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协同理论与建构主义的契合——以洋思、杜郎口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为背景
2015-03-20王桂芳,刘利,崔立莉
论协同理论与建构主义的契合——以洋思、杜郎口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为背景
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协同理论视角下深化校企合作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民办高校为例”
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重点科研课题“协同创新下民办高校校企合作教育的构建与深化”
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王桂芳,刘利,崔立莉
(吉林建筑大学 城建学院,长春 130000)
摘要:分析洋思、杜郎口教学模式,认为其吻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并且从宏观的把握上,也具有将协同理论应用于教学方法的创新意义。指出协同理论对教学整体系统宏观环境的把握和建构主义对于学习主体微观内部的指导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这种契合对于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转变旧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洋思、杜郎口模式;协同理论;建构主义;契合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讲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讲,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更是将知识践行到实际之中,发挥创新精神,具备创造能力的实践个体。这就要求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就着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改变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单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灌输,以学生为客体被动学的教学状况。
通过对杨思、杜郎口教学模式的分析,笔者看到,上述学校在办学条件和学生生源极差,甚至面临倒闭的困境下,发挥集体的智慧,锐意进取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胆识,探索出了适合本校发展的教学模式。要想突破当前教学实践中的困境,发挥教学的实效性,必须重视“创新理念,提质增效”的工作,才有可能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找到突破口。洋思、杜郞口教学模式伸缩空间大,程式不复杂,便于教师和学生操作。师生乐于接受——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提倡“两案合一”、“两本合一”、“备研合一”,便于利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效益,将杨思、杜郎口教学模式引入到教学方法研究中,为课程实效性的充分发挥找到了合适载体。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深入探究了洋思、杜郎口教学模式的学习理论依据,认为其吻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并且从宏观的把握上,也具有将协同理论应用于教学方法的创新意义。
一、洋思、杜郎口模式
(一)杨思模式
作为大家熟知的杨思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在具体采取的教学环节上,首先要提出教学目标,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课程的总的学习任务和要求;进一步指导学生进行自学,帮助学生了解自学的内容,自学方法,确定自学所用时长,所要达到的自学程度,并且建立检测方法等等;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巡视,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探明学生自学未能解决的问题;并对学生指导更正,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和运用;随堂练习,以完成当堂作业等形式考察学生是否当堂达到了学习目标。杨思模式的教学手段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比较成熟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将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了“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的教学效果,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二)杜郎口模式
杜郎口模式也被称为“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以学生的课堂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利用较少的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做到了教育界一直提倡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主要包含三大特点、三大模块、六个课堂展示环节。
其中,“三大特点”是指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立体式”是将学习任务、教学目标以三维立体式落实到个人及学习小组,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和交流中来。“大容量”指的是课堂结构多样化,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拓宽现有教材。“快节奏”强调课堂要有序、紧凑地进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围绕教学目标,高效率地设计教学环节;
“三大模块”由预习—展示—反馈构成。预习模块中,学生根据自学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根据教学标准的把握,二者共同探讨,预设学习目标。学生再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等形式达到共同预设的学习目标。同时也为展示模块做好了准备;展示模块的主要任务在于展示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借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提炼。在这一模块中,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展示预习成果,并通过各种交流达成新的学习目标。而反馈模块要对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反过来考评预设的学习目标。
在展示模块中,杜郎口模式采用了“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二、杨思、杜郎口模式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与协同理论
(一)建构主义的理论依据
纵观杨思、杜郎口教学模式,二者都吻合学习理论中的建构主义,或者说,二者都遵循了建构主义的理论依据。
我们在本文中所探讨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从欧美兴起的一种重要的当代教学理论,是由认知主义发展而来的哲学理念。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美国发展得非常迅速,受到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发展至今成为一种热潮。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论体系,它在认识论、学习观、教学观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观点,是对传统教学理论的批判与发展。建构主义与以往的行为主义的理论模式有很大的差别,它建立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哲学基础上,采用了非主观主义的哲学立场,认为对于世界的理解都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并且以个人自我经验为基础来解释现实以及构建现实。
它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总的来说,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充当指导者。与之相应的学习环境则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由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而教师则由教学工作主要承担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模式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各自发挥着完全不同的作用。由此可见,我们以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设计对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而言,也势必要进行改变,甚至可以说,以往的教学设计从根本上就存在着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相背离之处。以往的教学设计以教师的讲授教学为主体,基于客观主义的哲学思想,要追求一种可显的、可控的学习效果,而建构主义非客观主义的立场是与这一点根本相违背的,它强调学习效果是自我建构的,是不可预测的,采取的是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想。从这个层面上说,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不强调教学设计,只注重学生主观的教学效果。当然,也有的人认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可以和客观主义教学设计并列构成学习的两个不同方面,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下,建构主义和客观主义相互补充。在以客观主义为主的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难度系数较高,学习目标定制比较高的教学内容上,则加入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用以弥补传统的客观主义教学方式的不足。
(二)协同理论
“协同”词源古希腊语,指事物或系统在普遍的联系和永恒的发展中各个要素之间有机结合,强调主体相互合作和共同作用的一致性和和谐性。协同理论于1974年西德斯图大学著名物理学家哈肯在研究激光理论的基础上创立的,之后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哈肯教授看来,从最基础的原子细胞到高级进化的人类,都存在集体行为,这种集体行为一方面通过竞争,另一方面则通过协作决定着自身的命运。从协同理论的普适性和科学性来看,越来越多的人将其运用到教学的创新和研究中是有意义的。
