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依恋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的影响和启示

2015-03-20韦耀阳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职业大学生

地方依恋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的影响和启示

韦耀阳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地方依恋是当今环境心理学、旅游学重点关注的课题之一。地方依恋对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很大的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大学生地方依恋影响大学生职业规划决策中的行业选择、地点选择、团队选择和职业冒险性等。高校应该从纠正地域认知偏差、工作环境的选择、资源的利用和团队氛围选择等方面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决策。

[关键词]大学生;地方依恋;职业生涯决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652(2015)02-0123-05

[收稿日期]2014-09-09

[作者简介]韦耀阳,男,湖北襄阳人。博士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地方依恋”的概念自2006年被引入我国,就引起环境心理学、建筑学和旅游学等学科的广泛关注[1]。目前,国内对地方依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综述和实证研究。理论综述主要是对地方依恋、地方认同和地方感等几个概念的辨别、维度构建、因素探析和测量研究等。实证研究主要表现为游客对旅游地的地方感与依恋感,地方感与地方依恋对旅游竞争力及旅游支持度的影响,游客对旅游地的认知,地方认同、地方依赖与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等。除旅游研究外,城市化过程对于乡村社区地方感的影响也得到初步的关注[2]。但是,国内对关于地方依恋在职业规划中作用的研究几乎没有。另外,以往关于地方依恋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针对社区居民和旅游者,尚无针对大学生的专门研究。最近的一项网上调查表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具有明显的地域偏好,毕业生的10大期望就业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南京、西安、杭州、武汉、天津。已有研究指出,地方依恋与游憩需求、体验满意度、使用行为、旅游动机、休闲专门化等因素有关,可预测地方依恋程度的因变量有目的地吸引力、可达性、目的地熟悉度、满意度、地方空间尺度(宏观、中观、微观)、个人与家庭的生命周期等变量[1]。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受到地方依恋的影响。当今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存在自我认识不足、期望高,职业规划不合理等问题。大学生处于即将迈入社会、打好未来职业基础的关键时期,合理的职业规划能够帮助其对未来职业的选择与发展。因此,通过探析地方依恋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

一、地方依恋概述

(一)地方依恋的定义

地方依恋的提出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发展期。首先是20世纪50年代关于地方感知的研究,对于人地关系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心理学领域,这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始于1963年Fried的研究,他描述了在强迫再安置情况下波士顿“伦敦西区”人们的不情愿心理,这反映出人们对地方的一种强烈情感。1974年,Kasarda等人首次提交了关于人地关系的调查报告,指出居住时间和邻里关系是社区依恋最有效的预测因素之一。1977年Gerson等提出了地方依恋的术语,但却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1983年Shumaker等明确定义了地方依恋的概念,认为地方依恋是指人们与其居住地之间的情感联结。人地关系既包含积极的正性情感,如爱、满意等;也包含负性情感,如害怕、悲伤等。Fried提出,人们会因为有人去世而悲伤,也会因为离开重要的地方而悲伤。虽然负性情感对地方感知有重要意义,但地方依恋本身通常指人与地方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正性情感,如特定的地方会带来安全感,增加积极情绪,并提供自我连贯性[3]。

(二)地方依恋的维度

Williams和Roggenbuck于1989年研究地方依恋的最大贡献在于构建了“地方依赖”(place dependence,PD)和“地方认同”(place identity,PI)的二维结构。其中“地方依赖”是一种功能性的依附,意指一个地方的物理环境满足个体的需求。而“地方认同”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依附,是个体对客观环境有意或无意的思念,由态度、信仰、偏好、感觉、价值观、目的、意义和行为趋向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对于该地方的情感依恋与归属感。随后Hammitt和Stewart以5个构面形成的金字塔图形,描述了人对地方的熟悉感(Place Familiarity)、归属感(Place Belongingness)、认同感(Place Identity)、依赖感(Place Dependence)到根深蒂固感(Place Rootedness)5个联结层次,并据此设计量表用以测定5种强度不同的地方依恋感[1]。

