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偏行堂词》的通俗化倾向

2015-03-20王伟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谐趣通俗化词作

王伟

(中山大学图书馆,广东广州,510275)

略论《偏行堂词》的通俗化倾向

王伟

(中山大学图书馆,广东广州,510275)

明清鼎革之际,澹归由儒入佛的经历使其《徧行堂词》内容颇为丰富,词作在题材、语言、风格等方面表现出通俗化的倾向。当时的时代背景、澹归自身的文艺观加之禅宗的影响是其词作通俗化倾向的原因。词作创作的通俗化亦有其自身的价值。

徧行堂词;通俗化;澹归;批评

澹归(1614—1680),俗姓金,名堡,字道隐,又字卫公,浙江仁和人。清顺治九年(1652),从天然函昰和尚受具足戒,法名今释,号澹归,别号舵石翁、甘蔗生、性因等。澹归著作颇多,诗、文、词皆工,其词作收录于《徧行堂集》与《徧行堂续集》。《徧行堂集》中,有词三卷。卷四十二录词183首,卷四十三录词124首,卷四十四录词99首。《徧行堂续集》卷十六录词60首。共计录词466首[1]。

《徧行堂集》中的诗文序跋比较多,从中可以看到澹归鲜明的诗文批评观。其《徧行堂集缘起》云:“登歌清庙,与街头市尾唱莲花落并行千古;若一派化主梆铃声喧天聒地,则昔贤集中所未有者,不妨澹归独擅也。”正是在这一文学观的指导下,《徧行堂集》中固然不乏“登歌清庙”的雅文学,但其中大量的俗白文学作品却更加引人注目,其集中的《徧行堂词》即呈现出通俗化的倾向。本文仅就《徧行堂词》的通俗化表现及其创作原因进行简略分析,指出其词创作的通俗化有其自身的价值。

一、《徧行堂词》通俗化的表现

(一)题材的日常化

明清鼎革之际,澹归由儒入佛的经历,使其《徧行堂词》具有颇为丰富的题材内容,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也极为广阔,其中相当一部分词作内容呈现出通俗化的特点。其词作选材的通俗化主要表现为:抒发日常生活感受、表达世俗交际应酬、描绘自然风物等。

如其《徧行堂续集》词作中调寄《满江红》的联章之作“早禾无收”、“无油”、“无豆”、“无药”、“无笔墨”、“中秋无饼”、“寒夏无衣”、“晚禾无半”、“纳粮无办”可谓是其抒写日常生活感受的代表之作,集中表现了日常生活的困窘之态。类似词作在《徧行堂词》中颇多,具以简洁的语言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透发出澹归悲天悯人、忧生嗟世的情怀。

白马青袍,偏打算、穷乡下邑。时正是、秧针透绿,波文浮碧。呼犊田间空老牸,插禾砦上惟顽石。待迴旗、榴火已炎炎,嗟何及。种得许,抽芒急;收得许,吹稃密。听庄头报道,四方之一。旧谷已将填旧债,新租更苦无新入。叹过堂,板外事还多,眉毛结。(《满江红·早禾无收》

载谷船回,结局了、数声长叹。谁承望、薄田三顷,抛荒一半。弃去投军元作贼,剩来非佃还思乱。问汝催、可得似官催,声声怨。差使到,鸡豚断;兵马过,妻孥散。把生愁死乐,添修空观。县尹已开明岁卯,库司未打今年算。怕长沟大壑有人填,无人看。(《满江红·晚禾无半》)

这两首词作,虽以世俗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但表达的主题却相当严肃。在“早禾无收”、“晚禾无半”的情况下,州县官吏依然不顾百姓死活,催租逼税,残忍盘剥。其中“差使到,鸡豚断;兵马过,妻孥散” 、“怕长沟大壑有人填,无人看”的描述尤为触目惊心。

澹归自言其“未免以诗文为酬应” ,因而其词作中不但颇多寄赠友朋之作,也不乏与中承、提督、太守、明府等权贵的应酬之作。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作品中虽有无聊之作,但也不乏情真意切之作。如最容易流于空泛的祝寿之作,澹归却能表达出颇为深挚的情感,其《一萼红·海幢阿字兄初度》:

许多筹,见新来石室,人是旧来游。生小江干,奇穷奇智,全潮变现空沤。梦觉了、一声雷动,彩云端、蹴起紫金毬。袖里千山,杖挑琼海,脚踏灵洲。 正值花明柳媚,对冰壶春漾,万斛清秋。镜影灯光,珠回玉映,梅梢雪净香浮。高座上、满轮月相,恰中天、中夜照中流。仿佛霜丝二丈,分挂眉头。

