荠菜引起的植物日光性皮炎1 例
2015-03-20王伟,王雪
王 伟,王 雪
(1.东风医疗集团花果医院 急诊科,湖北 十堰 442000;2.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皮肤科,湖北 十堰 442000)
植物日光性皮炎是植物中所含的光敏物通过空气媒介、直接接触或口服吸收后到达皮肤,经日光照射后引起的以光毒性反应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病变[1]。本研究诊治1 例由食用荠菜引起的日光性皮炎,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女性患者,46 岁,公务员。颜面皮肤起红疹伴瘙痒半天入院。入院前半天,患者面部皮肤突然出现红疹伴瘙痒,轻微肿胀及渗出,无明显灼痛,夜间瘙痒加重。既往体健,否认药物过敏史及家族中相似疾病发作史。体格检查:体温36.7 ℃,血压115/75 mmHg,脉搏74 次/min,呼吸18 次/min,系统检查未见异常。专科情况:面部皮肤见对称分布的水肿性红斑,上见针尖至粟粒大小的丘疱疹、水疱,渗出明显,可见蜜黄色结痂,初步诊断湿疹。局部给予3%硼酸湿敷,静脉输注复方甘草酸苷80 mg/d,第2 天肿胀及渗出消退,红斑颜色变暗。患者当然下午未采取防晒措施,于当晚面部皮肤再发水肿性红斑,上见丘疱疹、水疱,双眼睑明显肿胀,睁眼困难,渗出明显。后转入上级医院皮肤科进一步诊治。入院后详细追问病史,患者入院前1 天在郊区游玩,曾食用荠菜,当时并无特殊感觉。入院后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胸片均正常。考虑患者食用荠菜后经日晒,出现光敏性症状。修正诊断植物日光性皮炎。经调整治疗:静脉滴注甲基强的松龙30 mg,2 次/d,局部湿敷2次/d,冷疗,2 次/d;口服依巴斯汀,羟氯喹,严格避光,5 d 后颜面部及双眼睑皮肤肿胀消退,丘疹、水疱消退,红斑颜色变暗,局部有片状色沉斑形成。甲基强的松龙逐渐减量至停用,患者症状缓解出院。
2 讨论
植物日光性皮炎是由于某些野菜含有光感物质,该光感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到达皮肤,受到阳光照射后这些光感物质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形成抗原,导致过敏反应[2]。植物日光性皮炎的发生与光敏性植物、长久日晒及患者体质三者关系密切[3],春夏季为该病的高发期,多发于中青年女性,有的家庭中存在类似症状的成员,个别患者可于次年复发。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进食某些光敏性植物后,经1 ~2 d 的日晒,在皮肤暴露部位,如颜面、颈部、双侧手背部的皮肤,出现对称性分布的水肿性红疹、瘀点、瘀斑,严重者局部形成水疱、血疱,甚至出现坏死等[4]。光感性植物包括伞形科(香菜、芹菜、茴香)、芸香科(柑橘、柠檬、酸橙),菊科(野菊、黄花蒿)、桑科(无花果)、豆科(紫云英)、十字花科(野生油菜、芥菜)、藜科(灰菜、甜菜)和牧草(木耳、香菇),这些植物中含有的呋喃香豆素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光敏物,在UVA 的照射下,呋喃双香豆素与DNA 共价结合,使DNA 发生单向内收和嘧啶碱基的链间双向交联,前者导致基因突变、细胞死亡,后者放大这种效应,促使表皮细胞严重受损[5]。
依据本例患者的发病时间、发病前有食用光敏植物史以及光曝露史,结合典型的发病部位及皮损特点,植物日光性皮炎确诊。本例患者经过糖皮质激素、抗光敏药物、抗组胺药的治疗后,症状改善,提示组胺及各种炎性因子均可能参与了该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植物日光性皮炎常急性发作,在急诊科比较常见,且早期表现与急性湿疹很相似,容易误诊。植物日光性皮炎患者的皮肤炎性反应明显,皮肤受损程度也更加严重,若延误治疗,病程会更长,预后会更差,严重者可危及生命[6]。综上所述,对于植物日光性皮炎的诊治,详询病史是关键,需认真观察皮损特点、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且避免和接触光感性植物,尽可能避免强光暴晒,及早给予足量的糖皮质激素,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1]曹宇,闵仲生.植物日光性皮炎误诊1 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8):322.
[2]陈红纲,杨蓉佳,付晓燕.严重植物日光性皮炎1 例[J].临床急诊杂志,2013(8):394-395.
[3]Finkelstein E,Afek U,Gross E,et al.An outbreak of phytophotodermatitis due to celery[J].Intern J Dermatol,1994(2):116-118.
[4]姜峰,侯志宏,毕延明,等.植物日光性皮炎2 例误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01):89-90.
[5]赵辩.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3 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6]杨建林,张彩霞,李文军.植物日光性皮炎死亡1 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8(2):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