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史的角度论金庸小说的电视剧改编——以《射雕英雄传》为例
2015-03-20闫桂萍
闫桂萍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401331)
1 接受史理论及电视剧改编简论
“接受史”(Rezeptionsgeschichte)的理论和学术构想是德国学者尧斯1969 年在《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科学的挑战》一文中提出的。尧斯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 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1]
电视剧改编首先是建立在接受的基础之上的:大众首先对原著有一定的阅读和了解,在读者之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才有了改编电视剧的需要,这是一种将影响扩大到最大化的手段。其次,电视剧的改编在大众接受过程当中也担当了传播者的角色:原著经过改编成电视剧,势必将会有更多的受众,而其电视剧中所包含的内容又将对受众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时代的广大受众又会根据自己对原著的理解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其更广泛被接受。
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以下简称为《射雕》)的流行和电视剧改编可反映出我国20 世纪末至21 世纪初的一系列社会文化现象的演变,电视改编只有通过对这些社会文化变迁的把握,才能创编出大众接受的电视作品。
2 《射雕》改编成电视剧的接受史研究
《射雕》的不断翻拍,一方面是为了利用金庸的名气和作品的影响来赚得极高的收视率,一方面却也起到了传播作品和金庸武学的作用。 如今,《射雕》已经成为一代人成长的记忆,每个版本都有自己不同的特色。自不同版本播出以来,关于几个版本孰优孰劣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也就是在这样的争论中,一代一代继续流传,被人接受。观众对《射雕》电视剧争论的要点不外乎是演员选角、武打动作、音乐制作和场景等方面,但是各个版本各有优缺点,难以妄下断言,或许从接受史的角度讨论,会有新的发现。《射雕》改编成电视剧的几个版本以香港TVB 拍的83 版、94 版以及大陆拍的03 版及08 版影响最大。
2.1 83 版《射雕》的大众接受
20 世纪80 年代对于大陆而言,是个娱乐极其匮乏的年代。这也是《射雕》和《霍元甲》等港剧能在大陆风行的重要原因。与在大陆的影响长盛不衰相比,在香港本地83 版“射雕热”反而并没有持续多久,这说明与其他港产武侠相比,《射雕》的水准并不是不可超越。而其之所以盛行不衰,主要是占尽了天时地利。
83 版《射雕》的重要意义在于,观众藉此开始涉猎武侠小说,可以说武侠小说在那个年代的流行都是从《射雕》开始。因此,83 版《射雕》对金庸小说的传播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从此以后,金大侠开始风靡大江南北。83 版《射雕》被奉为经典,在那个电视机尚未完全普及、电视娱乐节目相对匮乏的年代,各种客观条件和金庸先生的大名成就了这个版本的大红大紫。
2.2 94 版《射雕》的接受研究
94 版《射雕》生于一个最特殊的年代,1994年前后,射雕系列的作品层出不穷,《九阴真经》《中神通王重阳》《南帝北丐》,还有电影版的《东邪西毒》以及贺岁片《东成西就》全部属于射雕体系。虽然他们大部分的剧情是原创,但一切都以《射雕》中的形象为依据,可以说这一系列作品的狂轰乱炸,导致了94 版《射雕》降生之时就要面对极大的压力。就在这样的情况下,94 版依旧取得了喜人成绩,虽然其口碑并不甚好,但其重播率是任何一个版本都望尘莫及的。而94 版也是全香港同年电视剧中的收视率冠军。
2.3 03 版《射雕》的接受研究——大陆央视正统版
03 版《射雕》电视剧是比较有争议的一个版本。这也是大陆的第一个 《射雕》电视剧版本。2003 年,央视42 集新版《射雕》使观众得以煮酒《射雕》,论英雄成败。新版《射雕》在全国持续热播了好几个月,十几个省份的收视率均为各台的第一名,在取得良好收视率的同时,也给电视台带来了相当可观的广告收益。
新射雕在收视率上无疑是盆满钵满,但是观众评价却褒贬不一。03 版《射雕》的剧情比较忠于原著,从接受史的角度来看,这一版是21 世纪中国大陆对金庸武侠名著《射雕》的第一次改编,技术上设计十分大气,颇具魅力,充分体现了新世纪的影视制作水平,也满足了现代人对审美的追求。在服装上,导演尊重历史,有意还原南宋时的服装也是一大进步。在梅超风的选角上,导演选择了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其美艳的形象较之以往也是一个突破,然而将“武功”演绎成“舞功”,难免略有刻意影响整部戏和谐之嫌。
2.4 08 版《射雕》的接受研究——青春偶像剧版
