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的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2015-03-20薛兵旺
薛兵旺
(武汉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新农村建设中的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薛兵旺
(武汉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中国乡村旅游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已成为中国当代旅游发展的热点问题。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澎湃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正在成为中国战略支柱性产业。本文就如何使乡村旅游发展既建立在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之上,又符合当地农业经济可持速发展现状进行研究。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
一、乡村旅游内涵与发展背景
(一)乡村旅游内涵
乡村旅游一般是指以农村、乡村为旅游目的地,以乡村特定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乡间农、林、牧、副、渔、手工业等各类生产活动、村野风光、村寨文化、地方民族、乡村习俗等为旅游吸引物的观光游览、体验乡村风貌、乡村生活、休闲度假、康体娱乐等旅游活动。
我国的乡村旅游可归纳为8种类型:一是森林公园类乡村旅游。这种类型适合森林公园类乡村旅游开发的乡村,其区位条件与环境较好,有面积较大的森林地段可开发为森林公园;二是度假区(村)类乡村旅游。如武汉木兰寨养生谷旅游区依托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融合环境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生、气味养生、中医药保健养生等元素,将养生文化充分渗透到旅游区内各项目的创意和建设上,打造出的诗意栖居,天人合一的养生休闲度假胜地;三是野营地类乡村旅游。野营地类乡村旅游一般适应年轻旅游者,也适合自驾游旅游者,野营地最好是离城市30-160㏎左右,并且交通方便,但要求离开公路主干线,具有很好的森林野营地环境;四是观光农业生态园类乡村旅游。如位于武汉市黄陂区的武汉农业生态园已建成武汉现代蔬菜园、武汉田园生态科普园等20多个项目,供游客观光旅游休闲。五是租赁农园类乡村旅游。其主要目的是让旅游者亲生经历农村农业生产过程,体验耕作劳作乐趣,以农业休闲与体验为主。六是教育农庄类乡村旅游。例如,日本的学童教育农园、我国台湾的生态教室以及法国的教育农场等较为具代表性的教育农庄类乡村旅游。七是文化民俗村类乡村旅游。如果乡村文化民俗资源较为丰富可以建设民俗文化村,可以举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主办各种节事活动为旅游吸引物,吸引游客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
(二)乡村旅游发展背景
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背景历经了三个阶段
1.小康社会大背景下的乡村旅游
在中国的小康社会建设时期,健康游已成为人们旅游活动的动机之一。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已不再停留在身体机能和功能上,而且更加关注自身心理和精神健康,游客通过参与乡村旅游得到身体和心理健康和愉悦,乡村旅游能够满足游客康体健身休闲娱乐等旅游需求。
2.和谐社会大背景下的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促进城乡和谐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2007年,国家旅游局提出“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的口号。乡村旅游活动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全国各地争相开展乡村旅游建设的高潮,凸显好山好水好乡村旅游资源,大大促进了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3.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的乡村旅游
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发展乡村旅游是利用国家政策导向,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全国各地出现了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享农家乐”的农村休闲旅游活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从事乡村旅游业,农民依托旅游经济走上了富裕之路。
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一)态环境保护原则与目标
1.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1)保护性开发原则
生态环境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使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使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和优化,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杜绝“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现象发生。
(2)依法保护的原则
要坚决贯彻国家有关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通过普法宣传和制定地方性的法规条例,增强环保意识和依法治理的力度。
(3)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取得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某种意义上还要高于经济效益,三者必须协调统一。
(4)可操作性原则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具有可操作性。
2.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没有优质的生态环境就不能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生态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旅游发展都必须以生态环境为依托,都离不开环境保护的保障作用。同时,生态环境自身也是一种旅游资源,是旅游地不可或缺的景观资源。
乡村旅游区要打造成远离喧嚣、碧水蓝天、静养静心的养生胜地,规划开发过程要注重将生态、休闲、绿色、文化等多功能融为一体。作为一种精神回归的追求,一种养生体验的向往,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有着比一般观光、休闲旅游更为严格的要求。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大力开展生态建设,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原则,建立良性循环的经济、社会和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二)科学做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乡村旅游区的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规划机制追求自净机理,通过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等自净机理——利用环境对外来物质的消纳、同化能力为主,以人工净化为辅,在可持续的自然环境承受范围之内,进行保护性规划建设,以维持、改进、预防、控制、治理的综合防御体系,优化景区环境。
