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理念下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的思考
2015-03-20黎茂金广东培正学院人文系广东广州810530
黎茂金(广东培正学院 人文系,广东 广州 810530)
基于生态理念下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的思考
黎茂金
(广东培正学院人文系,广东广州810530)
摘要:大学校园规划发展的方向是构建生态校园,生态校园的构建首先必须要明确生态校园的内涵,本文试图通过总结大学校园规划现存的问题,并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功能系统、文化、建筑等方面对于如何建设生态校园进行思考.
关键词:大学校园;规划;生态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很多高校开始改建、扩建原来的校园,也出现很多新建的大学校园,而在校园规划建设中,原有的以功能实用为主的校园规划设计理念,已经被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校园规划设计理念所替代.[1]所以,构建一个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相协调的生态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是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大学校园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协调好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关系、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关系、生态校园内涵与生态校园景观的关系,既是满足教学环境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创造一个优美的育人环境,是当下大学校园规划发展的趋势.
1 生态校园解读
简单地说,生态即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是各生物之间以及各生物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研究生物个体是生态学产生时最开始的研究内容.“生态”这个概念最初也只属地环境科学范畴,但很快就突破并扩展到了人类学、社会学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随着“生态”概念在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渗透,当今社会已经升级形成为一个全新的生态化社会.教育领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生态文化也是必然存在的.1979年,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劳伦斯在《公共教育》中提出了“教育生态学”这一概念,认为对教育的生态化理念分析,应注重人——教育——环境的浑然一体的关系.
1.1生态校园的内涵
生态校园是一个人工的生态系统,要建立这样一个生态系统,需要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打造一个环境质量优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的生态园.这个打造过程包括:物种布局以及结构配置,打造过程中要对物质、能量和信息进行高效利用,最终打造出对环境友好的集学习、工作、活动、休闲功能“五位一体”的人工生态系统.[2]目前,生态校园这个理念有来自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很多定义,然而各专家学者对生态校园的定义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同一个理念——在校园建设与规划中应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构建生态校园,我们应将校园的规划格局着眼于未来,要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建筑环境与文化环境,需要我们走“坚持生态系统理念,减少能量损耗”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真正实现校园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1.2生态校园规划的原则
规划设计生态校园,应遵循继承、创新、发展的环境设计规律理念,突出校园的文化底蕴特点,合理的确定规划的基本原则与思路.⑴校园规划应因地制宜,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特有的地理位置与社会环境,也有自己独有的历史内涵与发展目标,这些都是生态校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与研究的因素.比如山即为山,湖即为湖,倘若挖山填湖,便要一塌糊涂了.结合校园的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如此则合理、自然,也容易形成特色.⑵校园功能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学科发展、学生成长、师生生活等因素,传统的校园规划,主要考量的是功能实用,偏重空间规划与功能分区,而现代高校的校园则需要为学生塑造一个体现学生人文价值的环境,这个环境要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⑶校园规划应以人为本,这是校园生态景观规划的核心,要在充分考虑师生不同层次需求的前提下,对校园规划过程中每个空间系统的结构与组织进行合理科学地划分;同时在在充分考虑师生心理渴望的基础上,合理科学地配置校园空间中各种设施、不同质感的材料和创造性景观;校园空间的规划与园林景观的设计能够蕴含文化的内涵并符合师生的审美习惯.⑷校园规划设计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重视校园环境质量的建设,从各个方面入手,全面的去提高生态校园建设.
2 大学校园规划现存的问题
大学生态校园的建设,应遵循科学、人文、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设计理念,尊重地域文化与景观特色,注重校园绿化与人文景观的相结合,综合考虑校园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特点、气候环境等因素,因地制宜,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校园.然而在当下的校园建设规划中,却存在不少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2.1校园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不充分
大学校园的选址,大部分选于有山有水的地方,然而在建设过程中,却又普遍存在着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不足的现象,原有生物栖息地以及城市重要自然保护的的功能和价值不在存在于大学校园.在校园的开放和建设过程中,任意的开山填湖,或堆山挖河,对校园建设范围内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资源保护不足,利用缺乏合理性,大量天然绿色景观在校园开发建设过程中遭到破坏,而采用栽种大量外来景观植物、人造草坪、假山与人工湖等取而代之,过多的人为干预,导致校园内原特有的自然生态被破坏,自然景观丧失.
