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2015-03-20郭微
郭 微
郭微/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硕士(青海西宁810007)。
鲁迅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鲁迅作品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鲁迅作品的创作年代相距现代学生们较远,学生难以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也就很难掌握其作品的精髓。鲁迅作品带有很强烈的政治色彩,学习鲁迅的作品有助于我们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民族精神。对于鲁迅作品的选编,我们的语文教材做出了多次的改变和调整。关于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进行鲁迅作品的教学,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之一[1]。只要理清了“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根本问题,就可以很好地解决鲁迅作品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
一、鲁迅作品的教育价值
1.鲁迅作品的重要性。鲁迅可谓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开创人和奠基人,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集大成者,而且鲁迅的作品也是中国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他作品中所传达出来的革命精神和“立人”的思想激励着中华民族的崛起,他的呐喊唤醒了沉睡的中国。钱理群说过“当一个民族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能够到这些凝结了民族精神源泉的大家那里吸取精神的养料,然后面对他们所要面对的现实。”鲁迅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源泉之一,他的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鲁迅的作品从民国时期开始到现在一直是语文教科书选编的重点,入选的数量也相当的多,包括小说、散文、杂文等多种题材。虽然现代语文教材经过了多次的改变和调整,但是鲁迅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还是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在现行的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就选入了鲁迅的作品12篇,这是很多作家无法企及的数量。[2]
2.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教材习得语文的能力。鲁迅身处中国近代语文革命的开端,是白话文的先驱之一,是中国的语言大师,他的作品充满着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鲁迅的文章特别是小说都有独特的艺术形式,构思十分奇特。例如《狂人日记》从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展开,反映了封建社会“吃人”的社会现实。[3]鲁迅作品的语言高度凝练,语言风格也很多变,对于鲁迅语言的理解是教学的一大难题。第一,他的语言画面感和色彩感很强,如《故乡》中描写深蓝天空下的少年闰土,和现今苍黄的天空下,木偶般的闰土[4]。第二,鲁迅的语言有很强的音乐性。例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沉默呵,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等句子读起来都是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第三,很多创造性和个性化的语言,很简单却很凝练,意味深长。“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看似矛盾的话语,却是值得细细品味的要点。虽然“似乎”“确凿”是两个矛盾的词语。还有《孔乙己》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其中的“大约”和“的确”也是看似矛盾,但表达出来的意味却很深远,令人回味。例如《孔乙己》有这样一段:
“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这里的“排”字就用的很好,“排”这个动作是在孔乙己被人嘲笑的环境下做出来的,至于此时孔乙己具体是什么心态,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孔乙己在短衣帮的面前摆阔气,炫耀自己有钱。还可以理解为他表示分文不少,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表现出孔乙己的穷酸本相。意在表现他的“清白”,不做假,也有没钱却装阔气的意味。如何解释都让这一情节更生动,也让这篇文章更耐人寻味。
对于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挖掘作品,并从中体味内涵丰富的人文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且能够美化学生的心灵。鲁迅的作品中充满着对下层苦难人民的同情,例如《孔乙己》《祝福》《少年闰土》等作品中,他同情像孔乙己、祥林嫂和闰土这样的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他谴责社会的黑暗、社会的不公。[5]在他的作品里我们随处可见他悲天悯人的情怀,随处可见他为改变没落的中国做出的呐喊。正是这种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还有他为国为民的革命精神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脊梁。
21世纪的中国、东方与世界,正面临着虚无主义思潮的挑战,面临着理想重建的任务。而在当代中国,这样的信仰危机也是很严重的。当代教育应秉承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原则。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式的“信仰主义”就有其特殊的借鉴意义。也就是说,鲁迅的思想和精神,在当代更具有价值。面对黑暗混乱的社会,鲁迅一直不懈地挖掘社会的黑暗,批判潜藏在社会背后的污垢,挖掘人性的“弱根性”,从而警醒世人。同样,在现代的社会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黑暗的社会问题,对于鲁迅的学习也是在帮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选入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和《拿来主义》两篇文章。对于这两篇文章的学习,也正是教会学生学会思考人生,学会思考社会,从而让我们更客观地看待我们所处的环境。
二、鲁迅作品的教学策略
钱理群认为,年轻人并非不喜欢鲁迅,真正影响鲁迅作品被年轻人理解的也并非鲁迅作品本身,而是我们的社会文化思潮、教育方法等。因此,教师应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对教学过程进行思考。
首先,我们要对鲁迅其人做一个详细的了解。他的生活背景、他的成长经历等都要有一个系统的认识。鲁迅小时候是接受的传统儒家教育,后来家族没落,才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开始的时候他选择了学医,后来当他面对动荡的社会、没落的国家、麻木的人民,他认识到同样是救人,只有拯救了国人的灵魂才能使国家强大起来,所以他弃医从文,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只有我们了解了那个动荡的年代,了解了作者的人生经历。我们才能明白鲁迅的作品为什么会充满尖锐的讽刺和严峻的话语了。
其次,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在较深层次上较为全面的理解鲁迅,树立正确的鲁迅观。教师对鲁迅缺乏理解,在讲授作品时也只会照本宣科,将其作品简单的政治化、革命化。前面我们已经详细地提到过,鲁迅的形象一直是以一种高大上的形象示人,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鲁迅被描述成冷峻严肃的革命家。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的解放,鲁迅的形象逐渐回归人间,我们知道他也有温情的一面。鲁迅是写人生社会的,中学生的年龄段对人生社会的感受和了解还是初步的,即使是教师也无法详尽地感受和了解社会人生。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探索经验,在互动过程中丰富鲁迅作品,并使学生从中感到新鲜和乐趣。
再次,就是在进行鲁迅作品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对比研究,从文学艺术和语言艺术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例如我们在讲解《阿长与〈山海经〉》的时候可以将它和胡适《我的母亲》进行对比。鲁迅和胡适都是中国近现代的文学大师,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也相同,从小都接受了传统儒学教育,又都接受了西方的文化知识。他们都有着相似的成长经历,少年丧父,都与母亲有着深厚的感情。都有一段不幸的包办婚姻,鲁迅是激越、刚烈、深邃的,胡适是温和、宽厚、浅显的,但是当同时面对母爱时,他们又将如何表达。
最后,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使得我们的教学更加地方便了。我们可以把图片、音频、视频等技术应用到鲁迅作品的教学之中。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同学们清晰地了解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看一些视频或者图片,使学生能够对鲁迅作品中一些关于作者故乡的描写有一个清晰得认识。还有像《祝福》《阿Q正传》等作品都被改编成了影视剧,还有许多关于鲁迅的纪录片等,我们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同时,学生们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来查找关于鲁迅及鲁迅作品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量。
鲁迅的作品本身就是语文教育的范本,对于我们了解中国语文在近代革命性的变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鲁迅的精神同样帮助我们寻找到真正的自我,所以对于鲁迅文学作品的教学,我们要做出相应的改革,使其更好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1]王平,邓越.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变迁[J].语文建设,2012(21).
[2]贺卫东.新课程·新教材·新鲁迅——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鲁迅问题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2(7).
[3]毕长元.中学教材该不该有鲁迅作品[J].课程教学研究,2012(6).
[4]钱之俊.中学语文教材如何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J].名作欣赏,2010(1).
[5]刘桂娥.对语文新教材鲁迅作品选编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