1.大气环境保护规划
“校企一体”教学模式由以往的学校和企业“三明治”式的培养学生的方式变为现在的学校和企业一体式的培养学生方式。校企双方根据岗位需求和工作能力要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共同建设专兼职教师队伍,共同授课,共同制定人才培养验收标准。在培养过程中,采取职业素质与岗位能力并重,校训精神和企业文化相互渗透的培养方式,学生从入学开始,不仅编入学院专业建制班级,而且根据培养方向编入高尔夫俱乐部,参加俱乐部活动。学生在校其间,实行阶段培养、分组管理、岗位情境模拟教学,提高学生实操能力,达到岗位需求标准。俱乐部管理人员与学院教师相互兼职,由俱乐部高管对学院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监控、指导并验收。
(1)制定地方性保护条例
制定地方性空气质量保护条例,严禁开发有害于大气环境质量的建设项目。以政策法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要求所有的项目开发、人们的旅游活动都必须严格遵守空气质量保护条例。
(2)严格控制生活和交通废气污染
饭店应使用液化气,尾气超标车辆禁入景区;尽量使用电能、太阳能等无污染的新型能源和电动环保交通工具。
(3)采取相应环保措施
采取相应的环保手段,如植物降尘、采用气体吸收塔、利用除尘器等,提高规划区绿色植被覆盖率,提升对空气的调节净化,把环境污染降至最低;同时,建设期阶段,要做好尘土、砂石的善后处理,减少空气污染。
2.水环境保护规划
(1)加快水污染处理建设
(2)严格控制新污染源
乡村旅游区的生态系统必须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后,做好“三同时”,特别是在招商引资办事程序中要严格把关,从源头上防止新的污染;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农业用水必须保证水质,应尽量减少农作物和果树种植过程中化学肥料的使用量,增加有机肥料的使用,在减少农业污水的同时,也改善了土壤的生态结构,最终提高整个旅游区的环境质量。同时,为了减少对河流的污染,在河道、池塘以自然式的驳岸的方式种植大量水生植物、湿生植物来增强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
3.声环境保护规划
对旅游区内噪音较大的设施设备,应采取隔声、隔震、吸声等措施,以控制声源的辐射影响。加强道路管理,完善交通信号标志,通过在乡村旅游区的生态系统内设置禁鸣区,使旅游区噪声环境质量控制在《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1993)“0”类标准以内。
(三)具体措施
1.重视生态农业保护
乡村旅游区的生态系统必须重视农业生态保护,通过绿色、无公害的农业技术、全自动喷灌、喷雾降温、土壤与作物生长智能监控等现代化种植系统,有效的保护与利用自然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生产力,提升环境的生态功能。
2.明确绿化控制性指标
乡村旅游区的生态系统各类植物景观的植被覆盖率、林木郁闭度、植物结构、季相变化、主要树种、地被植物、特有植物群落等,都必须设置有明确的分区分级的控制性指标及要求。对乡村旅游区的生态系统要从点、线、面三个层次考虑,旅游区的绿化要突出主题和个性,表现出景景不同、季季不同的景象,游步道的旅游注重于环境相协调,营造风景林带。面上重点提高环境生态和景观效果,特别是对景区周边的山坡植被、树种的改造,避免冬季树木凋零、无景可观的景象出现。
3.加强山体生态系统保护
按照乡村旅游区的生态系统的山地土壤、坡度等不同特质培育和改良丘陵区域裸露土壤,制定水土流失保护方案,如加快林草建设、增加地面植被,大力建设各类水利水保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在河流和湖泊两岸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保持山体风貌的整体性和观赏性,恢复山体植被,保护山体生态系统。
4.建立无害化废物处理设施
乡村旅游区的生态系统应建立污水、垃圾和粪便的无公害化处理设施,实现废弃物的及时处理。集中建设的餐饮区应有垃圾和剩余食物及时处置设施和场地。分散的餐馆污水禁止乱倒和随意排放,可收集、存储就地进行封闭消化处理,或运出集中处理。居民生活区的垃圾逐步实行分类回收、处理,提高旅游区生活垃圾无公害处理率。旅游区内的固体废弃物应及时清理,特别是客流高峰时应随时清理,以确保旅游景区的环境卫生。通过防渗透设施专门的垃圾回收站进行处理,以防水土污染,加强固体废弃物的回收、转化和综合利用,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5.加强对游客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加强对游客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要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和开展各种公益事业活动,加强对乡村旅游区的生态系统、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作用,努力培养游客健康文明的旅游人格和旅游方式。
[1]马勇;赵蕾;宋鸿;郭清霞;刘名俭;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经济地理》,2007-03
[2]文红梅;郑研;张铁雄;农家乐绿色休闲体育与新农村建设发展路径及态势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13-08,
[3]刘永宽.浅谈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3.
[4]李岚.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J].农业经济,2013.4.
[5]熊晓红.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双重效应及其正确响应[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1.
责任编校:邓小妮
O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Environment Protection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XUE Bing-wang
(Wuhan Business University,Wuhan,Hubei,430056,China)
The rural tourism industry,springing up like mushrooms in China,has become a hot issue of modern Chinese tourism developmen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the tourism industry is becoming a strategic pillar industry in China.This paper studies how to mak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based on the eco-environment bearing capacity apart from adapted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ocal agricultural economy.
rural tourism;resource development;eco-environment protection.
H592
A 文章编号:2095-7955(2015)01-0010-03
2015-01-16
薛兵旺(1965-),武汉商学院旅游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经济学与旅游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