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和作用文献综述——以上海为例
2015-03-20王一帆陈圣赉
王一帆 张 强 陈圣赉
邻里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和作用文献综述
——以上海为例
王一帆 张 强 陈圣赉
[摘 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可彼此之间却树立了一道无形的篱笆,人与人的距离拉开了,彼此之间大多只留下漠然。同时人们又渴求往昔邻里之间的和睦关系,邻里关系间的矛盾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我们小组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上海为例进行调查研究,运用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探讨国内邻里关系相关的情况,试图寻找出邻里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邻里关系;和谐社会;文献综述
[作 者]张 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讲师;
王一帆,陈圣赉,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古人云:“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有急难时,远道的亲戚就不如近旁的邻居那样能及时帮助了。处理好邻里关系,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需要,也是我们心理健康的需要。一个和睦健康的邻里关系,对于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和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南史·吕僧珍传》:“宋季雅罢南康郡,市宅居僧珍宅侧。僧珍问宅价。曰:‘一千一百万。’怪其贵。季雅曰:‘一百万买宅,千万买邻。’”这就是所谓的百万买宅,千万买邻的故事,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家庭的居住环境,不仅需要房屋的质量,更加需要的是房屋的居住环境,而良好环境的建造与一个好的邻居密不可分,从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了“远亲不如近邻”的重要性。
和谐社会需要大家共同建造,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和睦邻里关系做起,做到和谐社会,邻里如亲。
一、国内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研究综述
(一)我国目前邻里关系现状描述
邻里关系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之一,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不少学者对于我国的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现状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在《城市邻里关系淡漠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的调查中显示,昔日的邻里街坊之间两小无猜、朝夕相处、相伴成长以致后来青梅竹马的良辰美景已一去不复返。所谓的“熟人社会”也渐行渐远。《邻里之间——当今邻里关系调查》表明,当前中国都市居民邻里关系的情况如下:邻居间交往频率偏低,交往程度低;缺乏彼此感情交流,相互了解程度低;市民对邻居家庭成员的性格特点严重缺乏了解。
同时,复旦大学社会学系讲师黄荣贵认为,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中,不同的邻居就会使邻里关系有不一样的特征。像是公有住宅,它的邻里关系还带有传统的色彩,串门串户的互动也是相对较多,居民也因与居委会大多熟识的原因联系较为密切。而我们现在的商品房,邻里之间的关系相对生疏,串门串户的互动越来越少,邻里关系趋于冷漠。
(二)邻里关系的影响因素
通过阅读大量的邻里关系相关文献,我们从中提取出了三个关键要点,通过这三个要点来解读影响邻里关系的因素。
1.环境。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因为政府的规划需要,需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城市改造,商业化的开发方式,造成了传统的城市空间形态、生活机理的消失,城市正在失去曾经的空间面貌。
《山西建筑》的研究说明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与日常习惯慢慢改变,新的衣食住行方式正在形成,这对人们的居住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山西建筑》中做了更加深层次的研究,研究表明开发商盲目的追求高利益、高回报、高效率,出现了大批的模式化的商用高层,将住宅变成了一个个毫无家庭温暖的、四面灰墙的方盒子,高利用率的用地规划,使得户外空间变得紧凑而不合理,丧失了原有庭院空间的亲切感和宜人的尺度,居民不能在户外场所中感到舒适与放松,使人群难以聚集,这是邻里交往中的客观性因素。
2.传统文化。从中国自古以来的一句俗话“远亲不如近邻”,我们就可得知邻里互助的重要性,同时这也表明了中国人对邻里关系的倚重。单从词意解释上来看,“邻”、“里”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基层的居民组织,其指称范围。《周礼·地宫·遂人》中谓“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邻为酇,五酇为鄙,五县为遂,皆有
地域,沟树之,使各掌其政令、刑、禁,以岁时稽其人民,而授之田野,简其兵器,教其稼穑”。在《旧唐书·食货志》中载:“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村坊邻里,递相督察。”在《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表明邻里所组成的空间,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自然环境,也是个人生存的社会环境。亲睦融洽的邻里关系,能给居民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个人的身心得到解放,有利于生活品质的提高、幸福感的提升,也有益于社会的稳定和文明的进步,从而获得双赢的效果。
3.邻里道德。邻里道德这个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再陌生,甚至已几乎天天挂在我们嘴边,因为邻里道德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居住质量。而关于邻里道德研究早在《伦理学与精神文明》中就有做过具体的分析,在研究中说道,邻里关系不可以受到轻视,它虽远不如经济、政治、法律、行政组织等关系那样发生改变后能立刻看出效果,显示出它们强制的制约力,然而邻里关系对经济、文化甚至政治都有很大的影响。作为社会关系网中的一个分支,邻里有它独有的地位。
