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丽末期文人郑梦周对屈原及其《思美人》的接受——以《思美人辞》为例
2015-03-20朴哲希,马金科
试析高丽末期文人郑梦周对屈原及其《思美人》的接受——以《思美人辞》为例
主要研究中韩古代诗学比较。
朴哲希,马金科
(延边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延吉 133002)
摘要:高丽末期,郑梦周的《思美人辞》标志着朝鲜文人开始用骚体写作汉文学作品。纵观郑梦周的一生,他的境遇与屈原十分相似,都是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没落王朝而坚定地选择了“殉节”这条路。为此,他们都留下了千古忠臣的美名。郑梦周在他的《思美人辞》里也鲜明地表现出希望君主能够尽快悔悟,采取贤明政策的迫切心情。二人相近的审美取向,体现出共处汉文化圈背景下的中韩文人文学价值取向的契合。这些必要因素都为屈原及其作品的接受做好了心理准备。
关键词:高丽末期;郑梦周;《思美人辞》;文化语境;特点
郑梦周(1337—1392),字可达,号圃隐,初名梦兰,谥号文忠。其名得之于“庄周梦蝶”,其号取之于孔子“吾不知老圃”。《圃隐先生文集·诗卷序》高度评价了郑梦周的一生:“圃隐郑文忠公于高丽之季,天资粹美,学问精深。其为学也,以默识心歌为要,以践履躬行为体,性理之学,倡道东方。”[1]2他被誉为古代朝鲜理学之祖,素有韩国“大儒”之称,对韩国文化影响巨大。
郑梦周为人忠烈,朝鲜朝著名文学批评家徐居正(1420—1488)在《东人诗话》中记载了郑梦周面对祖国江山沦陷时的心酸与无奈:“有僧赠圃隐郑文忠公曰:‘江南万里野花发,何处春风无好山’。圃隐流涕曰:‘呜呼其晚也,其晚也。’”[2]可见,郑梦周与屈原的时代背景及命运相类似。因此,本文从《思美人》与《思美人辞》的对比入手,分析二者的异同,又从郑梦周对屈原及楚辞的接受语境,分析其接受的必然性及意义。
一、郑梦周的《思美人辞》与屈原的《思美人》文本间的异同
任何文学文本本身都是一个“召唤结构”,具有很多的未定性和空白点,需要读者去探索、去理解、去补充。这就说明,只有当作品成为读者的心灵家园、成为读者生命意义的投射和揭示时,文学的审美价值才得以实现。朝鲜文人在对中国文学作品的接受上,常站在“学习者”的角度,不仅主动习得、积极模仿、寻求法度,而且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生命情态投入其中。在仰慕的同时又保留着自身的民族性。
(一)对楚辞特点的保留
首先,屈原作品的形式即楚辞体显著的特点是用“兮”字比较多。在郑梦周的《思美人辞》里,就有明显有楚辞的痕迹。
思美人兮如玉,隔沧海兮共明月。
顾茫茫兮九州,豹狼当途兮龙野战。
绁余马兮扶桑,怆何时兮与游燕。
进以礼兮退以义,缙绅笏兮戴华簪。
顾一见兮道予意,何为兮江之南。[3]
这首《思美人辞》在句中运用“兮”字,显而易见是模仿骚体《思美人》的句法而做。内容咏叹了思念中国浙东佩玉斋的郟士安却不能相见的惋惜情怀。虽然该作品收录在《东文选》中的标题是《思美人辞》,但在《圃隐先生文集》中的标题却是《寄浙东佩玉斋郟士安》,然而模仿屈原作品的事实却是不可否认的。
句式上,郑梦周的辞作把“兮”放在每一句的中间,例如:“思美人兮如玉,隔沧海兮共明月。”前六句结构相同,后4句结构则发生转化。显然郑梦周的《思美人辞》在规范和法度上并没有严格按照屈原的《思美人》进行仿写。毕竟朝鲜诗人是以第二语言来创作辞赋,在艺术形式上没有完全相同也是合乎常理的。
其次,两首辞在篇首和篇尾相类似。屈原的《思美人》和郑梦周的《思美人辞》的篇首同样都是用“思美人”来起兴。如屈原的《思美人》以“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开头,郑梦周的《思美人辞》以“思美人兮如玉,隔沧海兮共明月”,都言明对美人的盼望之情。屈原在结尾以“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作结,与郑梦周的结尾“顾一见兮道予意,何为兮江之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其篇尾表现形式不同但同样都是以表示赤胆忠诚来结尾。
