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糊回指的体现形式与语篇功能

2015-03-20苏州大学

外文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回指所指模糊性

苏州大学 王 军

模糊回指的体现形式与语篇功能

苏州大学 王 军

传统回指研究强调回指语与先行语之间的指同关系,忽视了回指语和先行语在语言表达形式和语义内容方面的异质特征。从异质特征出发,很多类型的回指就具有了模糊性的特点,这主要包括演化回指、间接回指、抽象实体回指以及回指修补。模糊回指具有两大主要功能,一是衔接功能,二是主题转换功能。模糊回指的衔接功能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上的照应关联,更重要的是以异质表达的方式把先行语所表达的概念转移到回指语所在的位置上。模糊回指总是意味着主题的转换或变化,这种变化的程度会因模糊回指的类型而大小不同。

模糊回指;衔接;语用;语篇功能

1. 回指研究的思维定势

回指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研究领域涉及哲学、心理学、语言学、逻辑学、认知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诸多领域,国内外关于回指研究的著述不胜枚举。在语言学领域,无论是句法学、语用学、功能语言学还是认知语言学,回指始终是其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研究课题。

回指作为句内、跨句或更大语篇之中的最为重要的衔接方式之一,是建立句法关系、语义关联或概念连通的重要纽带。回指,顾名思义,是指“一个(往往是简略的)语言表达式用来指代同一篇章中(通常是上文已出现过的,但也不排除是下文中的)另一个语言表达式所表达的事物或意义”(许余龙 2004: 1)。回指看似两个语言形式之间的指称关系,但从本质上讲,它是两个语言形式所对应的概念实体之间的指称关系,因此,回指本质上具有认知心理属性,(Ariel 1990)这一点已经获得广泛共识。

回指研究的核心是回指释义(anaphora resolution),即为回指语找到其真正的所指对象,换句话说,就是要确定回指语与先行语具有相同的指称对象,因此回指关系往往又被称为“同指”或“指同”(co-reference)。作为语言表达形式,先行语与回指语既可形式完全相同(如Tom—Tom),也可以部分相同(如English Department—the department),甚至是完全不同(如a teacher—he),廖秋忠(1992)曾对这类形式关系进行过详细分析。但无论回指语与先行语之间的形式关系怎样,人们一般都认为它们的所指对象都是相同的,这是人们对回指关系进行分析后所得出的一般结论。然而,回指作为一种复杂的语言心理现象,回指语的使用并不仅仅是在重复先行语的所指对象,回指语往往是通过采用一种模糊的表达方式来对先行语进行所谓的“重复”。回指语的模糊性特征一直是回指研究所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如Levinson (1987: 379)就提到回指语往往缺少独立的所指对象,其自身的语义特征是模糊的。Cornish (1986)认为,相对于先行语,回指语的语义往往具有衰减的特征,表明回指语的语义泛化了。因此,高卫东(2008: 2)认为,“重复和模糊是回指的两大特征”。然而这两大特征主要是针对回指语而言,并未涉及先行语的形式语义特征。事实上,传统的回指研究尽管离不开探讨回指语与先行语之间的形式、语义或概念连通的关系,但研究焦点主要落在回指语上,即便对回指模糊性的认识也主要局限在相对于先行语的回指语的模糊性特征方面,对先行语的形式语义特征的关注相对较少。

在下面的内容中,我们首先对模糊回指的语用错误进行阐述,然后从模糊回指语和模糊先行语两个视角分析各种模糊回指关系,最后是模糊回指的语用功能。

2. 模糊回指导致的语用错误

语言的模糊性既可能是语言自身所具有的属性或语言表达所要求的策略,也可能是一种表达性错误。错误的模糊回指表达是写作中的常见现象,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可能先行语的情况下回指语指代不清(如(1)和(2)),另一种是先行语是隐含的或指称某个情景(如(3)和(4))*此处4个例句均选自http://bcs.bedfordstmartins.com/everyday_writer3e/20errors/2.html。。

(1)Transmitting radio signals by satellite is a way of overcoming the problem of scarce airwaves and limiting how they are used. (they—the airwaves)

(2)Before Mary Grace physically and verbally assaulted Mrs. Turpin, she was a judgemental woman who created her own ranking system of people and used it to justify her self-proclaimed superiority. (she—the latter)

(3)The troopers burned a refugee camp as a result of the earlier attack. This was the cause of the war. (This—This destruction of the camp)

(4)Company policy prohibited smoking, which many employees resented. (which—a policy)

