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的建设与发展动向
2015-03-20苑晨丹赤峰学院建筑与机械工程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苑晨丹(赤峰学院 建筑与机械工程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绿色建筑的建设与发展动向
苑晨丹
(赤峰学院建筑与机械工程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摘要:经济的飞速发展给建筑业带了非常大的市场空间,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也有非常大的贡献,在建筑业经济的飞速增长带动了国内的就业、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很严重的环境危机.环境与人类生活发展息息相关,能源危机、温室效应、生态危机等能源和环境问题正在影响着我们的地球自然生态和生活.生态,绿色的的建筑是营造适宜的居住环境和健康生活的必要前提,全文从节材、节能、节水、节地,绿色建筑的适用性等几方面阐述,分析了我国绿色建筑的建设与发展动向,并提出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发展绿色建筑需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建议.
关键词:绿色;生态;能源;节材;节水;节能;节地;环境;建筑;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较,体现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地与室外环境,以及室内环境采光、隔声、隔热保温、通风以及空气质量都须符合相关标准并注重环保因素,充分利用自然因素,注重内外部的有效联通,因地制宜通过技术手段节约能源,绿色环保,进而提高生活品质.
1 绿色建筑的特性
1.1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绿色建材节材是四节的重点,建筑业是能源消耗大户,绿色建筑需要使用绿色建筑材料.
1.1.1绿色建筑材料的资源利用
选用低资源,低能耗,低污染生产的高性能材料,推广使用商品混凝土和预拌砂浆,高强钢筋和高性能混凝土,减少资源消耗.
选用能大幅度降低建筑物的使用过程中耗能的材料,如采用轻质、高强、防水、保温、隔热,功能的新型墙体材料.
选用具有改善室内生态环境的材料,就地取材,并使用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小的建筑材料,合理使用建筑材料,如天然材料或者以自然物质为原材料,相对传统材料,具有无污染,无放射、低挥发、节能、可再生的特点,另外,在对木板、地毯、地板砖、壁纸以及相关的油漆、胶水、粘合剂的选择上,除了考虑性能优良,还应强调对人的健康较小,目前已研究出了再生壁纸,人造板材,无毒涂料等.
1.1.2建筑回收
建筑垃圾系指人工建筑构筑物拆除后产生的建筑废渣.大多数固体废弃物的产生是因为建筑过程的拆除与维修,其组成由土、渣土、弃土、弃料、余泥及其他废弃物.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其相应的建筑业也快速的发展,随之相伴而生的建筑垃圾日益增多,中国城市垃圾中建筑垃圾已经占到了垃圾总量的1/3以上.
据相关数据报道,“截至2011年,中国城市固体生活垃圾存量已达70亿吨,可推算建筑垃圾总量为21亿至28亿吨,每年新产生建筑垃圾超过3亿吨.如采取简单的堆放方式处理,每年新增建筑垃圾的处理都将占1.5亿至2亿平方米用地.”中国正处于经济建设高速发展时期,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每年产生了数亿吨建筑垃圾.这些建筑垃圾若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和利用,将会给社会、环境和资源带来非常不利影响.
大多数建筑垃圾的废弃物经过分拣、剔除和粉碎后,可以作为可再生资源重新利用回收,可有效的减少建筑垃圾量.可以将拆除建筑的混凝土、砖、石等建筑废料破碎后代替砂子用于抹灰砂浆、砌筑砂浆和混凝土垫层等,将废钢筋、废铁丝、废电线和各种废钢配件等金属,经分拣、集中和重新回炉制作成砌块、铺道砖、花格砖等建材制品.
1.2节能与能源利用
建筑行业巨大的能源消耗,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建筑使用的能源占全球能源的50%,各类建筑和附属设施所需要的物质原料大部分也是从大自然中获得的.在建筑过程中所使用的能量,如电能,汽油,柴油等都附属有CO2的产生,比如材料的运输来源于电能,或者汽车,柴油的燃烧等,电能来源于煤的燃烧,这些过程产生了相当多的CO2废弃物.而由建筑所引起的环境污染,比如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已经占到了环境总污染的1/3,甚至还要更多,人类的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垃圾里面,有40%为建筑垃圾.这与日益匮乏的石油资源,煤资源等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减少能耗就是节约资源,以热损失为例,墙体的热传递与窗户的散热是热损失的主要途径,在降低热量损失方面可采用墙体的保温隔热材料,增加热阻系数,窗户选用断桥铝合金三玻中空玻璃窗,来达到明显的节能效果.
资源是有限的,根据当地的气候和自然条件,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资源.比如:利用地热和太阳能产生的热水作为日常生活用热水,利用空调冷凝热作为生活热水的辅助热源,利用太阳能光电系统来提供日常生活用电.使用节能、环保的设备,并在建筑性能改进,采用保温绝热材料和新型的建筑节能材料,减少照明、通风、采暖、制冷等的能耗,此外还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建筑经验,选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产品,提高节能技术以及耗能技术的标准.