由于和03 版时间跨度仅有5 年,08 版《射雕》在音乐、场景、动作设计等技术方面和03 版不相上下,但二者的整体风格迥异。如果说03 版是大漠孤烟式的武侠,那么08 版就是一部青春偶像式的言情武侠剧。2001 年《流星花园》开播之后,偶像剧风靡一时,内地或台湾都有大批量的青春偶像剧上映,并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热烈追捧。因此,08 版“射雕”的青春偶像化可谓是顺应形势。
这一版众星云集。该版本对郭靖、黄蓉两人的戏份略有改动但都不影响原著精神,而对杨康、欧阳克、杨铁心等配角的戏份却增加了很多,也使得这些人物形象较原著更为丰满。
3 从接受史角度看《射雕》的电视改编
纵观《射雕》被改编成的四部电视剧的接受史,4 个版本电视剧在《射雕》的流传中作用重大,当然之所以几个电视剧版本能这么广泛的流传,编剧的成功也很重要。
3.1 83 版“射雕”的电视改编
时至今日,83 版还被很多人奉为经典,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关系重大。20 世纪80 年代,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使得这一本精彩纷呈的小说能够迅速在大众中流传开来,而改编的电视剧更形象地呈现给观众栩栩如生的人物,这无疑使得83 版《射雕》备受观众追捧。
另外,这个时代的大众更多的因为初次接受《射雕》而去看《射雕》,去知道《射雕》;因此编剧只需要把《射雕》的内容进行改编,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观众就会成功,而这一版的编剧也基本做到了这点。换而言之,这次电视改编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因为编剧把握了这个时代大众对 《射雕》的接受要求。
3.2 94 版《射雕》的电视改编
20 世纪80 年代到90 年代,外来文化更多地被大众所了解和接受,大众已经不满足于仅仅接受粗糙的电视节目,而在审美方面有了更多要求。83 版《射雕》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始终存在场景和武打设计上的硬伤,已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而94 版的推出就克服了这些硬伤。94 版《射雕》在改编上依然尊重原著,而较之83 版变化最多的就是选景方面更易被当时的大众接受,武打设计更绚丽好看,更能让大众对武侠中的功夫有所向往。
3.3 03 版《射雕》的电视改编
央视拍的金庸巨著《射雕》,是有一定艺术性的娱乐片。编剧有意识地表现原著中的神韵及恢弘气度,是这一版改编的一大亮点。香港的武侠剧虽然粗糙,但发展到今天已相当成熟,在娱乐性这一点上非常出色,对情感的表达,人物的塑造,尤其是节奏的把握上均有其独到之处。内地要拍出真正优秀的武侠剧,必须将娱乐性与艺术性恰当结合起来。否则,一心只要“上档次”,丢掉了娱乐性,只能落个吃力不讨好的结果。03 版除了结尾的拙劣改动和“梅花红”之外,也没有什么出格的地方,总体来说还是忠于原著的。在大众对港剧已经审美疲劳的情况下,央视的03 版射雕无疑给观众换了一种新口味。
3.4 08 版《射雕》的电视改编
文学作品的接受讲究忠于文学作品的原著精神,也强调受众在接受过程中基于自己的理解对作品的再创造。08 版的电视改编给原著赋予了新的人物形象。这一版对原著的改编,人物性格的充实和丰满是前面所有版本都无法达到的审美高度。比如编剧赋予杨康这个角色更多的人性化,使杨康这个角色更加有血有肉。另外,言情元素的添加也使得整部电视剧温情脉脉。这一版的编剧把握了新时期观众对《射雕》的期待以及新时期电视节目的走向,做出了大胆的尝试,这版《射雕》人物内心世界精彩纷呈,更易让观众接受。
4 结 语
金庸小说的极度流行,是大众对其广泛接受的一个文化现象,而电视剧改编在其小说的传播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既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也是一个传播的过程。20 世纪以来,随着金庸小说影响的经久不衰,导致电视剧市场陷入了一个扎堆改编经典的怪圈,这是利用文学经典已有的声名和影响,来达到超高收视率的一种变态手段。文学作品的电视改编既要讲究忠于作品的原著精神,也要有基于时代背景的创新性。电视编剧只有把握这两个原则才能使其作品被大众接受并广为流传,成为经典。
[1]尧斯,霍拉勃.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M].周宁,金元浦.译.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6.
[2]荆学义.金庸武侠小说传播与接受的文化语境[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3]何菲.金庸小说接受史研究接受美学研究个案[D].成都:四川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