再次,段落结构也极为相似。屈原的《思美人》可以分为四个段落:第一段是全文的总纲即绪词。第二段,揭示抒情主人公对美人的衷情和希望。第三段,指出当前形势和自己遭遇的原因。这二、三段就是全文的中心,可以看成一个段落。第四段,表示赤胆忠诚,是全文的结词。郑梦周的《思美人辞》可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绪词,指出美人的恳切思念。第二段是全文的中心即本文,叙述分离的原因。第三段是全文的结词,揭示美人的愿望,渴望相见的急切心情。
(二)对“美人”意象的接受
屈原与郑梦周都对君王耿耿忠心,却由于被异党小人所谗而不被重用,只好将一腔心曲寄予作品中,含蓄婉转地以“美人”比喻君王,表现出昼夜相思、不得相见的痛苦,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忠心,是对宦途挫折的一种叹息。
在以屈原的《思美人》、《离骚》等作品的影响下,朝鲜时代文学中出现了大量的“思美人”系列辞赋。“思美人”这一题目引自《楚辞·九章》的篇名。首先考查一下“美人”这一词的词源,诗歌中最早的“美人”形象出自于《诗经·邶风·简兮》:“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接着,就是屈原《九章》中的“思美人”。
(三)对楚辞隐喻关系的接受
屈原和郑梦周的作品表现方式最突出的相似之处就是用男女之情来隐喻君臣间的关系。也可以说屈原与郑梦周作品里“隐含读者”相同。“隐含读者”不是实际读者,而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预期设计和希望的读者。通过对两位文人辞作的阅读,我们发现,他们作品里的隐含读者都是君主,希望自己的作品被君主看到后能够幡然醒悟了、认清现实,能够重新获得重用。如,郑梦周在辞的第五六句以“拴马于扶桑”来暗示高丽将要灭亡,君主的活动已然受到制约,这里表明郑梦周希望恭愍王看到以后,能够快速惊醒,救亡图存。
屈原的《离骚》、《抽思》、《思美人》等诗歌从表面上来看都是男女相恋的内容,但也略有不同。《离骚》写出了对美人的追求,《抽思》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而《思美人》则吐露了美人遥不可及的郁闷。作者将自己美好的希望都寄托在所追求的美人的身上,并向她表示自己的哀切的心情。这便是屈原著名的“香草美人”手法,寄情于物、托物抒情。这种写法也形成了文学中的托喻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郑梦周的辞中,也继承了这种写法,开篇便描绘了作者的思念之情,“思佳人兮如玉,隔沧海兮共明月”,相距很远而不能相见的君王,只能以抬头望月来表现思念之情。接下来,作者对奸臣当道的社会现实加以描述,化用《周易·坤卦》“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典故,暗示坏人当权,以致死伤流血的现象,包含了他对国势衰微,黑暗现象丛生而惴惴不安之意,也以此来暗示中国的外患。辞中借“美人”寄托了在外忧内患中郑梦周惩治奸臣、渴望清明政治的理想,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这种男女之间的爱情描写则较为弱化,思慕美人的句子和情感氛围比较少,表明现实残酷才是与美人不得相见的主要原因。整首辞已经没有了为郎君(君主)生活担心的内容,更多的是哀怨和倾述。
此外,整个作品想象丰富奇异,所贯穿的思念、忧愁、遗憾的情绪与屈原作品富于感伤的抒情风格具有的惊人相似。延边大学郑日男教授在《屈原与朝鲜古代诗歌》一文中更是直接点明了这种写法源于屈原,他认为模仿屈原的作品是不容置疑的[4]。
二、郑梦周接受屈原及其《思美人》的文化语境
姚斯在《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一书中提出:“一部文学作品,即使它以崭新面目出现,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自身。它却可以通过预告、公开的或隐蔽的信号、熟悉的特点、或隐蔽的暗示,预先为读者提示一种特殊的接受。它唤醒以往阅读的记忆,将读者带入一个特定的情感态度中,随之开始唤起中间与终结的期待,于是这种期待便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这类文本的流派和风格的特殊规则完整地保存下去,或被改变、重新定向,或讽刺性的获得实现。”[5]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当一部作品与读者的期待趋同、一致时,可以加深读者的理解,使读者的理解迅速完成。以往阅读的记忆、相似的经历决定了哪些作品可以被接受而发生共鸣,哪些可以激发想象而加以再创造,哪些被排斥在外以至视而不见。