上述回指词使用不当的问题均可用把回指词替换成另一个正确的回指词或短语的方式来解决(见每句括号内的替换方式),这说明这些例句中的先行所指对象是可以用一个明确的指称词语来表达的,只是因为表达者一时的判断失误才导致回指词选择不当。但在下面的例句*此处3个例句均来自http://public.wsu.edu/~brians/errors/vague.html。中,由于先行所指对象更加含混不清,使用单纯替换回指词的方式已难以奏效。

(5) I hitchhiked back to town, got picked up by an alien spacecraft and was subjected to humiliating medical experiments, which is why I didn’t get my paper done on time. (which is why—so)

(6) Changing your oil regularly is important, which is one reason your engine burned up.

(7) In the book it says that Shakespeare was in love with some “dark lady”.

在(5)中,which指代的是前述整个事件,是一种笼统、模糊的指称方式,不适合在书面语中使用,而比较自然的衔接方式是把which is why改成so。(6)中which的真正所指对象是前述话语成分Changing your oil regularly的反面,即Failing to change your oil regularly,所以,此处which的使用无法直接在前述话语中找到先行语,从而形成不恰当的模糊指称。改正方法之一是把which改写成but failing to do so。在(7)中,In the book it says不是一种可接受的书面语表达法,其中的回指词it没有逻辑上的所指对象,这部分可以改成Arthur O. Williams says inTheSonnets。

口语和书面语对回指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口语表达对句法、逻辑关系等的要求并不严格,尤其是大量非语言语境因素的参与使得不完整或者指代含糊的语言也可以正确地传递信息。而在书面语中,严谨的逻辑句法结构以及有限的语言语境信息对回指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凡是容易造成歧义或指代不清的模糊指称用法均可能被认定为不合法的表达方式。

3. 模糊回指的普遍性

“几乎所有的信息都是不确定的”(Wilson & Keil 1999: 853)。对于语言来说,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李文戈、武柏珍 2004: 84)。虽然对语言模糊性的成因有多种解释(如符达维 1990;石安石 1994;张华茹 2004),但基本上都可归纳为两点,即由语言本身造成的模糊和由认知主体造成的模糊,前者是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所具有的客观特征,而后者是认知主体主观性的体现。无论原因如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对语言模糊性的认识和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或语言符号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方面,这已经成为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基本内容,而对语言内部两个成分之间的模糊性指称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

无论是一般的指称研究,还是篇章回指研究,人们主要关注的是指称词语或回指语的形式语义特征,对所指对象的形式语义特征并不特别注意。以对代词的模糊指称和模糊回指研究为例,以往的研究要么分析代词的人称转指或泛化功能(黄奕等 2007;黎千驹 1996;刘正光、李雨晨 2012),要么强调代词的语义衰减功能(Cornish 1986),对所指对象或先行语的形式语义特征并未给予特别的关注。在篇章回指关系中,我们除了要关注回指语的形式语义特征以外,更要关注先行语这一回指语所指对象的各种特征,毕竟回指语是用来为指称先行语服务的,先行语的特征直接决定了回指语的选择。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将模糊回指界定为:在一个篇章回指关系中,当回指语与其先行语的所指对象属于一种异指关系(disjoint reference),受话人需要根据语境去推断回指语的真正所指对象时,或者当受话人需要根据语境进行抽象推理才能确定先行语的所指对象时,这一回指关系就可被视为模糊回指关系。模糊回指是认知主体对隐性但却是实际所指关系的推导和确认。虽然模糊回指关系涉及回指语、先行语以及回指语与先行语之间的语义关联等要素,但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先行语对实际所指对象的体现方式。有鉴于此,下面我们就以先行语为切入点,来考察几种主要的模糊回指类型。

3.1 演化回指(evolving anaphora)

(8)The compactor crashed a VW. A huge crane then moveditto a railcar. (Asher 2000: 142)

(9)Wash and core six cooking apples. Puttheminto a fireproof dish. (Halliday & Hasan 1976: 2)

Korzen & Buch-Kromann(2012: 3)认为,演化回指是介于直接回指和间接回指之间的一种状态,是一种看似直接回指实则间接回指的特殊回指,其先行语(如(8)中的a VW和(9)中的six cooking apples)指未演化的实体,而回指语(如(8)中的it和(9)中的them)是指演化了的实体,即回指语和先行语的所指对象并不完全相同。之所以会这样,根本原因在于先行语的所指对象在语境的影响下发生了变化,已经不再保持原有的状态。对演化回指的详细阐释可参见王军(2012)。

