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的民生价值观

2015-03-20唐弢,王健

关键词: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民生

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的民生价值观

主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

唐弢,王健

(湖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沙 410128)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中富含着对人的思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我国民生的建设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发展的过程中依靠群众,发展的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

关键词:民生;价值观;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蕴含着丰富的人本思想。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根本宗旨,到“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三个有利于”价值标准;从“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如今习总书记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1]从中我们可以得知,中国共产党的民生价值观就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本文立足于我国历代国家领导人的民生思想,试图对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民生价值观的主要特征做一番探索。

一、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一)从群众中来

中国共产党关乎民生的逻辑出发点就是对“人”的思考,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是我国民生事业发展的指南针。“从群众中来”具体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问题要从群众中来。我们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真真切切地知道老百姓们生活的怎么样、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最需要什么;才能做到“想人民所想、忧人民所忧”;我们政策的制定才能切合实际而不是纸上谈兵。正如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所说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二是智慧要从群众中来。我们常说“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这就是要求我们的党在改善民生的过程中要重视人民的思想、善于吸取人民群众的智慧,从群众中找灵感。三是力量要从群众中来。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新中国的成立,从改革开放到如今和谐社会的构建,这些都是人民的力量,正如唯物史观所说“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人民才是历史的主人”。所以,如今我国民生事业的建设与和社会的发展还是要紧紧依靠群众,汇集人民群众的力量。

(二)到群众中去

“到群众中去”强调的是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政策要落实到人民群众中去。我们政策的制定来自于民,政策出来后更要落实到群众中去,用理论来指导人们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正确的继续发扬,错误的及时纠正。其二,利益要到群众中去。我们党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人民最根本的利益而服务,其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与促进人的发展。其三,领导干部要到群众中去。干部不是一人之上,领导也不是万人之上,我们的领导干部是人民群众的领头人,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而存在的,因此,领导们应更“接地气”,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服务人民。

(三)听取群众的意见,虚心向群众学习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的工作有没有做到位,完成的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我们的党员干部身上存在什么问题,老百姓最清楚。人民群众的意见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一面活的“镜子”,习总书记常要求我们“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正是这个道理,要善于倾听老百姓的诉求,吸取人民群众宝贵的意见,虚心向群众学习,端正自己。毛泽东同志也曾说过“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建议,要善于为人民的利益坚持真理,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误,这样我们这个队伍就能赢得民心,兴旺发达”[2]。

二、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

“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与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3]1096在我国民生发展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和执行者,党的一切理论和实践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一切的责任都落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奋斗。革命时期,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正是看到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内无民主,受到封建制度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受到帝国列强的欺压;整个国家陷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民不聊生。共产党为了老百姓最根本的政治利益,救人民群众于水火中,发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从根本上推翻了腐朽的政府,政治上人们群众得到了解放,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人们的民生权利才有了保障。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中,邓小平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来,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为了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践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划定经济特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带动全国人民共同走向富裕。并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4]。实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为了人民利益奋斗的核心体现。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革命、进行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维护人民的权益,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最初关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到如今“五位一体”全面发展,深化改革;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反腐倡廉;这些实践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为了维护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奋斗史。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民生价值观的灵魂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追求。从毛泽东的“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3]1044,到邓小平的“领导就是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科学论断;从江泽民的“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到胡锦涛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由于我们的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民服务的侧重点不一样,所以表达的语句有所不同,但其核心都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决定了我们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集聚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谋取人民更多的剩余价值,是为了一小部分人而服务的;而我们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民生实践都是为了发展人,最终的成果都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共享,是为了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去奋斗的。“为人民服务”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坚定的信念,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根本价值追求。

为人民服务来自于共产党的具体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写在纸上的一句空话,更不是挂在共产党嘴边的一句口号,而是真正落在实处的具体实践。建国初期,人们虽然在政治上得到了解放,但是经济上依然贫穷,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进行以工业、农业为主的生产实践活动,解决老百姓吃喝住的基本生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对整个世界的了解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我们的党就带领我们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经济,引导大家共同致富。如今,我们步入了21世纪,我国的民生发展也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我们追求的是保障全国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目标,我们的奋斗是为了让所有老百姓过上高水平的小康生活,为人民群众的自由发展营造出和谐的社会环境。

四、改善民生是“以人为本”价值观的最终归宿

“以人为本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主体性原则是一切为了群众的目的性与一切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的有机统一,是财富创造的广泛性与财富分配的公平性的有机统一。”[5]也就是说,我们强调中国共产党在民生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为人民服务”,但试想下,如果我们在为人民服务后,没有取得任何成果,没有让广大老百姓感受到任何利益,社会也没有丝毫的进步,老百姓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中,那么,我们的一切工作在人们心中都会变成徒劳,“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也会变得没有丝毫意义。所以我们说,强调“以人为本”最终还是要落到切实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真正地做到改善民生。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人类不断更好的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求的历史过程。人类作为现实的人,其任何实践活动无不是为了自身的某种需求而服务,“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6]人类在满足自身的各种需求的同时,其改造大自然的能力也在不断的提升,表现为生产能力的提高,由此进一步表现出来的是人类的物质资料越来越丰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也不仅仅是满足于生存下来,而是要如何去生活,如何去享受生活和发展自己,人们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多层次性及复杂性。人们的这种需求是从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渐发展的过程,是一个越来越全面、越来越丰富的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前进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深化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最终就是为了满足人们这种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人们对生活需求的提高无止境,中国共产党为发展民生事业的奋斗永无止境,这是我们共产党人民生观的最终归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3-18(04).

[2]冉绵惠.邓小平、江泽民对群众路线观的继承和发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11):320-322.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14.

[5]孙倩.《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解读: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浅谈“以人为本”[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5-18.

DOI:10.3969/j.issn.1009-8976.2015.02.004

收稿日期:2014-12-2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风险社会思想与当前中国社会风险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1BKS007)

作者简介:唐弢(1990—),男(汉),湖南永州,硕士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976(2015)02-0012-03

People oriented:the values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ANG Tao,et al.

(SchoolofMarxismStudies,Hu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Changsha410128,China)

Abstract:In view of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rich in the thinking of people.Serving the people wholeheartedly is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our party,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the people is our party policy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arting point and end point,meet the people’s growing material and cultural needs is our party’s goal,we always insist on building our people’s livelihood from the masses.The development process relying on the masses,the fruits of development are shared by the masses.

Key words:people’s livelihood;core values;people oriented;serve the people

猜你喜欢

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发生逻辑、哲学意蕴与当代价值: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多维透视
新时期“中国梦”视域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考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不忘初心”告诉了我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