍茯苓、白术、山药等补益之品以润燥;或根据患者自觉瘙痒程度,配伍川椒、徐长卿、虎杖等祛湿止痒之品。由此,灵活配伍、随症加减,可使中药湿敷治疗慢性湿疹发挥更好地疗效。
2 依据皮损部位灵活用药
湿疹除根据病程分期外,亦可根据皮损部位分为局限性湿疹和泛发性湿疹。其中,局限性湿疹包括发于人体上部的头、面、耳部湿疹,发于人体中部的乳房、脐部湿疹,发于人体下部的阴囊、肛周湿疹,发于四肢的手部、足部、小腿湿疹等。中医认为,人体不同部位易感之邪不同、所主脏腑及所过经络有异,且中药由于性味归经不同,擅治部位亦不同。因此,依据皮损部位灵活选择药物,是临床上中药湿敷治疗湿疹的另一大特色。
易感之邪不同,导致不同部位的湿疹病机有差异,治法亦有侧重。如李林[25]提出,湿疹皮损发于头面及上半身者,多属风热或风湿或风湿热;皮损发于手足及下半身者,多属湿热下注。因此,湿疹发于上者,宜疏风散热祛湿;湿疹发于下者,宜清热利湿。
湿疹好发于人体某些部位,亦有其内在机制。《灵枢·百病始生》有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26]其明确指出,疾病的形成是源于内外合邪或邪犯其虚,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由此可见,皮损发于人体特定部位,表明其所主脏腑或所过经络出现了问题。如刘爱民等[27]提出,湿疹发于耳部,多与少阳胆经有关;发于面部,多与肺经有关;发于腹部、手部,多与脾经有关;皮损发于伸侧,为阳经所主,多属实证;发于屈侧,为阴经所主,多属虚证。因此,在治疗时需明辨经络、虚实而治之。
至于临证选择药物,还需注意中药升降沉浮之不同。湿疹皮损发于上者,宜用升浮之药载药上浮,如辛、甘、温、热之品,或花、叶、皮、枝等质轻之品。湿疹皮损发于下者,宜用沉降之药引药下行,如苦、酸、咸、寒、凉之品,或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质重之品。此外,中药亦有归经之特色,临床上需根据皮损所属经络,选择相应归经之药物。
目前在临床上,中药湿敷治疗湿疹依据皮损部位用药仍在探索阶段。如孟爽等[28]在治疗面部湿疹时,选用金银花、黄芩等归肺经之品,配以马齿苋、地肤子等药物煎水湿敷皮损,共同宣散上部风、湿、热邪。佟彦丽等[29]考虑乳房归属肝经,故自拟马齿苋合剂治疗乳房湿疹,其中使用大剂量入肝经之马齿苋为主药,并加入荷叶、白及、地榆、地肤子、白鲜皮等湿敷皮损,获得较好疗效。廖颖婴等[30]应用苦参汤化裁(主要成分:苦参、黄柏、五倍子、蛇床子、地肤子、大黄等)湿敷患处,治疗肛周湿疹,其组方中的君药苦参、黄柏均归大肠经,善治下部疾患。姚亚春等[31]考虑甘草味甘性平,可清热解毒且药性缓和,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其具有抗炎、抗过敏之功效,故湿敷甘草溶液可应用于治疗皮肤娇嫩、敏感的阴囊处湿疹。闫光英等[32]在临床治疗小腿湿疹时,选用牛膝等归肝、肾经之品引药下行,佐以黄柏、苍术、生薏苡仁、土茯苓、忍冬藤、鸡血藤等药物,共同煎水湿敷皮损,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归纳总结中药湿敷治疗湿疹的相关文献,其中依据皮损部位选择药物的报道提示,临床上面对发于特定部位的湿疹,在辨证遣方时,应考虑皮损部位易感之邪、所属脏腑、所过经络;在选择药物时,需考虑药物之升降沉浮及所归经络。
3 小结
综上所述,在临床采用中药湿敷治疗湿疹时,遣方用药首先应考虑到皮损的分型分期辨证施治,急性期、亚急性期以清热除湿为法,佐以杀虫止痒;慢性期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为法治疗。在此基础上,依据皮损所处部位并参考药物性味归经灵活用药,引药力直达病所。如此,将病程辨证与部位用药相结合,选择适当的中药进行湿敷治疗湿疹,方能获得良好疗效。
[1]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66.