3.2 间接回指(indirect anaphora)

间接回指的回指语和先行语是异质关系,即回指语和先行语的所指对象完全不同。例如:

(10)The man drove past our house in a car.Theexhaustfumeswere terrible. (Hawkins 1984: 655)

(11)A letter was awaiting Sherlock Holmes.Theenvelopewas crumbled,thestampwas half off andthepostmarkindicated that it had been sent the day before. (Charolles 1999: 312)

有定描述语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对前述的某个话语成分进行指称,如(10)中的The exhaust fumes和(11)中的The envelope、the stamp和the postmark,但这些回指语并没有显性或直接的先行语与其构成同指关系,而是需要通过推理与先行语a car或A letter建立起间接回指关联。这种间接的指称关系使得回指存在一定的模糊性。间接回指的模糊性主要是回指语与先行语形式及语义的异质关系导致的,并不一定意味着认知主体的理解也是模糊的。

3.3 抽象实体回指(abstract entity anaphora)

Asher (1993) (另见刘东虹 2009: 1-2)认为,所谓抽象实体回指是指先行语是抽象实体的回指,而抽象实体指的是一个命题、概念、事实或事件,是一个通常无法用一个具体的名词短语来表达的概念。例如:

(12)John does not believe that Mary is treating him fairly. But Fred is certain ofit. (Asher 1993: 226)

(13)No one heeded the government’s curfew orders.Thisshows that the Junta can no longer control the people. (Asher 1993: 245)

抽象实体回指关系中的回指语与先行语在形式语义方面存在巨大的反差。从形式上看,回指语一般都是使用一个结构非常简单的代词或指示词语,而先行语则是使用一个短语、小句、句子甚至更复杂的结构。从语义角度看,回指语语义空泛,而先行语语义内涵丰富,而且常常嵌入语境中,正是由于这些特征,抽象实体回指的指称关系往往会比较模糊,这也是导致表达中经常出现指称不明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前述的例(12))。

3.4 回指修正(anaphoric repair)

回指模糊有时会带来理解上的麻烦(trouble),当说话人自己意识到或经别人提醒意识到这种不确切的表达以后,往往会对模糊表达的回指语进行修正,这种现象被称作是回指修补。回指修补一般在对话中比较常见,故又称会话修补(conversational repair)。例如:

(14) 沈树仁:瑞姑是个难民吗? 夏玛莉:可不是难民!韦明顶会装腔作势了!

沈树仁:她从什么地方逃出来的?

夏玛莉:谁?

沈树仁:瑞姑?

夏玛莉:我不晓得,你干吗也这么关心?

(转自马文 2007: 28)

之所以对(14)中“她”的所指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或修补,根本原因就在于“她”的指代不清。对于这种指代不清的情况,说话者如果马上意识到,就会立即进行自我修正;如果说话者没意识到,就会对听话人造成理解困难,一般在经听话人提醒后,最初的说话人会进行修补。成功的会话需要交际双方的合作,回指修补是交际合作的直接体现,而这也正说明修补前的回指关系是模糊不清的。

王军、高明强(2009)认为,回指关系建立的基础是回指语与先行语之间概念语义成分的匹配,其中最理想的匹配关系是回指语与先行语从形式到内容的完全匹配。在最理想的匹配关系条件下,无论是回指关系这一本体,还是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的认识都是明确的。只要偏离了最理想的匹配关系,本体模糊就开始产生。尽管本体的模糊并非一定带来明显的模糊认识,但本体模糊一定意味着具有模糊认识的潜势,在特定的语境中会对认识带来或大或小的影响。因此,回指的模糊性应该是回指关系的常态。

4. 模糊回指的语篇功能

王军(2009)曾对模糊回指的语用功能进行过分析,指出模糊回指可以起到表达简洁、避谈禁忌话题、淡化处理以及表达朦胧之美的作用,下面我们将换个角度对模糊回指的语篇功能进行阐释。

回指是篇章衔接和连贯的重要手段之一,回指语和先行语在把篇章中的两个语言成分或概念连接起来的同时,还需要根据语境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回指语。

4.1 衔接功能

所有类型回指的最重要的语篇功能就是衔接,但模糊回指的衔接突出体现在回指语与先行语的异质表达上。衔接是在回指语和先行语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它首先体现的是两者之间的一种非语义的结构构建和连通,只有通过这一结构桥梁,由先行语表达的概念语义才能够被转移到回指语所在的位置上。

