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人秀节目的媒介与文化研究——以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为例

2015-03-20

传播与版权 2015年1期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亲情媒介

李 鸣

真人秀节目的媒介与文化研究
——以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为例

李 鸣

[摘 要]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自开播以来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迅速红遍大江南北。真人秀节目是采用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段,借鉴电视剧和竞赛节目的一些要素制作而成的一种综合性的娱乐节目。真人秀节目之“真”就在于细节真实,在拍摄过程中少了一些矫揉造作,多了一些亲切感,因此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本文主要利用文本分析法谈论电视传媒的优势和节目所渗透的文化内涵,最后论述节目所选媒介与节目所蕴含的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媒介;亲情

[作 者]李鸣,山西大学。

一、以电视为主要媒介

电视是一种视听结合的传统媒体,克服了报纸和广播或视或听单一特点的缺陷。自1928年美国RCA电视台播出第一套电视片Felix The Cat以来,电视机作为一种传播媒体逐渐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与思维方式。中国也逃脱不了这个“魔咒”。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现中央电视台)开始试播并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9月2日正式播出。之后,电视业在中国逐步发展兴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机落户寻常百姓家,通过电视获取有关信息成为中国公民的常态。2013年中国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已经达到了98.42%,在中国传媒发展史上画上了浓重的一笔。

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结合节目自身特点,充分利用了电视媒体的优势,为自己赢得了观众的掌声。

1.电视媒体感染力强。《爸爸去哪儿》本身就是真人秀节目,利用电视传播可以把星爸萌娃的一举一动都真实地显示在荧屏上,有声有色,真实感人。有一个瞬间画面是这样的:王诗龄、天天和Cindy在找到食材回来的路上,王诗龄不想拿篮子了,就唤“天天,天天,你帮我拿一下这个”,时隔3秒,王诗龄又灵机一动,赶紧说“走哇,天天,你怎么不走呢?”电视把三个孩子的表情、动作与王诗龄说话时的语调同时播放,王诗龄的聪明和萌劲顿时显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电视媒体覆盖面广,为《爸爸去哪儿》赢得了很高的收视率。据有关资料统计,《爸爸去哪儿》从第一期到最后一期,与同时段节目相比,收视率始终保持第一。这种成就与传播方式是分不开的。电视在20世纪50年代就在中国大陆诞生,至今已经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中国有着雄厚的观众基础,适应性比较强。这个真人秀节目真是“慧眼识英雄”,选择具有良好观众缘的电视媒体做传播,老少咸宜,为自己赚取了很高的人气指数。

二、亲情和教育阐释传统文化

中国自古就有“血浓于水”之感慨。有人说亲情是那种处身其中你却浑然不觉,一旦远离你才觉得可贵的东西;亲情是你无心拥有,别人却始终在经营的东西。《爸爸去哪儿》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它把人间这种最神秘的感情用一种具体的行动和细节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呼唤人类从心底珍惜这份感情,用心去经营这份感情。在《爸爸去哪儿》第一期里面,大家都在一起吃饭,张亮在细心喂儿子天天吃饭的时候,令人感动的一幕发生了。因为石头说饭太难吃了(这顿饭主要是张亮做的),天天看到此情况,赶快对他的爸爸说:“爸爸,我觉得你做的每一个菜都好吃。”张亮确认儿子说的是真的以后立即说:“谢谢你的肯定,你这样说我很有面子。”儿子的一句话让张亮感到很欣慰,他感觉到儿子是爱他的,就算这个世界抛弃了他,依然还有一个人支持他,这个人就是他可爱的儿子。这个对话完毕以后,又是一段既温暖又有趣的画面映入观众眼帘。天天又对爸爸说:“爸爸,大声说你爱我。”张亮非常不好意思地回答道:“我当然爱你。”天天很认真地说道:“你要大声地说,让全世界都知道。”天天为什么要让爸爸大声地说出爱他呢,这是因为他觉得爸爸还不够爱他吗?不是的。天天是一个仅5岁的孩子,他非常单纯可爱,也许他不知道在中国,亲情这两个字背后的深刻含义,但是要爸爸大声说爱他是发自他心底的声音,是人的一种本性的“爆发”,“爆发”的源泉就在于亲情的力量。张亮父子这两则对话是节目制作过程中的细节展现,是真实的故事,它在唤醒人们不要对身处其中的亲情浑然不觉,要用心去体会亲情的每一个细节,用心去