阿字,法名今无,为天然弟子,与澹归交情甚厚,曾助其印集之资,澹归词集中亦颇多赠阿字之作。此词上阙叙述阿字身世及出家经历,“袖里千山,杖挑琼海,脚踏灵洲”则颇具气势,令人想见阿字神采。词的下阙,描绘了一幅“花明柳媚”之图,画面里的人和自然景致呈现出一派天机的自然流露。尤其是结尾之句,“仿佛霜丝二丈,分挂眉头”,不仅比喻出奇,也衬托出了阿字胸无滞碍、光风霁月般的情怀。这篇寿词,没有一字半语涉及祝寿之意,但词境所表现出的洒脱适意却不啻为最好的祝寿心意,作者与阿字的深厚情谊也流淌于字里行间。

《徧行堂词》中不乏描绘岭南山川风物之作,调寄《点绛唇》的“蕉子”、“波罗密”、“椰子”、“竹枝笋”、“桄榔”、“三廉”、“鹰爪兰”、“火秧”等词作是对岭南特产的集中展现。词作中的岭南名胜,有丹霞山、飞来寺、东山、七星冈、碧落洞、雷峰、大庾岭、韶阳、曲江、海幢寺、海螺岩、雪岩、玉帘泉、清远峡、观音岩、弹子矶、挂榜山等。而这一类词作中也不乏佳篇隽语:“一坞风丝烟,千山云絮浮”的丹霞美景、“烟霞拥护,日星照映,江山围绕”的海螺岩、“翠蛟白浪飞舞”的观音岩……从中具可见词人对岭南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2]。

《徧行堂词》不论是以日常化的生活和自然风物作为描写对象,还是以祝寿为题、唱和应酬等,都在对前代词作题材境界的开拓中,不断打破诗词之间的藩篱,达到无事不可入词,无物不可入词的境地,使词能够最大可能地书写日常世俗生活。

(二)语言的口语俚俗化

在《徧行堂词》中,词人有意采用民间口语、俚语入词,通过浅白直切的语言,来表达生动逼真的叙述口吻。如《十六字令·雪子》其二:“铅泪结如珠,颗颗匀。移时验,一颗不曾真。”以浅切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描绘出雪花晶莹却易化的特点。再如其《卜算子·苦雨时闻京师大旱》:“东南苦雨多,西北甘霖少。翻转天公作地皮,碧海银河倒。 少已得人憎,多又添人恼。分少分多事不平,荒却平分了。”此词叙述东南雨水多而西北却大旱的情况,词末以“荒却平分了”作结,表达了词人对旱涝不均的焦急心态。此作口语俗语交织,可谓明白晓畅、通俗易懂。

澹归由儒入佛的特殊经历,使其《徧行堂词》的语言因受到禅宗语录体的影响而呈现强烈口语化的倾向。如《转应曲》二首:“倒灶,倒灶。吃饭本钱不要。若还撞破船头,与水同归下流。流下,流下,做个海螺儿罢。”、“破灶,破灶。野鬼闲神古庙。杖头敲碎骷髅,携手还家罢休。休罢,休罢,依旧和泥合瓦。”这些词作频用禅宗公案语,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征[3]。

澹归词作语言虽然明白晓畅,但却并非一味直露,不少词作满含哲理机趣。如其《卜算子·落花》其二:

前日雨中开,今日风中落。落落开开不是花,风雨何曾作。 人自爱花开,人自憎花落。落落开开只是花,憎爱何曾作。

此词描绘落花,语言相当浅近明了,但其中曲意含包,机锋峻烈,深蕴禅机,真可谓是把佛禅人生的真意融入词之意境中了,僧之特色十分显豁。

以爽直俚白、口语化的语言入词,加之禅宗公案语、语录体的运用,使澹归词作呈现出不加雕饰,纯出于天然的特色,因此其词作的情感抒写虽呈现出直露、畅快的特征,但却于其中暗寓哲理禅趣,可谓与他词风味迥异。而类似这样语言风格的作品,在《徧行堂词》中随处可见。

(三)词作中流露的谐趣戏谑感

由于澹归词作题材的日常化、语言的口语俚俗化,加之晚明以来一时风尚所趋的谐谑游戏之风,使《徧行堂词》流露出谐趣戏谑之感。澹归成功结合三者,屡屡应之于自我解嘲,从而使词作呈现出亦庄亦谐的特色,可谓是别有一番趣味。

