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教育学的独异探索
——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学教育研究》
2015-03-20张慧强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张慧强(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关于文学教育学的独异探索
——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学教育研究》
张慧强
(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赵焕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学教育研究》一书由人民出版社于2012年2月印行。此著分上、下两编:“现当代文学研究”和“文学教育研究”。此著视域宽广,内容丰富,仅以人物而言,谈到的作家,有茅盾、丁玲、冯雪峰、朱自清、吴祖光、姚雪垠、林蓝、胡少璋;论及的学者,有吴福辉、刘思谦、王一川、欧家斤、韩石山。这尚在其次,更重要的是,作者执着地在文学与教育的交叉地带,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这在学术分工日益专业化的今天殊为难得。
笔者特别看重该著的下编“文学教育研究”部分,因为这一部分特别具有开拓性和启示性,蕴含着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文学、教育学这两大学科,固然各自历史绵长,几乎与人类本身相始终,但是二者的交叉地带和衍生产物——文学教育学,则是仅仅零星刨了几锄头的“北大荒”。到目前为止,文学教育还没有获得独立的学科身份,该著则提出了“文学教育学”学科构建的具体内容,并提供了文学教育的个案分析,这是极为宝贵的探索。
在文学教育的实践层面,数十年来,我们走过很多弯路,有些时候甚至是十分欠缺理性的。近年来,中学教材里鲁迅文章是否过多、是否应该削减,居然在互联网上引起了热议,使得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成为了“问题”。一些人依然沿袭了“文革”时期上纲上线的文化思路,认为鲁迅文章妨碍了中小学生的人格养成。这种非理性观点,其荒谬程度,并不亚于十年“文革”时期的“鲁迅走在金光大道上”。
相对于实践层面,文学教育的另一重要层面——理论层面,有关的研究目前还相对薄弱,其理念、体系、方法等基本元素远未固化,距离成为一个独立、成熟的学科,路途迢迢。在为数不多的意在建立“文学教育学”的呼吁者之中,就包含该著作者。赵焕亭在这方面的不懈努力凝结为该著的第三章。这一章给一直处于“妾身”地位的文学教育学,大胆地赋予了“正宫名分”,应和了世界教育潮流“学术性—人文性—学术·人文性”的发展轨迹。更重要的是,赵焕亭提出了属于她自己的、严谨切实的学科构想,广泛涉及文学教育学的性质、目标、任务、原则、评价等诸多问题,推进了新兴学科的基础建设。
针对“文学教育学”的一大宗旨——提高人文素质,赵焕亭积极诉求于古典诗文。她科学选取各种诗文的实例,大力挖掘其中饱含的悠远深厚、丰富美好的人文情感,深彻地分析了古诗文所能起到的审美教育作用。这一点与台湾学者王财贵教授大力提倡的“读经教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均针对当下文学教育缺乏智慧和趣味的现状,将目光移向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求改变文学教育中的过度生活化、低智化倾向,唤起学生更深沉、更纯粹的文学情感体验。该著对“讲授法”运用的分析,也非常值得借鉴。
该著第四章《文学教育的实践探索》的核心内容——《背影》教学史,已经在学界产生影响,成为朱自清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之一,是许多语文教师备课的必读资料。针对朱自清的《背影》这一经典文本,在梳理文献、回眸历史的基础上,赵焕亭积极地运用修辞论美学的方法,做出了颇具新意的解读。她充分利用史料,联系时代特征,并结合文本中反复出现的父子对话和“我”的心理活动,犀利地指出了文字背后作者的焦虑,即父子矛盾、新旧两种文化矛盾共同带来的内心焦虑。这个“时代焦虑”说,是赵焕亭“自己的发见”(吴福辉语,见该著封底),让专家、读者都耳目一新。
在《背影》研究方面,赵焕亭更大的贡献是以丰富翔实的具体材料,勾勒了作为课文的《背影》所遭遇的跌宕命运,并归结出了“春晖—寒冬—夏日”这样形象而清晰的线索。通过描述《背影》在各种历史语境中的“待遇”,赵焕亭有效地揭示了意识形态对文本命运的左右,也有力地证明了对文本做多种解读的可能性与合理性。对朱自清《背影》接受情况的精心爬梳和缜密书写,事实上已经成为赵焕亭迄今为止颇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在阅读《〈背影〉教学史》之时,甚至仅仅想到“《背影》教学史”这一短语之时,笔者就会迅速想到日本学者藤井省三的扛鼎之作——《鲁迅〈故乡〉阅读史》。无论是着眼于研究对象的经典性,还是着眼于研究方法的相似性,赵焕亭与藤井省三的学术文本之间,都具有“比较文学”和“东亚文学”意义上的平行性、对话性。
(责任编辑:刘英玲)
收稿日期:2015-01-18
作者简介:张慧强,男,河北蔚县人,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