(三)针对上海社区邻里关系研究综述
在当下这个越来越注重个人生活品质的年代,居住条件当然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考量要素。而在居住环境中,并不仅仅要求硬件,更是需要和睦良好的邻里关系。但是现在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对于私人空间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而邻里之间的交流远没有以前来得频繁,相对应的,邻里关系也没有以往来得和谐。
之所以会产生邻里疏远甚至不和的原因在于人们观念的改变、人们居住模式的改变和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变。
在社会发生变革之后,人们的生活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尤其是在住宅方面。人们不必像过去那样多家挤在一个小环境里,而是每家每户都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这就减少了像之前邻里那种“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密切接触。而现代人对个人生活的私密性的在意,也致使大多数人刻意地减少了与邻居的交流。“东家长,李家短”,这句俗语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过去邻里间消息流通的发达。而现在有许多人为了避免自家事被其他人嚼舌根而很少和邻居交流。
在我们的社会调查过程中,实地调研了多家小区,在随机抽样调查并和居委会沟通交流后,我们对于小区现阶段的大体状况都有所了解。首先,我们了解到,小区中都存在一定量的租住客,与常住居民的比例约为3︰7。小区中可能存在许多纠纷,但大多数都是通过邻里之间相互调节的方式加以解决,一般不会直接通过居委会干涉的方式。
一般来说,与其他居民发生较激烈争执的都是年龄偏大的居民,其中有一些虽然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双方都依旧不愿退一步。甚至有些居民并非真正存在邻里问题,只是因为平日空虚无聊,通过与他人争吵的方式解闷。有些小区至今都存在没有业委会这一问题,以至于很多问题都无法得以落实与改善,致使小区的安全问题依旧存在隐患。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也做出了问卷询问了一些居民和居住在其他小区里的朋友。在问卷里,大部分人表示,他们的小区多多少少也存在着以上的问题。根据问卷我们了解到,有许多人根本和自己的邻居不熟悉,并不了解对方的家庭状况,甚至连对方的姓名也不知道。而除此之外,有部分人和自己的邻居较为了解,但关系并不密切,甚至还有过矛盾,只是本着友邻睦邻的精神,他们并未向居委会提及,也没有和邻居真正争吵过,对方可能还不知道他们心中对其抱有不满,这种交流阻隔的问题更是邻里关系日渐疏远的原因之一。
剩下那些和邻居关系友好的人可以说很少。而对于另一个问题,“是否愿意参加居委会组织的活动”,尽管有些人还是较为积极的,但是依旧有许多人选择了“不愿意”。深究其因,可能还是因为人际关系的日渐冷漠和对于居委会的不信任。其次,就是居委会举办的诸多活动都是针对较老年龄段的居民的,不能吸引年轻的居民。
(四)文献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于居民问题的处理办法,最重要的就是“沟通”。现在的居民之间缺乏沟通的意识,导致很多矛盾激化。如果能够合理地正视这个问题并佐以积极的处理方案,矛盾都是可以调解的。比如:建立居民调解队。有些问题,居民可能比居委会了解得更为清晰和透彻,而且相较居委会,居民的处事方式更加贴合民意,能够更好调解矛盾;每栋楼都设立“楼长”,负责分发各种资料,兼顾负责统计楼内的出租状况、卫生情况等,同时也要第一时间掌握并解决居民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居委会分层管理并组织小区居民。小区内的居民被赋予最多关注的应该是老年人,有专供老年人的游戏室、医疗点,但却忽略了其他年龄层的人。虽然老年人的空余时间最多,但是其他人也是小区的居民,也应当受到同等重视。小区应当呼吁年龄相仿的人通过各种方式沟通交流,解决年龄断层问题;严格禁止、管制违章违规建筑,清理楼道,解决矛盾和安全隐患;呼吁居民们自发组织活动,而非每次都要居委会组织;定期委派楼长等人员和居民进行沟通,有问题及时反馈,有建议及时提交。
二、和睦邻里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邻里和睦团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习近平主席有关如何构造和谐社会的讲话中,他提到:“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谅解宽容,与人为善,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人们的居住环境中无可避免会产生相邻而居的状况,邻居是我们不可避免的非家庭成员。邻里之间的相处是正常的人际交往,只有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才能保证基层的人际关系稳定,这样才能长久而又稳固地建立良好的和谐社会。
在中华文化里,有一句话叫做“远亲不如近邻”。邻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友邻睦邻致使人们不再冷漠,互相帮助互相关怀能够使人们和他的邻居养成好关系,也是构成和谐社会最重要的要素。[本文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邻里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和作用——以上海为例”课题编号(CX141500)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廖常君.城市邻里关系淡漠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城市问题,1997(2).
[2]田凯,朱敏.邻里之间当今城市邻里关系调查[J].江海侨声,1997(20).
[3]饶宇飞.现代住区邻里关系淡漠现象分析[J].山西建筑,2006(16).
[4]李红.城市居住环境设计中关于邻里交往问题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9(10).
[5]高磊.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邻里关系重建[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6]左孝彰,李鸿安.邻里关系与邻里道德[J].伦理学与精神文明,19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