其《南乡子·食龙眼戏作》描绘岭南佳果龙眼,其上阕云:“不是荔枝奴,满载明珠与未孤。我欲送他方外做,尼姑。茶褐衫儿冰雪肤。”此词准确抓住了龙眼的特征“茶褐衫儿冰雪肤”,并欲将龙眼送作尼姑,读来让人忍俊不禁。词人虽云戏作,却因语言简朴自然,并不给人以恶俗之感。再如其《水调歌头·罂粟》:

我已名饭袋,汝复称米囊。两家相视而笑,同道好商量。只我尘中蹭蹬,看汝风前妩媚,相似不相当。巧没两张口,拙也一条肠。 枉分别,捡题目,做文章。侏儒绝叫,九尺四寸漫昂藏。遮莫千人自废,大抵半旬不食,立地到乌江。吃了须更吃,此乐未渠央。(衲僧名饭袋子,罂粟名米囊子。)

此阕词作咏写罂粟,巧妙的将“衲僧名饭袋子,罂粟名米囊子”结合起来,读来活泼通脱、谐趣横溢,可谓游戏味十足,近乎打油,恐是澹归以白话填词的一种游戏笔墨[4]。

澹归充满谐趣的词作并非仅仅游戏笔墨,而是能够寓庄于谐。《满江红·小除夕自寿六首》可谓集中体现了其词作亦庄亦谐的特点,如“好多年、不见没毛驴,骑驴觅”、“剩光光、一个配军头,萧萧洒”、“死灰堆、摸着老头陀,嫌同调”……这些口语俗语,诙谐幽默,简朴自然,从中颇可见澹归的自我调侃。这种带有自嘲性质的词作在澹归词中还有很多,这种自我调侃的手法,成就了其词作的旷达风格,无不体现了这位老和尚的幽默风趣。可见词人的心灵在经历了沧桑世事后,仍未失其天真之情。

虽然澹归词作颇见谐趣,但细味其词便不难发现,其戏谑调侃中不乏辛酸之感。其调寄《贺新郎》的“舟中卧病”、“示病”、“逐病”、“病谏”、“病留”五首,运用联章形式,于谐趣调侃中暗藏对病痛的无奈伤感之情。再如其《西江月·遣兴和稼轩韵》其一:

却病已无方术,偷生便是工夫。偶然拈得一编书,好在全无是处。 童子旁边一笑,问师是处何如。我今跌倒没人扶,汝在旁边莫去。

此词在与童子的对答中颇见禅家机趣,但细读之下却也为词人的老病之态黯然。

以幽默的笔调来调侃,并采用类似“插科打诨”的手法来表露生活的真谛,这些有意识的戏谑笔法,使澹归词作充满谐趣感,读来不仅趣味盎然、颇为俏皮,而且性情十足。加之其词作亦庄亦谐、“笑中有泪”的特点,使词作呈现虚实交融的特点,在词史上应属稀有之作,颇值得重视。

二、《徧行堂词》通俗化的原因

(一)时代背景

从大的时代背景来说,明代文学在极大程度上与商品同化,成为附庸风雅的道具,功利性变强,词的创作也不可避免的受此影响。词被空前突出地应用于社交应酬,无论是民间抑或官场,词都扮演了重要的社交角色,涉笔应酬的词人数量及应酬之作在个人词集中占据的份额和比重都十分惊人。饶宗颐更直指“千篇一律的应酬之词把词变坏了”。由于明词的功能与目的浸染了太多的世俗气,对时人在词作的认知以及词作风格倾向的取舍上也难免会产生相当的影响[5]。在此风气笼罩中的《徧行堂词》便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交际应酬之作。

(二)自身原因

就澹归个人来说,则是其自身文学观致其词作呈现通俗化的特点。正如《徧行堂集缘起》所云:“登歌清庙,与街头市尾唱莲花落并行千古;若一派化主梆铃声喧天聒地,则昔贤集中所未有者,不妨澹归独擅也。”澹归刻意结合“登歌清庙”与“街头市尾唱莲华落”两种看似截然相反的风格,以市井文化人生态度和文学观念,对儒家的大一统和士大夫文化进行解构。其文艺观与诗词创作,体现了雅正与俗化相互交渗的特征。在这一文艺观指导下的《徧行堂词》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通俗化的倾向,也可以说是词人有意识的进行词作通俗化的尝试。