郑梦周所做的《思美人辞》正是受屈原《离骚》、《思美人》等辞作的影响,两人在思想、主张上具有共通性,所以郑梦周积极主动地接受楚辞中“美人”的意象,表现出济世救民的社会意识与担当。生逢乱世、忠心报国、无力回天的境遇;与屈原相同的政治理想和“忧时恋君”的创作品味;楚辞在高丽、李朝年间的流传;统治者的有力推动,这些都构成了郑梦周接受屈原及其作品《思美人》的重要原因。
(一)旨趣相同
生逢乱世、忠心报国、无力回天,郑梦周与屈原境遇相近,都追求“忠孝节义”的人生理想。郑梦周祖上皆武官,自幼发奋学文,“以天人之学、经济之才,大鸣前朝之季”[1]20,善诗文和书画,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天赋。曾任大司成,负责与明朝重建朝贡关系。他在《送人》一诗中,表达了对高丽王朝的忠节之志,“男儿有命信苍苍,匹马秋风到汉江。事业必须勤着力,青灯正好照书窗”[1]168-169。后来,太宗大王嘉其节义,特加封赠録子孙。郑梦周坚毅不事二主的高尚人格,迄今仍为韩国人民所尊崇,并因此成为古代朝鲜历代忠臣的代表。
另一方面,我们从他的《思美人辞》也可以看到,作品中的思想内容与屈原的《思美人》旨趣相同,始终把尽忠报国、视死如归的精神作为自己的榜样。这既是在为屈原鸣不平,也是在痛惜自身的怀才不遇,抒发自己抑郁不得志的落寞心情。作为一个有理想的有志之士,怀有“尊主佑民”思想的郑梦周始终希望自己的政治理想能够实现,可以通过自己的政治才能来辅佐君主。
(二)古代朝鲜辞赋源于中国的辞赋
据《三国史记》的记载,以屈原作品为主的《楚辞》与其他经典一起被熟知是从新罗三国统一之前开始的。《楚辞》是通过《文选》、《楚辞集注》及其他文献传入朝鲜半岛,成为文人们喜爱阅读的书目之一。同时又被朝鲜辞赋、诗歌文学所接受,无论是仕宦还是学者,都开始对辞赋加以研究和写作。《东人诗话》中记载到:“高丽光、显以后,文士辈出,辞赋四六,浓纤富丽,非后人所及”,足见辞赋的繁荣[2]224。另外,李岩先生在《朝鲜文学思想史研究》中还特别强调了统治者的推动作用:“汉文学的普及又赖于统治阶级有意识的高度重视和奖掖政策”[6]。与此同时,随着科举制度的实施,诗、赋、颂被设定为考试科目。成宗时期,50岁以下的文臣,每月必须交三篇诗和一篇辞赋。这些规定,都促进了辞赋的不断发展。
(三)文学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每个时代优秀的文学作品,都从前代的文学遗产中得到思想上的哺育。新罗时期,崔致远(857—?)已经将屈原的事迹引入自身的创作中,在《荆南》一诗中写到:“遥思屈宋忠魂在,应向风前奠一杯。”[7]言及屈原和宋玉,表现对忠魂的缅怀。李奎报(1168—1241)在《屈原不宜死论》也写出了对屈原的认识,他肯定屈原方正刚直,并把自己的身世比喻为屈原的不幸遭遇。除此之外,李穑(1328—1396)的《流水辞》《山中辞》与《永慨辞》均表达怀才不遇的伤感,并希望忠贤各得其所,也为自己出生于乱世感到悲哀。这些先辈文人的创作理念为郑梦周的文学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借鉴资源。郑梦周主动接受并继承中朝两国先辈人的文学观,也体现了共处汉文化圈背景下的两国文人文学价值取向的契合。
三、屈原与《思美人》对郑梦周及朝鲜后世的影响
其一,对郑梦周自身创作的影响。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在完整的文学过程中,不是被动地反应环节,而是积极地、能动地反作用于作品,推动文学艺术创作繁荣发展。屈原是郑梦周崇敬的对象,对郑梦周的文学创作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除了表现为对楚辞的接受,还表现在他把屈原的精神、在楚辞中学习到的元素积极转移到诗歌创作中。在郑梦周的《圃隐集》里,收录了其大量的汉诗作品。这些汉诗明显地表露出屈原和其精神对他创作的影响。例如:《端午日戏题》:
今年端午在郵亭,谁送菖蒲酒一瓶。
此日不宣沈角黍,自家还是屈原醒。[8]574
该诗是郑梦周被派遣到中国郵亭,按照中国端午节的习俗,节日之时应喝菖蒲酒,投角黍到江中,然而却无人送酒,不投角黍。出使使命的前途未卜、身处异国的孤单、与屈原类似的处境,流露出他在节日里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又如,在《菊磵卷子》一诗中,他表现自己对屈原和陶渊明的推崇:
卜居近城市,心远绝世尘。爱花独爱菊,种之幽磵滨。
灿烂岁将暮,手撷清香新。物我自妙合,于焉乐天真。
篱东晋渊明,泽畔楚灵均。千载谁同调,于今见斯人。[8]589
该诗的最后四句中,表现郑梦周对屈原和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歌颂,对二人耿介性格的赞叹,将他们作为自己的精神楷模。
此外,在郑梦周的诗中常用香草美人的手法来创作诗歌,折射出他心灵深处忧国忧民的思想。如《舟中美人》:
美人轻漾木兰舟,背插花枝照碧流。
北楫南樯多少客,一时肠断忽回头。[8]573
在这里将“美人”比拟自己,“一时断肠忽回头”则浸透了对君王旧情的难以忘怀。字里行间隐含着诗人渴求怡然自得的生活又不得不卷入政界纷争的矛盾心情。又如《用首篇李供奉韵二首》之一:
美人在南方,路远音尘绝。欲往从之游,饕风吹虐雪。
謇倄今安在,兰佩谩香烈。蛾眉肯我顾,已有邦之傑。[1]200
该诗用“美人”寓意君王,用“饕风”、“虐雪”等诗语体现流放、逐出的景象。随着场景和时间的变换,痴情女子形象一次次地出现,以相隔之痛吐露出自己理想难遂的郁郁忧思。比喻、对偶、用典、拟人等修辞手段的运用,将诗人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节操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二,对朝鲜后世的影响。随着《楚辞》的多次刊印,屈原及其作品自然受到了韩国历代文人的喜爱与效仿。姜希孟(1424—1483)在《东人诗话·序》中就提到:“自雅亡而骚,骚而古风,古风而律。”[2]189在他看来,楚辞是律诗的源流。李朝初期以后,越来越多的文献记录都详细地提到作家屈原及楚辞,在韩国汉文学中,屈原忠君爱国的思想、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人格是政治上失意或因党派之争辞退官职隐居的士人阶层所推崇、不可企及的精神楷模。他们将屈原的思想及作品的内容融入自身创作,反映了韩国文人接受的真实情况,学习屈原已经形成风气,直接模仿屈原骚体的作品也开始盛行。另一方面,随着郑梦周的《思美人辞》在后世的流传,“美人”这一意象也在朝鲜半岛不断发展,除了对韩国的汉文学产生了影响,同时也为用国语创作的时调和歌辞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借此表达出一种悲愤或哀伤的情感。如对郑澈(1536—1593)的《思美人曲》、《续思美人曲》等国语文学作品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9]。
韩国学者朴永焕认为:“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在他的伟大作品里透露出深邃的智慧和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即使我们今天读来,也倍感亲切仍然能给我们很大的启示。”[10]可见,屈原的作品至今对中韩两国的文学仍有巨大的意义。这种影响已经深入到两国文化的血液当中。虽然郑梦周等朝鲜文人的作品有模仿屈原甚至抄袭的痕迹,但他们的作品是朝鲜种种社会实际情况的反映,属于朝鲜的社会意识范畴。
以往两国学者对郑梦周的关注多停留在其汉诗创作上而忽视了《思美人辞》。不可否认地是这篇作品标志着朝鲜文人开始用骚体写作汉文学,对后世朝鲜文人的“拟骚体”辞创作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思美人辞》是对朝鲜古代文人辞赋创作的有力补充,对后世朝鲜辞赋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梦周.圃隐先生文集[C]//韩国历代文集丛书:21.首尔:景仁文化社,1999.