一直以来,我们将系统理论作为教学实践的基础理论,强调系统的整体性、结构性和层次性。“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是教学方法研究的重点,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以及人们对教学方法的研究,越来越多的教学案例证明,在整个教学的系统理论中,开放性和协同性发挥了与整体性、结构性和层次性同样重要的作用,这恰恰是协同理论所要解答的问题,将协同理论应用于教学法的研究中则成为具有创新意义的思路和方法。在教学主体转变的重要观念支撑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呆板而僵化,不利于教育方面的创新,而协同教学创设出一种‘以人为本’,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出一种尊重学生观点、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是推动教育创新的有效催化剂。”[3]按照协同理论的观点,教学本身是一个大系统:具备开放性,总的社会环境作为外力因素必然影响教学系统本身;教学也是一个输出行为,这就意味着作为教学输出接收方的外界环境自然对教学系统提出要求,促使教学系统进行调整和改进;教学系统内部的因子——学生、教师、教学内容等相互影响并对教学系统发挥作用。因此,妥善处理好教学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整个教学系统的协同作用,才能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挥学生在学习系统中主体地位。协同理论下的教学系统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这种主动性源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源自于外界作用力,学生作为教学系统最终的输出产品,必然要接受社会的考察,这种作用力对于教学系统中的学生来说感受并不明显,但能起到一定作用。另一方面,源自于学生自己对于教学内容的兴趣,引导学生产生学习热情,找到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因,变被动为主动,能够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目的。
三、协同理论与建构主义的契合
在对建构主义和协同理论论述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协同理论对教学整体系统的宏观环境的把握和建构主义对于学习主体微观内部的指导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主体观的契合
对于协同理论而言,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本理论在教学中应用的基本要求。对于学生来说,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增强学习自觉意识。教师不再是教学行为的主体,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采取辩论、小组协作等方式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条件,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
在建构主义看来,学生是带着一定的经验积累开始学习行为的,这些经验积累必然对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些经验先于将要进行的教学活动和教师本身而存在,知识的传授不能凌驾于固有经验之上,只能通过与以往经验的转换实现新知识点的建构。因此,教师应该成为学习自主建构知识的协助者,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
协同理论和建构主义都明确了“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主体上达到了高度的契合,主张发挥学生的学生主动性,发扬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检验知识,形成反馈。
(二)教学目的观的契合
在协同理论中,教学目标通常体现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反映了学生对于学习任务的理解和对自己学习能力的把握,建立一个科学而客观的学习目标往往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到调整和改善学习行为的作用。促成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建立,也是对师生双方在教学系统中相互磨合的重要方式。它要求教师对学生予以足够的了解,明确学生能达到的学习程度,并将这种了解外化为学生自愿自觉的学习目标,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目标确立后,教师要充当辅助的角色,鼓励学生向正确方向前行,及时纠错,适时鼓励,促进教学过程的完成。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教学内容,达到教与学的目标的一致性。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协同理论中系统内部要素间的协调,产生较好的协同效果。
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学生是学习行为的主体,其对于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则成为教学目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知识单一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背景,即在特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和文化情景之下,利用学习资源,通过与教师的商讨、交流,自主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自主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并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实现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的锻造等。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学目的已经不再是只为了完成某一知识点的教学任务。
就教学目的而言,建构主义和协同理论都摒弃了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高于一切的教学做法。不再将学习某一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终结点,甚至以此作为教学效果的检验标准和评估依据。这两种理论更侧重于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视为以学生自身为教学背景,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完成知识的构建,同时培养学生成为会学习并乐于学习的主动学习者。
(三)教学方法观的契合
与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同,在协同理论的教学系统中强调协同效应,不主张采用单向灌输式的说教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对于教师设计提出的问题予以自己的解答,同时针对学生的解答反作用于教师,形成教学相长的教学局面。基于问题的探究性学习往往促成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系统中的磨合,在探究过程中一旦达成一致,就实现了教学系统的和谐。同时,针对问题的解答,鼓励学生间的竞争和合作,例如小组形式的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的汇报等等,强化了小组的协同作用,使学生能够真实感受到协作的功效。而小组间和小组内部意见不统一时的竞争恰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过程中获得的
荣誉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依托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强调“协作学习”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的知识建构有重要意义。教师组织和建立学习群体。群体就学习的知识进行谈论和交流,开展辩论和协商。在这样交互作用的学习环境中,每个人的学习成果都可以被大家分享,整个学习群体都能完成知识的建构。
协同理论强调教学系统的协同效应,建构主义重视“协作”在教学中的重要功能,基于此,协同理论和建构主义在教学方法上又达到了契合。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52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3):3-9.
[3]张强,刘晓剑.国家精品课程实施中的协同教学模式[J].高教探索,2008(5):86-89.
DOI:10.3969/j.issn.1009-8976.2015.02.034
收稿日期:2015-03-18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洋思、杜郎口模式对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的启示与应用研究”
作者简介:王桂芳(1951—),女(汉),吉林公主岭,教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976(2015)02-0122-04
On the engagement of synergy theory and constructivism
——the background for Yang Si mode and Du Langkou mode teaching application
WANG Gui-fang,et al.
(TheCityCollegeofJilinJianzhuUniverity,Changchun130000,China)
Abstract:Yang Si mode and Du Langkou mode match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From a macro grasp,Yang Si mode and Du Langkou mode also have innovative significance of synergy theory applied to the teaching methods.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synergy theory grasps the macro environment of teaching system as a whole and constructivism guiding for microscopic internal learning subject in particular.Constructivism tallies with synergy theory.The conjunction provides a theoretical guidance of enhancing students’ subject position in all directions and changing the old teaching model.
Key words:Yang Si mode and Du Langkou mode;synergy theory;constructivism;conjun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