1.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节水是绿色建筑的关键指标之一,建筑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要全面考虑各种水的用途.建筑水系统涉及建筑内外的给排水系统,设施,人工水环境系统,建筑节水应该减少各种用水的浪费,并防止给水系统设备、管道的跑、冒、滴、漏,采用节水设备设施,并应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使用循环用水,阶梯用水,雨水,减少市政供水量和污水排放量.
1.3.1给水设备管道漏损防治措施
室外给水管网选用合格管材,采取管道衬管,管内套管道,管内图衬等措施;
选用密封性好的阀门、设备;
合理设置供水压力,避免供水持续高压或压力骤变超压出流.
1.3.2节水器具和设备选用
节水器具有明显的节水效果,所有用水部位均应采用节水器具与设备.
住宅类建筑可采用停水自动关闭水龙头,加气节水水龙头,陶瓷阀芯龙头等节水龙头;压力流防臭,压力流冲击式,虹吸式直排式节水坐便器;水温调节器,节水型淋浴喷头等.
办公商场类可选用停水自闭式水龙头、光电感应式延时自闭水龙头;脚踏式或者感应式高效节水型小便器或者两挡式坐便器.
1.3.3景观绿化用水节水措施
结合所在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地形地貌气候特点,采用雨水,建筑中水,市政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作为住宅景观用水.采用喷灌、滴管、微喷灌、渗灌、管灌等方式来做为绿化节水的方式.
绿色建筑的给水排水在设计之初应考虑各种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在满足建筑用水的同时,更注重节约用水,减少用水量,提高用水效率.
1.4节地与室外环境
我国属于少耕地国家,过去大量使用的粘土砖占用的大量的土地资源,少用不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业或城市建筑废弃物迫在眉睫,有利于保护环境,提倡使用科技环保型的新型材料,目前主要以煤灰、煤矸石,石粉等废弃料制成的混凝土砌块、陶粒砌块,石膏板等替代粘土砖的新型建材是有效节约土地的方法
另外,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种植绿化和当地的气候与土壤条件相适应的植物,并选用维护较少、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并对人体无害的植物.采用无病虫害、无公害的防治技术,规范化肥、农药、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药品的使用,尽量减少对地下水环境和土壤的损害.有效的保护室外环境.
2 绿色建筑适用性
发展绿色建筑的初衷是针对面大量广的建筑,而不是高科技的堆砌,应考虑成本效益,绿色建筑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并将发展至学校、医院、场馆以及工业建筑.
绿色建筑应保证建筑的适用性,强调“整体设计”的思想.尽量采用符合当地环境的产业、材料、设备、劳动水准的技术,并应适应建筑物的周围环境条件,增强居住者的外部环境、自然环境的沟通,使人们是生活环境是健康和舒适的,良好的整体环境体现在,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建筑的采光系数的增加,良好的视觉环境和声环境以及良好的立体绿化系统净化环境等.
3 绿色建筑发展动向
建筑活动是人类活动对自然和环境影响最大的活动之一就,对我国而言,人口数量巨大,年建筑量在世界排名为第一,目前,我国的城乡建筑仍然是粗放型的低效率增长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外观、轻品质、重数量、轻质量、重建设、轻维护.而且土地的利用率低,其可再生资源的应用程度不高,生态环境保护不高,污水和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率低,建筑材料消耗过高,建筑的使用寿命远远低于其设计寿命.当前,高物耗的发展模式已严重阻碍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既不经济也不利于环境保护,中国的发展现状已对其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要大力宣传并推进可持续发展在建筑领域的必要性,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在软、硬件方面,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大部分精力还主要是放在硬件建设中,比如标准规范的编制、标识工程的评审、成套技术的确定、成本增量的分析等.软件方面建设不足,还应在管理制度、人才、团队培养、绿色文化等建设方面加强.
绿色建筑具有节材、节能、节水、节地及环境保护等特点,这些不仅能带动建筑业和绿色建材的发展,还能带动节能、新能源应用、咨询服务和建筑管理等相关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国内的很多资源满足不了当代的需要,更不要说满足后代的需求了,发展绿色建筑迫在眉睫,发展绿色建筑需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也刻不容缓.发展绿色建筑,不仅有利于推动全球环境品质的改善,更有利于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义.浅谈建筑节能的有效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1).
〔2〕张建国,谷立静.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挑战及政策建议[J].中国能源,2012(12).
〔3〕仇保兴.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和建筑节能的形势与任务[J].绿色建筑,2012(6).
〔4〕陈家珑.对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的思考[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2(6).
〔5〕司煜敏,刘晓聪.绿色建筑设计[J].中华民居,2014(2).
〔6〕李辉,毛文举.探究绿色建筑设计[J].华民居,2014(9).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0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