Jorgensen等人在整合地方依恋的定义中,认为地方依恋是人对地方的一种态度,而态度理论认为态度是由情感、认知和意动(行为)三个要素构成。古丽扎伯克力、辛自强、李丹认为,可以采用这种三成分的观点,即地方依恋是人与地方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联结,包括情感、认知和行为三种成分。具体来说,地方依恋在本质上首先是一种人与地方的情感联结,依恋的地方带给人们安全、放松、愉悦等正性情感,失去依恋的地方则导致悲伤、失落等负性情感。这种人地之间的情感联结的形成可能以某些认知成分为基础,或者至少伴随有某些认知成分,如对地方的记忆和想象以及对地方知识和地方意义的建构等。人地的情感联结会表现出相应的行为特征,如对某个地方的接近倾向、在该地方特定的行为模式等[3]。Scannell等人提出了地方依恋的三维框架理论,该理论主要的观点是地方依恋是一个包含人、心理过程、地方三个维度的框架。在该框架中人即可指个体也可为群体,心理过程维度包括对地方依恋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成分,地方维度强调对地方的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的依恋[3]。

(三)地方依恋的测量

地方依恋的研究一直以科学实证的测量统计分析方法为主,其测量量表主要有两种:Likert量表和Guttman量表,前者以Williams的旅游依恋量表最具代表性,主要用于外来人员对旅游地地方依恋的测量;后者更多用于测量本地居民的地方依恋。除对测量量表的不断修正外,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也是研究地方依恋的重要方法。另外,针对当前地方依恋的研究现状,研究者提出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四)地方依恋的形成

地方依恋是对特定地区的情感性联系。杨韵从“地方空间”“依恋”两个维度对其进行探讨。他认为,一方面地方依恋的形成是人与地理空间的相互作用,地理空间满足了人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人在与地理空间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对其文化和氛围产生了一种依恋情绪,愿意与其亲近。Seamon的“身体芭蕾”观点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即人长期在一个地域生存,养成的时空规律以及形成的社会氛围让人产生地方依恋。Morgan在Marvin等人安全循环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地方依恋的发展理论,进一步指出地方依恋的产生是基于安全感和归属感驱动下的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3]。

(五)地方依恋的影响因素

1.自身因素。有研究指出,年龄是影响地方依恋的重要因素,年长者地方依恋更强。另外,居住时间越长,人们对一个地方的情感越深,依赖性越强。也有研究指出,性别也是一个影响因素,女性的地方依恋要高于男性。对一个地方的熟悉度、到访频次和满足自身需求的程度,也是影响地方依恋的重要因素。个体的受教育水平与地方依恋存在负相关,具有较高教育学历的人会经常更换生活的地方,因此很难产生对一个地方的依恋。

2.地理空间因素。首先是距离因素。一个地方距离个体越近,熟悉感和掌握感越强,则容易产生地方依恋。其次,地域文化地域特色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地方依恋。再次,地域交通条件和环境氛围等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地方依恋。最后,地理空间类型也存在依恋差别。有研究指出,人们对家和城市的依恋高于对邻里的依恋。

3.社会因素。有研究表明,人对地方的依恋主要是源于对地方人际关系的依恋。另外,地方的政治经济特点、人口的流动性等社会因素也是影响地方依恋产生的重要因素。一个地方的经济越发达,可以提升