经营这份上帝赐给人间的最美好感情。

每一期的《爸爸去哪儿》都贯穿着对儿童的教育,这也是这档节目的主线之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幼儿时期又是每个人出生后面临的第一个阶段,所以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承担幼儿教育的主体是家庭和学校以及某些教育培训机构。《爸爸去哪儿》涉及的是幼儿教育中的家庭教育。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儿童的“基石”是由父母双手奠定的,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一个公民的基本义务。

《爸爸去哪儿》培养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儿童天然渴望独立,著名而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玛丽亚•蒙台梭利博士说:“稍微留心过儿童日常行为的人,总会发现他渴望自己能独立地去尝试更多的事。他希望能依自己的意愿行动,实际上,像拿东西、穿衣服和脱衣服这些事情,我们成人不要求他,他也会主动去做。”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对于很多人来说,最好的生活是待在那里什么也不做。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儿童是需要独立的。如果按照什么也不做是最好状态的标准,儿童为什么还要学习复杂的语言,学习吃饭、走路和思考呢?长大以后为什么还要花大把时间了解社会,参加工作呢?所以培养独立性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爸爸去哪儿》在创作过程中向来就很重视训练儿童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总是依靠爸爸。这档节目第一季拍完以后,在独立性方面,Kimi的变化最明显,他从最初的看到摄像机就往门后躲,用帽子遮脸,执行任务时坚决要“爸比”陪着去,到节目拍摄中期甘愿当一名热情的“公路司仪”,再到第五期半路遇到自称“神仙”的“陌生人”他仍然保持冷静并且能与“陌生人”很好地交流,最后去了东北冰雪王国能独自帮助爸爸去找堆雪人的道具。林志颖应该对这一点感到欣慰,因为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培养他的独立性的过程,Kimi的这种变化意味着一次成长,最重要的是心智方面的成长,这种成长比客观的年龄的成长更重要,更有意义。

《爸爸去哪儿》唤醒了儿童内心的纪律性。只有儿童遵守纪律,他们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因为自由与纪律是相对而存在的。真正的纪律可以通过专注于工作来建立。只有当投入工作中时,他才迈出了遵守纪律的第一步。无论这种工作是学习系鞋带、扣扣子或洗盘子,他的纪律性都得到了有效锻炼。《爸爸去哪儿》虽是娱乐节目,但节目的创作内容却处处蕴含着纪律,它巧妙地把完成任务称为“做游戏”,纪律就是相应的“游戏规则”,以便于孩子们愉快地接受。Kimi从最初要爸爸陪伴去找食材,到后期换爸爸时变得很乖巧,基本不哭闹,从一定程度上说,这是一个节目塑造孩子内心纪律性的成功典范。

三、结语

《爸爸去哪儿》选择以电视为主要媒介,这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理性思考分析的结果,是客观的需要。中国的亲情、中国的家庭教育等传统文化要通过电视,利用电视传媒的优势传播给每一位观众。唯有如此,《爸爸去哪儿》才能取得良好的劝服效果,才能打造出自己的节目品牌。

【参考文献】

[1]谭天,王甫.电视策划学[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

[2]成鹏.蒙台梭利教育箴言[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3]黄匡宇、黄雅堃.当代电视新闻语言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4]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5]陈官钧,杨鹏.从受众心理探析明星亲子真人秀的流行——以《爸爸去哪儿》为例[J/OL].人民网—传媒频道http://media.people.com.cn/n/2013/1206/c358381-23769430. html.

[6]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爸爸去哪儿亲情媒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清明话亲情
《爸爸去哪儿》来了之后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亲情互动 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