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校史编撰方法研究

2015-03-20菊,陈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校史史料历史

蓝 菊,陈 洁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401331)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高校积极编撰校史,以传承大学文化和弘扬大学精神。然而在高校校史编撰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削弱了校史的功能。应“把校史放大到教育史、学术史、文化史、思想史的交叉地带进行研究”[1]。把叙事方式、意识形态、文化关注、精神理念等融为一体,这是美国大学认同的语篇框架“校史体”[2]。由于特定历史原因的影响和视角的限制,当下我国高校编写的校史还不是有整体价值的“校史体”,存在重“编”轻“研”、重“文献史料”轻“口述史”、重“正面史”轻“负面史”、重“校史”轻“社会史”等问题[3]。

我国编写校史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 一是1984 年教育部要求“文革”前建立的高校编撰校史。二是1988 年我国成立“全国高等学校校史研究会”。并大力推进校史编写工作。三是进入新世纪后,推动全国高校校史修订工作。我国高校编写的校史格式单一,“阅读当下一些大学校史,反思中国大学校史的编辑研究工作,强烈地感受到各个学校编写的‘皇皇’校史巨著叙述方式平淡、体例单一,宣传溢美之意略显浓重”[4]。因此,高校应重新审视编写校史的方式,以更好地发挥校史的文化传承作用。

2 校史编写方略

校史编撰人员应突破传统思维方式探索新的编写方法。

2.1 以时间为经和以事件人物为纬组织校史内容

以时间为经和以事件人物为纬组织校史内容,这是史志的一种重要手法,这既能保持校史内容的完整性,又能使校史内容重点突出,体现校史内容的完整性与重点性。以时间顺序为经,组织编撰校史内容,全面反映学校发展历史,避免校史内容混乱不堪的现象发生;以重大事件和重点人物为纬,突出重要人物或重大事件,充实校史内容。

把握校史的经纬度,才能编写一部有价值的校史。《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中提到“经纬天地曰文”,强调突出历史事件的整体性和重点性。在校史编写过程中,应该很好地运用这种编写方式。

2.2 突出史志与传播的特性

虽然编撰校史的方法丰富多样,但是都要体现校史的史志和特性。史志特性是指校史突出人物和典型事件的特性历史编写方法。通常信息的重要特性体现在信息的编码模式,编码与解码过程顺畅。正确运用校史编码模式和解码手段,清晰地表达校园文化、历史记忆。有序地编写校史,有效地再现学校历史,这才能体现校史的重要价值。“中国大学校史的叙事体例偏离‘史’记特性,缺乏主线,更像校园游记,由景点带出历史”[5]。这是一种有断裂特征的表达方式,而不是人物故事的“春秋笔法”。由景点带出历史的写作方法,往往容易把办学理念、管理思想、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等进行片段化再现,编写的校史内容枯燥无味。

应当生动地书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关注客观事件时,运用“史”记特性的编写方法,以大学校长、教授为主角编写内容,以重点事件作为串联点,大学精神、历史人物、典型事件并存,这样作为大学历史文化传播的载体校史才能更有效地传播信息。信源、受众、信息、信道、译码、反馈、编码可信度等传播要素完整,受众能更好地接收到有效的信息。恰当运用写史笔法,校史传播的内容更加鲜活。具有史性特征和内容生动的校史才能扩展校史编撰的维度,校史内容不仅丰满而且具有可读性。

2.3 “整体继承性”与载体多样化

“整体继承性”与载体多样化是编撰史的又一策略。“整体继承性”是指以时间为线承继实体历史资料、内在文化内涵,乃至于承继编写体系。在整体承继中,首先,要承继实体历史资料,努力挖掘和考证高校的历史资料。目前各高校考证历史的工作薄弱,编写的校史出现不少的差错,甚至脱离实事求是和尊重历史的原则。为了编撰的校史具有客观性和历史价值,必须通过专业手段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考证。其次,整体继承性内在文化。曾任教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特伦斯.E.迪尔在阐述学校内涵文化时指出“历史和典故是学校文化的内涵”[4]。从我国近代大学建立以来,经历了不同的社会,不同社会时期有不同的社会组织形态和思想意识,处理好各种思想意识碰撞,是校史思想文化存续的重要手段。其次,设立研究机构,建设一支稳定的编写队伍,使编撰队伍具有承继性。最后,校史资料载体多样化。高校往往重视文献史料,而忽视口述史料,史料来源渠道单一。在编写校史过程中,应使用多样化的历史材料,不仅要收集历史文献史料,而且也要收集口述史料;不仅要收集纸质史料,而且也要各种电子资料。

2.4 “交叉史学”与精神规划

当代著名文化研究专家霍夫斯塔德曾经指出:“文化是一个群体中的成员区别于其他群体成员的集体性精神规划”[5]。文化具有广泛的涵盖性,校史和文化相互交织,校史定位于文化承载和精神规划。校史不仅是教育史,而且还是教育史、文化史和学术史等多文化交叉融合,呈现“交叉史学”的多元文化形态。

学校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小社会,师生与周边社会互动产生的场域,传统上视学校为封闭的独立系统。因此,很多高校校史编撰者并不把校史作为“交叉史学”。事实上,学校是一个开放的场域,根植于社会文化环境,与社会关系密切,应从“交叉史学”和精神规划的视角编撰校史,校史才能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四大功能的载体,也才能真正体现校史的文化性,高校师生才能更好地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与社会环境和谐共处。校史编撰者要有丰富的背景知识和宽阔的视野,把丰富的文化内涵融入校史,以编写具有厚重感的校史文本。

3 结 语

高校是一个文化集合体,是一个多样性场域,校史是大学文化传承的一种途径,编撰校史对现代大学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处在社会环境中, 不同的社会环境对编撰的校史有不同的诉求。转变校史编写观念和写史笔法,以“时间为经”与“事件人物为纬”组织校史内容,突出校史的“史”记与传播特性,整体继承大学文化,拓宽史料来源渠道,运用“交叉史学”方法,编撰能传承大学优秀文化的校史。

注释:

①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历史和校史编撰短于欧美国家。“美国的院校研究起源于校史研究”,产生于19世纪末, 在20 世纪初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到20 世纪70 年代逐渐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形成国际性的“校史体”。

[1]邱艳,《高校校史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研究——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梁卿,《校史编研中的“四重~四轻”及矫正对策》,《教学与管理》,2008 年第11 期.

[3]阮红梅,《文化间性视域下中国大学校史对外翻译探析——以西北工业大学校史英译为个案》,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4]特伦斯·E·迪尔、肯特·D·彼德森著;王译兵译,《校长在塑造学校文化中的角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5]Hofstede,G: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software of the mind:intercultural [M].London,HarperColIins.1994.5.

猜你喜欢

校史史料历史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校史故事演出
川美80年,一场展览讲述一部校史
读校史 , 走进辽科的前世今生(一)
弘文立教 校史育人——甘肃农业大学校史育人的实践探索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