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5-03-20侯羿君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项目编号:2013CZ007)

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侯羿君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经贸学院,广州 510225)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要求,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了理论指导。中国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主体地位的生成,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力量论等的具体运用,主要体现在实践主体地位、利益主体地位、价值主体地位三个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激发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必须依靠人民的创造性劳动,必须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要求,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了理论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向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识和社会基础。“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因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切实依靠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和经验。只有充分发挥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主体作用和力量源泉作用,才能如期使我们国家在建党一百周年之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中国发展经验也说明人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体力量。在改革开放初期,总设计师邓小平就提出“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等新概念、新思想,从党的十五大起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明确“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各项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的奋斗目标,提出从“建设”到“建成”的战略部署,明确把“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升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要求和依靠力量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事实表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强民富目标的强大根基。

一、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主体地位体现

中国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主体地位的生成,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力量论等的具体运用。人民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主体地位涉及多个领域,主要体现在实践主体地位、利益主体地位、价值主体地位三个方面。

(一)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实践主体地位

人类社会历史是人民实践活动的历史,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体。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阶段是“人们的生活更加富裕”的阶段。“我们应该更加突出地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切实把人民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贯穿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不断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主体地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得以生成和发展。牢牢拧紧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创造物质基础,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物质保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民主制度完善等,增强人民的国家主人翁地位,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推进社会建设,解决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基本的民生问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民能否积极主动参与到社会发展实践的各个方面,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顺利实现。因此,我们党要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不断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利益主体地位

人民既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财富的创造主体,又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财富的享有者和所有者,是不断满足自身需要的利益主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不断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在提出中国经济社会“三步走”发展战略之时,就运用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的表述,突出了人民利益至上的执政原则。党的十七大报告开篇就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则提出在公共服务均等化、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等具体方面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细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为了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人民根本利益既包括对物的需求及其满足,也包括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及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实现人民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自然利益、发展利益,彰显和实现人民的利益主体地位。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党和政府应高度关注人民的发展利益,尽可能满足人民的发展要求,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各种条件[2]。因此,我们党要坚持“利民、惠民、富民”的根本目的,把社会各方面的智慧、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合力。

(三)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价值主体地位

“为什么人”的问题,即对于什么人有价值、谁是价值主体,是历史观、群众观的一个重大基本性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提出了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的群众观,形成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建立新中国、推进改革开放等都是为了人民幸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和内在要求,体现了人民的发展利益诉求和价值主体地位。党的十六大报告不仅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还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目标,“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这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同时揭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既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又要保证人民的民主权利和文化权益。小康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进步的社会,除了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还内在地包含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等的全面发展,这具体表现为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党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明确人民的发展利益、目的、需要及本质力量,从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

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基本要求,也是贯穿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组织和动员人民投身国家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一)必须激发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

在新世纪新阶段,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活力,把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充分发挥出来。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在社会发展及社会变革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执政党要想在执政舞台上有所作为,就必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从人民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族人民以国家主人翁姿态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智慧和力量,“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不是一个人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3]。如农村土地改革、乡镇企业兴起、国有企业改革和基层民主建设等都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产物,都是人民实践智慧的运用。因此,党的十七大把“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大历史经验之一,党的十八大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把人民从各种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要求加强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价值导向和思想引领作用;要求弘扬中国精神,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要求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激发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中国奇迹”的热情和信心。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得诚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和创造精神。

(二)必须依靠人民的创造性劳动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创造性劳动是人之所以为社会主体的根本标志,不断增长的创造性劳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伟大的开创性事业。开创性的事业呼唤着创造性的劳动。”[4]我们这样大的国家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能依靠其他国家的力量,只有依靠我国人民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5]显然,现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亿万中国人民的创造性劳动来实现和完成,同样,个体提升自己的生存状态和人生价值,也要靠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主体素质高低是全面小康社会的衡量指标之一,而从事创造性劳动需要智慧、需要知识、需要技能,因此需要推进人的主体素质现代化。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保障劳动者的利益和权利;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依靠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中国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人世间的一切美好生活都是劳动创造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得承认和尊重一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不断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

(三)必须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本质是密切联系群众,核心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在新形势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克服国家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落实到自己的全部工作中,注重从树立群众观点、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增进同群众的感情和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加强修养和锻炼,不断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本领。”[6]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形成和谐的党群关系,让人民享有安定团结的美好生活,就是党和国家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要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现状及原因,完善人民利益表达机制、利益维护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等,积极化解人民利益矛盾;要用大力发展经济的眼光来看待和解决基层群众的新问题新诉求,通过完善医疗、教育、住房等救助制度,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要不断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和水平,积极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进而提升执政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要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进一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切实做到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得着力回应人民的新期待新诉求,做好各阶层人民的思想宣传和教育等工作。

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社会发展阶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凝聚中国力量才能如期建成。“人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体和力量源泉”这一论断,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所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需要充分尊重人民的意愿、经验和权益,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和力量源泉作用。如此,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中国人民更好发挥国家主人翁作用,推动我们国家向着全面小康社会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王伟光.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J].求是,2013(3):29.

[2]陈金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33.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53.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451.

[5]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4-29(3).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87.

DOI:10.3969/j.issn.1009-8976.2015.02.008

收稿日期:2015-03-0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4YJC710024)

作者简介:侯羿君(1988—),女(汉),湖北孝感,硕士,助教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976(2015)02-0029-03

Maintaining the people’s principal position and building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HOU Yi-jun

(ZhongkaiInstituteofAgricultureandEngineering,Guangzhou510225,China)

Abstract:Report of the party’s 18 puts forward “stick to people’s principal position”,which is essential for advancing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provides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realizing the goal of building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The subject position of Chinese people in building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is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Marx materialism,the CPC mass line and the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elying forces,which mainly reflect in three aspects:the practice,interest and value subject position.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building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we must stimulate people’s historical initiative,rely on the people’s creative labor,and do well the mass work in new situation.

Key words:the CCP;the people’s principal position;building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猜你喜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途径
坚持绿色发展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作用
发生逻辑、哲学意蕴与当代价值: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多维透视
如何有效发挥离退休干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