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马工程”与基层党建互促共进论析
2015-03-20孙万代钱立贤
孙万代,钱立贤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13003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习近平总书记就第二十三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作出的重要指示和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都提出“高校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因而,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统筹开展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宣传思想工作,把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打造成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抓手和载体,对于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活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接班人,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党的建设互促共进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和现实意义。
2012年,长春师范大学党委在全校范围内统筹实施了“百名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取得了良好的培养效果和社会影响。随着工程的逐步推进,其辐射带动作用逐步显现。2015年,学校党委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全校范围内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四共计划’”①(以下简称“四共计划”),把创新高校基层党建与“青马工程”紧密结合,以期取得互促共进的效果。
一、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与基层党建互促共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接班人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与高校基层党组及建设的共同目标之一,二者的互促共进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接班人的需要。实施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创新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积极尝试。《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党委的主要职责之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具有“培养可靠接班人”的共同目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是高校培养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履行“培养可靠接班人”重要职责的组织保证。高校党委要站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充分认识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互促关系,把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载体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广大党员教师和“青马”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水平和质量。
第二,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与基层党建互促共进,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培育信仰信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与基层党建工作的共同内容。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把这项任务摆上重要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营造环境,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着力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与高校“青马工程”担负着改善、强化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任。然而,当前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社会环境和时代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工作理念、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都必须根据这种变化及时调整。高校必须积极应对当前文化多元和价值多元的实际,帮助青年大学生在多元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中进行理性的比较、选择和鉴别,引导他们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到一起,通过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高校“青马工程”是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障,二者有机结合、互促强化,必然提升大学生独立思考和鉴别能力,促使其自觉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第三,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二者的互促共进,是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力、创新工作活动载体的需要。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还存在活力不强、凝聚力不足、载体不多等薄弱环节,而高校“青马工程”也存在着重理论教育而轻实践砥砺的问题。二者的有机结合不但有利于高校“青马工程”的实施,同时也为提高基层党建水平拓展了工作方式,提供了活动载体,有利于二者的工作目标结合得更紧密,与人才队伍建设结合得更紧密。
二、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与基层党建互促共进的实现路径
高校党委和基层党组织要牢牢把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总体要求,全面履行《党章》和《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赋予的职责,遵循党的建设规律和高等教育规律,把实施“青马工程”作为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切实提高学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下面就长春师范大学实施“四共计划”的情况,探讨一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与基层党建互促共进的实现路径。
第一,推动“青马”学员与青年教师共同成长。把培养青年大学生与培养青年教师结合起来,把握他们的共性和不同的成长需求,为这两个青年群体搭建共同成长的平台,组织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互促成长;要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特别是青年党员教师的学识优势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和“三观”方面的理论优势;要贯彻“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在知识上相互补充与提高,在道德品格、思想境界上共同成长;通过开展师生共同读书、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共养师德学风、学习生活结对帮扶等活动,让大学生提升思想水平、强化信仰信念、提高实践能力,让青年教师在教育中砥砺自身修为、在教学中加强业务素质、在互促中优化师德品格。
第二,鼓励“青马”学员与任课教师共建纯洁课堂。通过组织引导“青马”学员与任课教师共建纯洁课堂,实现教学互促、教学相长;通过师生的有效和密切互促,占领教学课堂这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课堂;结合学校“青马工程”,在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当中培养一批政治骨干;在价值观教育上下功夫,建立师生互相监督机制,防止任何人利用课堂发布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论;防止在课堂上散布反党反社会主义以及进行宗教和邪教的宣传活动;通过在专业课堂凝聚和传播正能量,不仅使课堂成为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场所,还使之成为激发和鼓励学生沿着健康、正确方向成长成才的殿堂;通过建设无手机课堂等活动,积极营造积极向上、刻苦钻研、秩序井然的教学学习氛围。
第三,开展学院“青马学会”②与教师党支部共建活动。把学院“青马学会”建设与教师支部建设结合起来,共同发挥党员培养培训与高校人才培养作用;由党总支统一领导,教师党支部与“青马学会”共同建设的工作机制,通过开展“青马学会”参加教师党支部学习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把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纳入“青马工程”培养体系,任课教师党员做大学生入党培养人活动等方式,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和载体,丰富教师党支部活动内容,增强“青马工程”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四,实施学院“青马学会”与学校“青马工程”共进计划。参照学校“青马工程”的培养模式,建立学院“青马学会”与学校“青马工程”上下联动机制,发挥学校“青马工程”辐射作用,扩大工程的影响力;各单位通过密切关注学校“青马工程”的活动动态,积极选派本学院“青马学会”成员参加学校“青马工程”开展的理论大讲堂、成长沙龙、志愿服务等学习实践活动,开拓视野,学以致用,丰富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活动的内容和方法;学院“青马学会”还积极为学校“青马工程”输送优质的学员,上下联动,进一步提升了学校“青马工程”的培养质量。
三、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与基层党建互促共进的保障机制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高校党委的核心任务之一,培养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目标。高校的基层党组织,特别是院系党组织,要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理清思路、谋划措施,把二者的互促共进与学习型、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紧密结合,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活力,提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质量和效能。
第一,要强化党委的组织领导。实施“四共计划”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活力的重要措施,各院系党总支(分党委)要高度重视,从抓党组织建设入手,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特别是培养政治上可靠的合格接班人。落实党要管党的工作要求,党组织书记要亲自抓;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要把“青马”培养作为重要议题,认真研究本学院的工作方案,层层分解任务,统一抓落实;要在建设师生骨干队伍、健全“青马学会”和党支部等组织体系、创新活动载体上下功夫,把“四共计划”纳入本单位的重点工作任务,突出重点难点问题,明确活动开展的具体时间和责任人,形成党政齐抓共管、党建与人才培养互促的工作格局和工作氛围。
第二,要精心谋划设计。任何工作都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和实施计划,“青马工程”与基层党建工作的互促共进也必须在学校党委的顶层设计之下,做好具体实施环节的谋划设计。各基层党组织要创新工作思路,探索方式,突出专业特色和业务特点,积极谋划开展富有本单位特色的工作和活动,把“青马工程”打造成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
第三,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与高校“青马工程”互促共进,既是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又是基层组织建设、队伍建设的有益尝试,其重点是如何选好苗子,如何激发基层党组织和教师党员的主动性、能动性,难点是如何抓好二者的有机结合。各基层党组织要在学校培养模式和工作方式的基础上,发挥聪明才智,进一步创新工作载体和工作模式。
第四,要跟踪督查考核。高校党委要对基层党组织实施“四共计划”的创新、拓展和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指导,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严格的考核程序,评选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先进基层党组织,并把此项工作作为年终党建述职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注 释]
①“四共计划”,即实施“青马学员与青年教师共同成长计划、青马学员与任课教师共建纯洁课堂计划、学院‘青马学会’与教师支部共建计划和学院‘青马学会’与学校‘青马工程’共进计划”。
②学院“青马学会”,是长春师范大学实施“百名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过程中,各学院以学校“青马工程”学员为骨干发起的大学生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学生自组织。
[1]钱立贤,孙万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高校党委的重要使命[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5):5-7.
[2]孙万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视阈下高校党校的职能强化与提升[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11):4-7.
[3]张兴海.大学价值实现的重要行动——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哲理与实践[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3):1-4.
[4]陈爱梅,郭琳.三高定位: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实效保障[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3):1-3.
[5]李廷宪.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与党的执政资源配置[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9):59-62,86.
[6]周建华,吕卫华,夏小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中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现实路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3):157-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