2.2校园功能生态系统规划不科学
大学校园是社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大学校园本身即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校园内各个区域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否合理,校园与周边环境及至所处的城市是否协调,是一个良好而和谐的高校校园功能与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然而当下有不少的高校在进行校园建设规划过程中,没有对自身的办学特点与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更没有对校园规划建设与所处的周边环境与城市发展协调性进行科学的分析,而是片面地追求校园建设形式上的高大上,或者是为达到教育评估要求,盲目追求大规模、超标准,建造大草坪、大湖面、大建筑,营造大气势等,其结果必然是校园建设或杂乱无章,或整齐单调,校园缺乏独特的形态与个性,而在校园的功能系统规划上,往往过于强调功能分区,设计缺乏协调合理性与整体性,功能区之间联系不足,或相互干扰,校园功能系统间没能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
2.3校园人文环境不协调
高校校园中的建筑、景观、雕塑乃至校园中的一花一泥一草一木,均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具有特有的人文环境特征,但目前很多高校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过分强调硬件的建设,而对软件建设则缺乏重视,如建筑物的高度、颜色、形状等,与校园的整体特色与人文精神不和谐,特别是部分高校在扩建或重建过程中忽略人文环境要素,随意拆除旧建筑,取而代之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新大楼,许多校园历史人文景观也随之消失.
2.4校园生态建筑不重视
高校校园生态环保的建筑与设施是生态校园的重要部分.但是目前很多校园在建筑与基础设施建设中,环保意识落后,经济意识差,经济生态系统建设重视不到位,如使用过亮的照明灯光、过冷的制冷设备、建筑物颜色过于艳丽耀眼等,特别是很多高校的校园生活、教学及科研废弃物没有进行有效的回收利用与治理,绝大部分的高校校园没有进行垃圾的分类,或大部分公共场所没有设置垃圾分类收集箱又或垃圾箱放置地点不够合理,从而造成环境的污染.
3 生态理念下大学校园规划思考
校园的生态规划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规划,需要对校园各要素进行充分考虑以及综合系统的分析,及时调整校园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相互的格局关系,确保每一个要素均能得到适度和谐的发展,从而实现校园的可持续发展.
3.1校园原自然环境的规划
校园的地理环境、地形地貌、空间配置等因素的资源利用均会影响校园生态环境规划建设的质量,所以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利用.在校园生态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原有的土地情况与环境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水文特点、地质情况、人文精神等,综合研究分析其相互间的关系,合理利用校园的原有地形、河道、山坡等,尊重原有的自然环境要素,巧用原有的自然山体与水系,尽量保留原有的林木花草,保持校园对大自然的亲和性,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关系原则,避免过多的堆山挖湖、栽草移树、人工造景,最大限度地使土地利用与布局趋于生态合理化.
3.2校园生态功能系统的规划
按照校园景观与功能特点来划分,校园一般可分为:学生生活区、教师生活区、教学科研区、商业服务区、游憩休闲区、体育活动区等功能区域.在进行校园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区域的功能特点,各功能分区之间应有一定的合理有效距离,以避免各功能区之间的相互干扰,又或关系的脱离.如商业服务、体育活动与娱乐等,不能影响到师生休息、教学等,同时却也要考虑到师生学习生活的方便,特别要注重教学活动区域之间的距离合理性,避免师生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忙于在道路上疲于奔命.综合考虑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各地段生态要素的有利条件,使校园功能区间和谐发展.
3.3校园生态文化的规划
高校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是校园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应重视校园生态文化的规划建设,优化校园生态环境,构建人与校园环境、人与自然的协调共融,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作为人类文明与知识的重要传播机构,应传承生态文化理念,培育生态文明人才,营造生态规律、生态伦理以及生态美学相协调统一的生态环境氛围熏陶师生的生态观与价值观,让生态文化渗透到校园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从而推动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4校园生态建筑的规划
生态大学校园应从“绿色建筑”开始,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建筑规划过程中积极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应用自然通风采光、节水节电等环保技术,最大限度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能耗,尤其是减少制冷、通风、照明等维护建筑功能方面的能耗,同时要注重建筑物的寿命周期,切忌装修过度,利用生态技术对校园内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进行处理,要最大限度节约利用校园资源,使校园经济生态系统得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崇.绿色大学校园[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3-14.
〔2〕臧树良,陶飞.生态校园探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21-25.
基金项目:广东培正学院资助项目(14pzxmyb029)
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2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