一个人的威望,因此也容易使人形成地方依恋[3]。

二、地方依恋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一)行业选择

行业发展通常与其所在地区的经济条件、政策和文化环境有很重要的关系。贫困地区的垄断行业或者国有企业发展空间大,提升速度快,因而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到这些地区就业。中国当今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异大。为了平衡各区域的发展,吸引大学生前往国家建设需要的地方去工作,我国出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方案、农村支教政策、“三支一扶”和其他一系列吸引大学生到经济发展薄弱地方的政策。各个地域本身的因素加上政策的向导,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具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大学生是否选择前往受其对当地的地方依恋的影响。就目前高校的现状来看,一般想考取公务员的学生,通常会选择参加国家的“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想在基层获得锻炼,为以后的仕途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石。但是,选择在何处支教,自己能否适应当地的社会文化氛围,在陌生地方有无他人关照,这些都是地方依恋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如果大学生对乡村没有地方依恋感,认为乡村条件艰苦,不能满足自己需求,则不会选择前往乡村工作。通过对目前现实生活中的观察,一般选择下乡或偏远的城镇工作的一般都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城市户籍的大学生很少选择乡下。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从小对农村的环境有依恋,能够很好地产生认同和归属感,愿意选择在农村工作。

(二)职业冒险性

已有的对地方依恋的研究表明,地方依恋主要是对地方的人际社会资源的依恋。一个人愿不愿意在一个地方工作或是久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人际社会资源。大学生由于其社会经验和阅历的有限,需要他人的指点、照顾等。因此,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在很大程度上会考虑到对一个地方的人际关系的依赖,不敢自己轻易冒险。如大学生对自己生长地依恋很深,父母亲戚都在当地打拼得很好,那么毕业后通常会到父母身边工作。因此,在大学校园普遍存因家里父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关系,毕业后子女会得到照顾的现象。而无此家庭背景的大学生,通常会较少顾及到父母的干预,选择自己认为比较好的地方打拼,自然这也增加了职业的冒险性。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打拼自己的天地,充满各种不稳定性。因此,不具有职业冒险精神的大学生会通常依靠家庭的关系谋取职位,具有职业冒险精神的大学生则会表现出更大的闯劲。

(三)工作地点偏好

每个地方都具有特别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资源、环境和气候特点,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地场吸引力”,吸引人们对该地产生依恋。地方依恋能否产生与人的特色化需求有关。大学生求学来自四面八方,具有较大的社会流动性。因此,决定其是否愿意在一个地方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就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来看,选择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基础设施完善和治安管理好的城市是大多数学生的选择。因为许多人认为,生活在这样的城市,才能够满足自己的发展与生活需求,使他们产生地方依恋。但是,还有的学生会根据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特点来进行选择,有的人喜欢在一线城市发展,还有相当部分人喜欢在二线城市。因为,二线城市能够给人带来较好的生存空间和控制感,容易产生对二线城市的依恋。另外,部分大学生比较注重地域的气候地理,如有的人喜欢在南方发展,但也有相当部分人喜欢待在北方。故土情节也是地方依恋对职业规划影响的表现。许多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发展,因为对故土的美好回忆及熟悉感使得大学生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环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学者徐敬建为真实反映西部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和择业心理,通过对2007届甘肃省部分高校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意向和择业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意识明显增强,大部分毕业生愿意到西部工作[4]。由此可见,地方依恋影响一个人对该地方的认知、评价和体验,使人在这片地方感到安全和熟悉,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职业规划。

(四)行业团体的依恋

地方依恋不仅指对某个区域的依恋,还可以指对某个组织的依恋。对团体组织的依恋主要表现在对该团体的人、规律和氛围的依恋。团体氛围由成员特征及规章制度形成,又反过来作用于成员的思想和行

为。不同性格的大学生对团队环境有着不同的要求。有的大学生喜欢纪律严格的工作环境,有的大学生喜欢松懈的工作环境。因此,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会根据自己喜欢在怎样的团队氛围工作来进行职业规划。一般来说,团结、和睦、有凝聚力、积极向上的团队比较吸引大学生,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大学生喜欢进外企和世界500强企业。因为这些企业凝聚着大批的人才,而且具有高超的管理智慧,形成了很好的团队氛围,对青年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三、地方依恋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决策教育的启示