模糊回指的异质表达有两种基本的功能。首先,回指语通过使用语义空泛的代词的形式表达已知信息,代词本身不传递任何新信息,它所传递的旧信息并不一定完全是由先行语所表达的信息,而是先行语与语境整合后的信息,前述的演化回指实例(8)和(9)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其次,回指语通过使用有定描述语的形式同时传递已知和未知信息。例如,在间接回指关系(如(10)和(11))中,回指语的有定形式(The exhaust fumes、 The envelope、 the stamp、 the postmark)暗示回指语所表达的是已知信息,这是保证回指语与先行语关联建立的基础,而有定描述语中的名词性成分传递的是先行语未明示的信息,是新信息,是把先行语隐含的信息提取出来进行了突显。

使用代词进行模糊指称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不受所指对象细节变化的影响,维持所指对象主体的稳定性和显著性,最大限度地减少细节因素的干扰,减轻记忆负担。与此同时,模糊的代词指称可以使代词所在的小句语法结构更加简洁和清晰,更有利于回指语与先行语之间衔接和连贯的实现。回指修补问题的产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过于注重语言表达形式的简略性,从而导致回指代词失去明确的指称对象。

4.2 主题转换与变化

模糊回指之模糊的产生在于回指语对先行语的指称不明确,而只要模糊回指不造成交际障碍,模糊回指语的使用总是意味着前述主题的转换与变化。

王军、高明强(2009)认为,概念转移是回指最为根本的功能。所谓概念转移,是指“由先行语表达的概念被转移到回指语所在的位置,……为篇章话语的进一步发展做好准备”。但由先行语所表达的概念并非单纯指先行语本身,而是既可能指回指语出现之前先行语在语境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如演化回指),也可能指先行语所隐含的某个成分(如间接回指)。但不管怎样,只要先行语和回指语之间属于异质表达,都表示主题发生了转换,只是主题转换的程度各不相同。

严格意义上的直接回指不存在主题转换,回指语的使用只是为了在概念语义上提示主题的存在,起的是延续主题的作用。

在演化回指关系中,先行语所表达的概念实体(如前述的a VW、six cooking apples)在语境中发生了物理或化学的变化。尽管回指语依然使用直接回指的方式利用代词指称先行语,但其所指对象是一个已经发生变化了的实体,因此,尽管从回指语与先行语的形式上看像是直接回指,但从概念语义上看代词的所指对象已经偏离了先行语所表达的概念实体,换句话说,在从先行语到回指语的表达过程中,主题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演化回指的主题转换之所以不引人注意,根本原因在于认知的模糊性和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在起作用。世间的万事万物时刻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如果凡是事物发生变化我们都要赋予其一个新的名称,那么我们的概念系统将变得极为复杂,难以掌控。概念范畴的形成就是一个由繁及简的过程,而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变化形式进行统一命名也是一个由繁及简的过程,同样有利于语言的表达和理解。事实上,我们即便不使用代词对演化后的实体对象进行指称,使用同一个名词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例如,生活中无论是“活鸡”、“白条鸡”,还是“烹饪好的鸡块”,我们都可以直接用“鸡”这一简略的名词指称。

间接回指关系中回指语所表达的主题是从先行语中提取出来的,在提取之前,该主题处在一种半激活(semi-activated)或休眠(dormant)的状态,这也就是说,如果回指语不出现,该主题就基本上不可能被意识到,而这恰恰说明回指语所表达的主题是一个新主题,回指语的有定性并非暗示回指语的所指对象是已知的,而是提示回指语与某一先行成分存在照应关联。

抽象实体回指是一个使用特定的代词或指示词对前述概念进行提取和明晰化的过程。例如在(12)中,John、Mary、John does not believe…以及Mary is treating him fairly等都有可能成为后续话语谈论的主题,尽管语义空泛的代词it具有模糊指称的特性,但在其所嵌入的语境中,在前后两句平行的语法结构(皆为主谓宾结构)和语义结构(皆为某人对某事相信与否)的制约下,it就把Mary is treating him fairly这一可能的主题确定为当前聚焦的主题。抽象实体回指的主题变化是以主题的明晰为特征,既不是引入一个全新的主题,也不是在原有主题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度调整。

会话修补中的回指语引入的是一个语境支持不充分的主题,它对说话人来说是一个已知主题,或是对前述主题的延续,但对受话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主题,这往往导致受话人无法把握其真正所指,导致必须进行回指修补。