[2]徐居正.东人诗话[M].首尔:太学社,1997:232.
[3]徐居正.东文选Ⅰ[C].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89:559-560.
[4]金宽雄,金东勋.中朝古代诗歌比较研究[M].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5:40.
[5]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9.
[6]李岩.朝鲜文学思想史研究[M].首尔:国学资料院,1994:14.
[7]李充阳.古代韩中交游诗[M].首尔:高丽大学校出版部,2010:317.
[8]郑梦周.圃隐集[M].韩国文集丛刊5[C].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91.
[9]李家源.朝鲜文学史:上册[M].首尔:太学社,1995:306.
[10]朴永焕.屈原三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0(10):57.
DOI:10.3969/j.issn.1009-8976.2015.02.025
收稿日期:2015-03-03
作者简介:朴哲希(1990—),男(朝鲜族),辽宁鞍山,硕士
中图分类号:I207.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976(2015)02-0089-04
Brief analysis on Jeong Mong-ju,
the late Goryeo scholar’s acceptance for Qu Yuan and his “ThinkingBeauty”
——taking “TheBalladofThinkingBeauty” as an example
PIAO Zhe-xi,et al.
(SchoolofHumanitiesofYanbianUniversity,Yanji133002,China)
Abstract:In the late Korai period,Jeong Mong-ju’s “The Ballad of Thinking Beauty” marks the beginning of the Korean literati of Sao writing with Chinese literature.Throughout Jeong Mong-ju’s life,he is very similar to the situation of Qu Yuan,is to save the crumbling dynasty downfall and firmly chose martyrdom.To this end,they also are honored with the reputation of eternal loyalty.Jeong Mong-ju also vividly presented his hope that the monarch could soon be able to repent and the wise policy in his work of “The Ballad of Thinking Beauty”.The similar aesthetic orientation of the two reflects South Korea Literati’s values of coexistence fitting with the Chinese side under the Chinese cultural circle background.These factors are essential for the mental preparation for Chu songs’ acceptance.
Key words:late Korai period;Jeong Mong-ju;The Ballad of Thinking Beauty;expectant horizon;fea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