[2]历建萍.中药溻渍的应用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6):1058.
[3]覃永健,温志娟.急性湿疹外洗方组方规律探讨[J].中医外治杂志,2012,21(1):57-58.
[4]刘晶晶.急性湿疹中医外治规范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
[5]宋坪,李博鉴.理法方药 别具一格——朱仁康研究员治疗湿疹经验(二)[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3(2):70-71.
[6]张坤.赵炳南外科临证经验拾萃[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8):9-10.
[7]张婉容.邹铭西治疗湿疹经验[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6):10-11.
[8]孙丽蕴,徐旭英,马一兵.陈凯教授治疗湿疹经验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4):330-332.
[9]顿耿,赵军磊,耿庆娜,等.清热除湿汤联合中药湿敷治疗湿疹热盛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3):145.
[10]秦晓民,刘全知,罗家胜,等.痰热清湿敷治疗湿疹渗出性皮损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2014,24(6):1124-1125.
[11]王再兴,林达,范利,等.复方黄柏液治疗寻常型痤疮、急性和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3,48(11):1415-1417.
[12]沈丽萍.香连金黄散水煎液湿敷治疗急性湿疹(湿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
[13]樊梅,林军.苦参荆芥饮湿敷治疗急性湿疹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2,33(7):861-862.
[14]王丽,曾云.协定中药湿敷剂外敷治疗湿疹84 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3,13(2):73.
[15]关炜,李张军,王香兰,等.六味洗剂治疗急性湿疹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10(6):381.
[16]陈平,杨志波,杨光艳,等.外用中药治疗慢性湿疹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3):523-526.
[17]张作舟,刘瓦利,方平.中医皮科外治法系列讲座[J].中级医刊,1995,30(5):47.
[18]李贵山.祛湿止痒汤配合尤卓尔治疗慢性湿疹85 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1):22.
[19]刘桂卿,龙兴震,陈俊杰.中药湿敷治疗慢性湿疹30 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9,18(1):34.
[20]王玉琴,高永赞.中药口服结合湿敷和穴位按压治疗女性手部慢性湿疹30 例[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25(2):26-28.
[21]陈俊杰,刘桂卿.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苔癣样变49 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32(6):39-40.
[22]高应林,曹爱平.派瑞松加中药湿敷治疗湿疹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9,11(16):140-141.
[23]李文胜,严丽华,张胜才,等.皮洗Ⅰ号洗液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8,17(3):98.
[24]达文慧.复方徐长卿洗剂外洗合西药治疗湿疹110 例[J].广西中医药,2007,30(3):24-25.
[25]李可.李林教授谈湿疹的辨病与辨证[J].北京中医,1999,18(3):14.
[26]田代华.灵枢经[M].明·赵府居敬堂刊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21-123.
[27]刘爱民,屠远辉,胡会丽.季节、脏腑、经络、部位四位一体辨证治疗湿疹的体会[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25(4):306-308.
[28]孟爽,高颖,程凤兰.中药湿敷治疗面部湿疹皮炎80 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2(1):18.
[29]佟彦丽,秦录,杨杰.中西医结合治疗乳房湿疹36 例[J].吉林中医药,2011,31(7):660-661.
[30]廖颖婴,魏志军,郑璐.中药冷湿敷联合光子疗法治疗肛周湿疹的临床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3,31(8):4-5.
[31]姚亚春,敖薪.甘草治疗阴囊湿疹的效果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7):1616-1617.
[32]闫光英,邓文良,王金彭,等.中医辨证加湿敷治疗小腿湿疹90 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4,44(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