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内涵与实施对策
2015-03-20黄爱东
黄爱东
黄爱东/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办主任(广东中山528436)。
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在2013年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显示,高职院校初次就业率为78.1%,高于“211”(包括“985”)重点大学的 75.5%。从学历层次来看,专科生的初次就业率为79.7%,比本科生的67.4%高出12.3%。[1]但是,“好就业”并不一定等于“就好业”。有调查显示,2013届高职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低,专业相关度只有63%;就业起薪低,平均月收入为2749元;而转岗率较高,半年内离职率达到42%。[2]因此可见,高职学生就业质量总体上还不是很理想,优质就业不多,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不是很高。
如何依据学生个性特点进行因人而异的就业指导,从而满足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需求,是摆在我们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认为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就业指导,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职高学生“好就业”和“就好业”之间的矛盾,也是高职院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高职院校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内涵
就业指导,迄今为止已有近百年历史。早在1908年,美国就开始推行就业指导,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就业指到的国家。我国的就业指导起步比较晚,其理念在民国初期才传入我国,对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成果也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本文认为就业指导包含“选择”和“准备”两个过程,指导的对象指符合国家就业政策、有就业意向而尚未就业的广大劳动者(包括在校学生)。
个性化就业指导指高职院校在开展就业服务的工作中,由就业教师根据学生各自特质并结合社会职业需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前提下,以个体学生或特质相同的学生为辅导对象,以提升学生规划职业发展、职业意识、职业决策、实现充分优质就业为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一系列就业指导服务的就业教育实践活动。其具有以下内涵: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是高职院校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基本原则。指导过程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解学生个体的生理、心理的差异性,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因人生理想、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等不同,每个高职院校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的选择也不同。[3]这就要求就业指导人员在工作中,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自我分析和自主适应性评价能力。
(二)贯穿大学学习生活全过程
高职院校个性化就业指导是长期性工作,非一蹴而就,也不是在大学毕业前一年的临时指导,应融入整个大学学习生活,在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逐步开展,将指导融入专业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践中,始终贯穿能力培养全过程。
(三)覆盖全体学生
高职院校个性化就业指导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此做法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获取更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不是针对特殊群体或少部分学生的指导,是覆盖全体学生的指导。
二、高职院校个性化就业指导存在的难点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不断上升,高职院校对就业指导工作也高度重视,就业指导的重要性也得到相应的显现。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一)师资严重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师资的组成主要由学校就业服务部门和院系辅导员组成,真正能参与到各专业的就业指导力量明显不足。再加院系辅导员平时主要工作主要是学生日常管理,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人员大多忙于日常事务,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认知,只能在就业季来临时仓促上阵,从而无法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二)指导者专业化程度不高
指导师除了具有丰富的职场知识背景与经验,懂得职业咨询技能之外,还需有对人才敏锐的判断力和心理咨询能力[4]。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挫,会产生不良情绪,这就需要指导老师运用现代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及时给予疏导。现实中,各高职院校在岗位设定时更多地把该岗位看成一个普通的行政岗位,把就业指导工作简单地当成一项行政管理工作,就业指导人员本身也很少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及深刻的企业职场体验。
(三)指导者缺乏全程参与
目前,各高职院校指导人员浮于表面的多,深入学生的少,无法了解学生的特性,缺乏针对每位学生的全程观察与跟踪,做出及时评估和反馈。事实上,指导常常只停留在职场应聘阶段。
(四)指导缺乏针对性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具有目标多样化、方式多元化、需求个性化的特点。它要求就业指导必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目前,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仍有不少沿袭传统的“灌输式”的工作模式:对于所有指导对象采取同一内容、同一进度、同一方法,即所谓“一锅煮”的现象。
三、高职院校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对策
目前,高职院校个性化就业指导方兴未艾,可供参考的现成思路和方法不多。如何形成体系化的个性就业指导方法,将是就业指导人员今后努力的重点与方向。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就业指导理念
以学生为本就是以人为本理念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中的具体体现,就是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就业指导服务中,将全体在校学生纳入就业指导服务的视野,在深入了解不同学生特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前提下,进行个性化的就业辅导。在辅导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意识、素质和能力,以促进其全方位发展。
(二)打造高素质指导团队
正如航船没有指南针会迷失于海雾之中,一支优秀的指导团队可以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稳定的方向。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服务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面对各具个性的90后学生群体,造就一支高素质个性化就业指导团队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是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扩充,人员组成需多样化,除了现有的就业部门工作人员、院系就业辅导员外,还要将德育老师、学科专业骨干教师、心理学老师、社会学老师以及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和领导干部纳入就业指导队伍;其次要加强对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开设现代化培训课程,建设多元化知识结构;第三,加强指导人员的实操能力,让他们熟练掌握收集、分析、判断就业信息与形势的能力,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安排就业指导人员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各类职业的职业素质要求,丰富指导人员的职场经验。
(三)构建全程化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应把就业指导课设置成一门必修课,从进校直至毕业,贯穿全程。通过长期对学生进行职业基础知识教育、自我认知教育、创业教育、择业教育,使大学生充分认知自我、充分了解市场、准确进行职业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较早培养职业素养。[5]改革教学形式,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如课堂讨论、分组发言、个性化的心理测评、心理咨询、案例分析、职场模拟面试、简历评比、创业大赛、实习实践等等。
(四)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库作用
在建设智慧化校园的今天,高职院校个性化就业指导可以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一是积极发挥传统阅览室的就业信息期刊的作用,向大学生传递行业最新动态和专业发展要求;二是在校园就业信息网络平台,通过数据整理和收集,建立用人单位与学生交互的数据查询平台;三是开展线上招聘及远程面试,为学生节约求职成本;四是灵活运用E-mail、Skype、微信等网络工具,拓宽信息交流渠道;五是邀请职场经验丰富的校内外专家开展就业论坛,为学生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就业指导发展的总趋势是朝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前进,要达到充分发展个性的目的,需要长期实践的积累。目前各地高职院校初步具备了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可行性因素,且成效初显。但是,如何深入、形成规范、总结经验、推广传播等,这些都需要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努力,长期研究和探索,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生个性成长和各施所长。
[1]http://news.sohu.com/20140514/n399522425.shtml
[2]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3-07/17/c_116 568023.htm
[3]郝登峰.协调发展性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初探[J].高教探索,2004,(3).
[4]林芙蓉.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不足与解决途径[J].院校建设,2009,(3).
[5]王军,范桂荣,蔡丽娅.基于学生满意度的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内涵与模式构建[J].职业指导,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