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思考——基于后金融危机的视角
2015-03-2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宋子睿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宋子睿
关于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思考——基于后金融危机的视角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宋子睿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已过去整整六年,但围绕着公允价值会计是否导致了此次危机的争论却始终没有停息。后危机时代如何反思和重构公允价值会计,是当前学术界和实务界都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为切入点,回顾了公允价值会计的定义,分析了顺周期效应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逆周期优化策略。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
美国当地时间2011年10月31日,世界最大的期货经纪商曼氏金融集团(MF)在纽约正式提交破产保护申请,成为首家因欧债危机而倒下的美国大型金融机构。破产消息一出,美国股市全线大跌,道琼斯工业指数下挫2.3%,投资者的悲观情绪弥漫了整个金融市场。曼氏集团主席Bradley表示,是市场对其持有资产可能贬值的担忧导致了信贷降级、保障金追缴以致最终破产。这似乎告诉我们:公允价值会计体系并非完美。当其失去应有的效率、不再准确反映基本面变动时,公允价值会计也就成了众矢之的。
一、公允价值会计的定义
1995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把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当事人自愿据以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强调不得将强迫或清算拍卖所产生的交易价格看作是公允价值”。2009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公允价值计量》中则将公允价值阐发为:“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之间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转移一项负债将会支付的价格(脱手价)。这一价格的计量可分成三个层级:层级1是活跃市场中可观测的价格,其公允价值按照活跃市场的报价确定,也称盯市原则;层级2是市场上类似的金融工具所使用价格,其价值评估模型使用可观测的投入要素;层级3是模型假设和投入要素难以直接观测的”。另外,准则还要求公允价值模型应保证最大程度地使用相关可测数据,并优先采用层级1的定价机制。这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所公布的FAS175对公允价值的规定一致。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从1998年起开始涉及公允价值,2006年颁布的《基本准则》又进一步明确了公允价值的会计计量属性,并要求在19项具体准则中运用公允价值会计。这加快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完善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顺周期效应的产生原因及影响
顺周期效应是指一些主要金融变量与实体经济之间出现的同方向运动。这一效应在金融界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金融监管政策和财务报告的关联性。“决策有用性”作为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已得到公认,公允价值会计也在此基础上得以产生和发展。这种方法使财务报表中单个资产的价值信息比历史成本法下更接近该资产的市场价值,但这种方法也引起了财务报告中公允价值与收入费用体系的冲突。二是公允价值会计估值的随意性及信息披露的不健全。前文所讲的三个计量层级中,只有层级1的交易价格可以得到确切价格,层级2和层级3的可交易价格却更多地依赖分析人员的主观判断或市场假设建立的估值模型,这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会计信息难以真实反映金融资产的情况。三是投资群体存在“羊群效应”。在金融市场中,中小投资者往往难以获得全面有效的公司信息,容易受其他投资者的影响,往往会出现“不考虑自身需求、一味模仿他人决策”的非理性行为,结果是个人的理性造成了集体的非理性。就顺周期效应的影响而言,一是变量间的共同作用效应会出现在任何一个经济周期里,因而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因势利导、择时防范;二是这种机制会加大经济周期的波动,加剧金融的不稳定性。换句话说,经济向好时,金融机构确认了大量的投资收益,计提了较少的贷款减值准备,这导致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价格飙升,投资者乐观情绪高涨,跟风性买进,泡沫逐渐放大、进而破裂;而经济衰退时,产品的市场价格大跌,市场对产品定价功能缺失,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下降,迫使其加大了对资产的抛售力度,投资者悲观情绪蔓延,市场陷入无序和混乱。
三、后危机时代的逆周期化策略
笔者认为,历史成本会计在后危机时代仍旧无法取代公允价值会计的地位。有两点理由,一是若重新使用历史成本计量,账面价值反映的是历史成本,这会掩盖当前市场变化信息,特别是市场回升信息。由于投资者受信息不对称的影响,缺乏对市场真实情况的了解,因而会选择更为保守的投资方式,这不利于经济的回暖。二是当前金融市场正处在企稳回升的阶段,若继续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在市场博弈环境下,由于金融资产具有很强的流动性,金融市场对公允价值又有很高的灵敏度,所以投资者大多都会对金融资产采取流动持有的策略,并随时准备从市场上低价购进优质资产,这推动了市场的投融资活动,加速了全球经济的复苏。就此,笔者提出以下两点逆周期优化策略:
(一)引入动态减值处理方法
公允价值设立的初衷在于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好地做出决策。目前的估值方法对未来可能发生损失的信息涵盖量少、可靠性差,对信贷风险的管控制也存在滞后性。引入动态减值会计处理方法,不仅能降低顺周期效应,同时还能提升金融机构的信息透明度,增强金融稳定性。动态减值准备不是一种单纯的盈利管理策略,而是一种事先约定规则的透明性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方法,是建立在对金融资产(如贷款)的充分研究和数据统计基础上的客观处理。其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是,在经济繁荣期多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以提高未来偿债能力和银行的风险管理意识;而在经济收缩时少提拨备,以增强银行利润、维持资本充足率水平,从而削弱公允价值顺周期的影响程度,达到平滑经济周期的效果。笔者认为引入此方法有助于提高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的相容性,减少金融机构经营的顺周期性。
(二)增加公允价值相关信息的披露
前文提到,对金融资产采用“脱手价”进行计量评估会导致这些资产账面价值的变动,从而形成公允价值损益。但事实上,这些损益并未真实发生,而只是报告主体对未发生交易或事项的一种未来预期。按照当前的报表核算模式,这类由主观判定所生成的损益会与其他已实现利润一起在表内确认,并成为净利润的一部分,但由于报告主体与外部使用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外部使用者不可能准确地判断未实现损益的组成要素及比重,这直接影响了信息使用者做出的决策。笔者认为,在内容上应当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潜在风险的披露。对按现金流限制确定的公允价值项目(层级2),应在未来现金流测算、折现率选择等方面,对预测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按估值模型确定的公允价值项目(层级3),应从相关系数、主观判断以及结果可靠性等方面,对选取模型的原因及方法进行分析说明。在形式上应在表内区分已实现和未实现账户,并注明两者对利润的影响程度,必要时还可设置辅助类财务报表,负责对未实现损益的组成部分和影响因素进行及时披露,以消除未实现损益对报表使用者的误导。
四、结束语
这场持续数年的金融危机暴露了公允价值会计的许多问题和漏洞,值得各界深思。后危机时代的会计改革迫在眉睫,就我国而言,虽然在新会计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做到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但由于我国公允价值信息披露不全面、关联交易较频繁,导致资本市场仍不完善,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因此,我国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不应盲目跟从和照搬,而应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现状,提高财务信息相关性,加强金融监管,恢复市场信心,谨慎合理地选择使用公允价值会计,引导其向健康、合理的方向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面向财务会计的本质特征[J].会计研究,2009(05)
[2]夏成才,邵天营.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理论透视[J].会计研究,2007 (02)
[3]徐晟.金融稳定性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优化——基于动态减值准备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9(05)
[4]黄世忠.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会计的改革与重塑[J].会计研究, 2010(06)
[5]汤湘希,赵彦峰.基于全球金融危机视角的公允价值信息控制机制的构建[J].财务与会计,2009(05)
[6]邓永勤,康丽丽.论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性[J].会计之友, 2014(08)
[7]李博.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机理与传导机制研究[J].商业会计,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