(一)引导大学生对地域形成正确的认知

帮助大学生确定职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制定职业发展的策略,明确具体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使大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将来在社会中扮演积极而有意义的角色,同时通过合适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和潜质,实现成功的人生理想。对地域片面的认知或者不正确的看法会使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到某个地方求职。针对当今大学生不愿到西部、不愿到农村发展的情况,学校要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存在的地域偏见的实际状况。学校或有关部门根据学生存在地域偏见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办法,帮助学生对西部或农村形成较好的地方依恋,如改善大学生到乡镇或西部的生活条件,对有过基层锻炼的大学生加大提拔力度等。另外,通过采集西部或农村美的自然风光和宣传其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磨砺作用,加强对工作在基层大学生的关怀和氛围营造,使大学生能够很快地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气息产生依恋和认同,形成对乡镇和西部发展的正确认知,进而纠正其原有的就业偏见,促使其积极地参与到国家的西部和乡镇的发展中去。还有,学校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在经济发达城市工作可能存在的发展问题,使学生不要只被城市光鲜的外表所迷惑,引导大学生理性认识在城市生存与发展的机遇与困难,理性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二)加强大学生对职业资源的利用

职业心理错综复杂,大学生职业选择阶段的心理作为职业心理的特定阶段,同样是非常复杂的,它也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5]。现今部分大学生表现出叛逆、独立的性格特点,不愿待在自己的父母身边工作。部分大学生认识不到自己身边的有利资源,因此,在进行职业生涯决策的时候,也不懂得利用身边的有形或无形的资源。学校要引导大学生分析自己身边的可用资源,通过让他们对自己即将工作地方的资源分析,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家庭、亲戚、朋友等资源分布情况。通过清晰的地域资源分析,发挥大学生对地域人际社会资源依恋的效用,从而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决策,即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哪里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能够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发挥社会资源的最大效用。

(三)帮助大学生选择适合的工作环境

人对地方的依恋除上述的人际社会资源和经济发达程度外,自然地理环境同样重要。要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工作地的工作环境,做出正确的抉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一个人正常工作的前提条件,许多大学生容易片面追求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或其他外在因素,不顾自己的身体条件是否适合在某个地方生存,长此以往,容易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在辅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决策时,要结合大学生的身体特点给出恰当的建议。

(四)营造适合的团队氛围

团队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团队有团队文化和成文及不成文的规章制度。良好的团队具有很强的成就取向,整个群体都具有做好工作的良好愿望,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愿意为团队的发展作出贡献。因此,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决策时对于团队的选择很重要。要让大学生思考自己在怎样的团队氛围里才能最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如有的大学生很喜欢认真踏实的团队氛围,一旦到了人浮于事的团队中,很难产生团队归属感和成就感,进而使职业规划决策的执行大打折扣。同样,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团队氛围,让不善于决策的大学生去做决定,也会使大学生产生很强烈的不安全感和危机感等。学校应结合大学生的自身性格和处事特点,提供给大学生更多的职业团队信息,帮助大学生做出更合理的职业规划。

地方依恋是人与地之间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依恋状态。地方依恋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决策有着很强的导向性作用,影响到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职业冒险、工作地点和团队氛围的营造。因此,在对大学生

进行职业生涯决策教育时,要结合大学生的地方依恋来具体分析,帮助大学生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目前,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辅导还主要从教师辅导、强化训练和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等方面来进行思考和尝试,教育方法比较传统,效果也不明显。这里,希望通过探讨地方依恋对职业生涯决策的影响,能够开启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杨昀.地方依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11(2):26-37.

[2]朱竑,刘博.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等概念的辨析及研究启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1-8.

[3]古丽扎伯克力,辛自强,李丹.地方依恋研究进展:概念、理论与方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86-93.

[4]徐敬建.西部地区大学生择业意向和择业影响因素调查——以甘肃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1):150-152.

[5]张聚华,王兴国,熊娇.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调查与分析——以重庆地区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 (4):154-156.

[责任编辑:庆来]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职业大学生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职业写作
大学生之歌
我爱的职业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