(三)禅宗影响

禅宗的影响是《徧行堂词》呈现通俗化倾向的重要背景来源。明清鼎革之际,澹归由儒入佛,成为具有深厚禅学修养的大师。这样一来,禅宗思想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了词人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禅宗思维方式,很自然地影响到其思想观念、审美趣味,使其文艺观中也带有了浓厚的佛教文化印迹,并表现在其词之创作中[6]。一方面,白话口语,如话家常,是禅宗语录较为突出的特色。这种禅宗语录体的运用,当然也就使词作打上了禅宗文化的烙印,加强了词作思想意蕴的通俗化。另一方面,禅宗之谐趣幽默、善于戏谑乃其颇为明显的特色[7]。禅宗的这种幽默诙谐之态度便不能不影响到词人的人生态度与诗词创作态度,或者至少可以说是禅宗的这种态度更加激发了词人的幽默个性的发挥,从而为其词学创作添上了一种轻松、幽默、诙谐、机智的情调,从而使其词作呈现亦庄亦谐,寓庄于谐的特色。

三、结语

晚近姜伯勤、李舜臣诸先生均标举澹归作品中的白话倾向。姜伯勤先生十分推崇澹归在白话写作的历史地位,以为澹归“始作俑者的地位”、“表现了明清之际岭南禅僧俗世化倾向中的人文主义精神”。而其《澹归金堡与〈徧行堂集〉》一文更是把澹归的俗白文学作品誉为“中国近代新的文学样式的先驱”[8]。就《徧行堂词》所呈现出来的通俗化倾向则可将其看作是澹归俗白文学的代表。其词作描绘日常化生活,大量运用俗语、俚词,这使词作的语言如同日常交谈,亲切自然,毫无修饰之感,加之词作语言颇具幽默情趣,禅趣哲理暗蕴其中,词作戏谑谐趣之中流露的辛酸之感,这些都使《徧行堂词》产生一种新颖精彩的艺术效果,令人耳目一新。

不可否认,《徧行堂词》中的通俗化词作有时也不免落入粗糙。由于部分词作是以应酬或润笔为目的而作,这样的词写来自然率意,口语白话既不须回避,套词颂语也无妨叠岀,这样的词作,文学性缺失就是自然而然的了。但总的来说,《徧行堂词》中虽有率尔操觚的不堪无聊之作,却绝不同于那些僵硬呆板、极力修饰者的故弄姿态,可以说绝大部分都是可赏者。

综上所述,不论文艺观或文学创作,澹归都不拘格套,自由挥洒,从而使其《徧行堂词》成为虽通俗却不庸俗、可雅可俗的艺术形式。可以说,这类通俗化倾向的词作虽然浅俗,但不失精练,情感豁达,毫无恶俗之感,真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仅拓展了词的表述空间,拓宽了词境,而且使其词作能够庄谐迭出、雅俗共赏。总之,《徧行堂词》为明词的创作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和本真的风格,使得其中的部分佳作具有了可以代表明词的独特美感,在词史上,自有它的价值与地位。

[1]澹归.徧行堂集(一)[M].广东:旅游出版社,2008:3.

[2][3]陈永正.澹归词略论[J].岭南文史,2005,(1):45-51.

[4][8]廖肇亨.澹归今释之文艺观与诗词创作析论——兼探集外轶文两篇[C].天然之光——纪念函昰禅师诞辰四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0:228-247.

[5]张若兰.明词俗化新论[C].2010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391-399.

[6]覃召文.禅月诗魂:中国诗僧纵横谈[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205.

[7]刘晓珍.禅宗与词的通俗化走向[J].甘肃社会科学,2006,(4):146-148.

(责任编辑:楚和)

On the Popular Tendency over the BianXing Tang Ci

WANG Wei
(Library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China, 510275)

On the occasion of the dynastic change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Dan Gui’sConfucianism-to-Buddhism experience has enriched the "BianXngTang Ci" contents; However, a vulgarization tendency has revealed inthe subject matter, language and style, the reason of which is due to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his own view of literature and the infl uence of Zen. Nevertheless, the popular feature is valuable in its own way.

BianXing Tang Ci; popularization; Dan Gui; value

I207.23

A

2095-932x(2015)05-0058-04

2015-08-30

王伟(1982-),女,山东东营人,中山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

猜你喜欢

谐趣通俗化词作
灵感跃动
让传统诗词通俗化
古典音乐广播节目的通俗化表达探析
更 正
凭词寄意 柔情似水——近代词作名家韦瀚章
论帝王词作与尊体之关系
通俗化、民族化、科学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特征
与艺术合奏
水墨谐趣
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