综合前面所提到的几种回指类型,我们可以看出,从直接回指到演化回指、抽象实体回指、间接回指,再到回指修补,主题的变化经历了从延续已有主题,到提取已有主题,再到引入新主题的变化过程,体现了主题发展的几种不同类型,但每一种类型都是服务于语篇的连贯。

5. 结语

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在语篇层面的两个语言成分之间的照应关系中,模糊性指称不能被视为一种特殊的照应关联,恰恰相反,回指语与先行语之间的同指关系似乎更应该被视为一种特例。传统的回指研究之所以强调同指关系,或者把同指视作回指的基本特征或普遍特征,主要是忽视了回指语也具有表达新信息的功能。当回指语表达的新信息与先行语表达的旧信息进行比对时就会发现,两者概念层面的共享成分往往是非常有限的。

Ariel, M. 1990.AccessingNounPhraseAntecedent[M]. London: Routledge.

Asher, N. 1993.ReferencetoAbstractObjects[M].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Asher, N. 2000. Event, facts, proposition, and evolutive anaphora[A]. J. Higginbothametal. (eds.).SpeakingofEvents[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23-150.

Charolles, M. 1999. Associative anaphora and its interpretation[J].JournalofPragmatics31: 311-326.

Cornish, F. 1986.AnaphoricRelationsinEnglishandFrench:ADiscoursePerspective[M]. London: Croom Helm.

Halliday, M. A. K. & R. Hasan. 1976.CohesioninEnglish[M]. London: Longman.

Hawkins, J. 1984. A note on referent identifiability and co-presence[J].JournalofPragmatics(8): 649-659.

Korzen, I. & M. Buch-Kromann. 2012. Anaphoric relations in the Copenhagen Dependency Treebanks[OL]. [02-12].http://www.linguistics.rub.de/bla/beyondsem2011/korzen_final.pdf.

Levinson, S. C. 1987. Pragmatics and the grammar of anaphora: A partial pragmatic reduction of Binding and Control phenomena[J].JournalofLinguistics23(2): 379-434.

Wilson, R. A. & F. C. Keil. 1999. MIT认知科学百科全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符达维. 1990. 模糊语义问题辨述[J]. 中国语文 (2): 1-7.

高卫东. 2008. 语篇回指的功能意义解析[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黄 奕等. 2007. 汉英访谈节目中第一人称代词的指称模糊[J]. 外国语 (2): 53-59.

黎千驹. 1996. 实用模糊语言学[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文戈,武柏珍. 2004. 翻译视野中的语言模糊性[J]. 外语学刊 (3): 84-87.

廖秋忠. 1992. 廖秋忠文集[M]. 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学院出版社.

刘东虹. 2009. 议论文体中的抽象实体回指[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正光,李雨晨. 2012. 主观化与人称代词指称游移[J]. 外国语 (6): 27-34.

马 文. 2007. 会话中的回指修正研究——基于汉语戏剧会话的语料分析[M].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石安石. 1994. 语义研究[M]. 北京: 语文出版社.

王 军. 2009. 模糊回指及其语用功能[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4): 1-4.

王 军. 2012. 从演化指称看指同关系[J]. 外语学刊 (1): 79-83.

王 军,高明强. 2009. 概念匹配、回指释义与概念转移: 篇章回指研究的新思路[J]. 外语学刊 (5): 92-96.

许余龙. 2004. 篇章回指的功能语用探索——一项基于汉语民间故事和报刊语料的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张华茹. 2004. 试谈语言模糊性产生的根源[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94-96.

(责任编辑 任凤梅)

通讯地址: 215006 江苏省苏州市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概念匹配、释义与连通的衔接功能语用研究”(13BYY149)和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模糊照应的功能认知研究”(12YYB004)的部分成果。

H043

A

2095-5723(2015)01-0007-06

2015-01-27

猜你喜欢

回指所指模糊性
汉译英小说本族语—非本族语译者人称回指对比研究
——以《红楼梦》译本为例
模糊性程度和模糊性厌恶对中国股市的影响研究
我国传统色名的模糊性
遗忘者
论《群音类选》的编选类分及其官腔类所指
《刑法修正案(十)》中“公共场合”的教义学理解——兼论刑事立法语言的统一性和模糊性
正义概念的所指霸权和能指反抗
浅析回指与溯因推理
火柴迷宫
法律英语中形容词搭配及其模糊性探讨——基于USC语料库的reasonable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