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腰导引十二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康复锻炼中的应用研究
2015-03-20戴金花张孝云
戴金花 张孝云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科,上海200437)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nation)又称腰腿痛,多因腰椎间盘组织退化加之外力作用而诱发,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多见。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患者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出的一种综合征,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1]。功能锻炼是指通过自身的运动以达到锻炼身体、对抗术后体能下降、预防和治疗骨关节疾患为目的的主动训练方式。通过功能锻炼可控制术后腰椎结构失稳,恢复腰椎功能,改善肌肉的力量及其协调性,减少易导致下腰痛复发的因素,对于改善术后疗效有很好的效果。目前,国内外缺少研究腰椎Coflex术后系统康复锻炼的方法。总体腰椎术后康复锻炼方式较多,主要以锻炼腰背肌力量为主,且具有一定疗效,但缺少控制、平衡和协调能力的训练;同时,不科学、不正确的术后锻炼方式可能反而加重疼痛,引起肌肉劳损、椎体不稳等并发症的发生[2]。我科通过自编健腰导引十二式指导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12月在本院骨伤科、脊柱病单元住院并完成腰椎Coflex手术及自愿参与该课题研究并坚持锻炼的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严格按照纳入标准选择病例64例,脱落4例,最终纳入60例。每位受试者按手术时间的先后顺序对应随机数字分配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练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手术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手术时间比较(s)
min观察组组别 例数 年龄/岁 性别/例男女病程/月 手术时间/30 57.63±7.45 15 15 11.97±3.44 105±11.96对照组 30 56.57±7.82 16 14 12.03±3.32 109±14.70 t/χ2 t=0.541 χ2=0.067 t=0.076 t=1.156 P 0.591 0.796 0.939 0.252
1.1.1 纳入标准 (1)符合腰椎Coflex术的主要适应证并完成手术者。(2)手术为L4/5单节段单侧椎板减压髓核摘除加Coflex内固定术。(3)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者。(4)签署知情同意、伦理告知书及同意术后坚持锻炼者。
1.1.2 排除标准 (1)不能完成腰椎Coflex手术或不耐受手术者。(2)术后伤口愈合不良,出现心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者。(3)年龄大于80岁或有严重骨质疏松,骨密度<-2.5者。(4)体质量指数(BMI)>35的严重肥胖患者。(5)不能耐受术后锻炼及不能坚持锻炼者。
1.1.3 剔除标准 (1)病例失去联系或死亡等自然脱离者。(2)锻炼同时长期服用药物控制疼痛等症状者。(3)锻炼随访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或安全事故者。(4)锻炼期间受试者依从性差或不按要求进行随访及操作者。(5)受试者在研究过程中不愿继续配合,告知研究人员后,中止试验者。
1.2 方法
1.2.1 观察组(练功组) (1)受试者术前分组后根据赠予的健腰导引十二式图解说明或光盘即可进行锻炼,掌握各节的动作要领。(2)术后第2天可作适度直腿抬高及屈伸髋运动等常规腰背肌锻炼。(3)根据患者离床时间决定开始锻炼时间,最晚不超过术后2周拆线。开始时在医生指导下施行健腰导引十二式,锻炼时必须佩带腰围;开始练功时动作幅度宜小,每次15min左右,1次/d。6周后动作幅度逐渐增大,2次/d,早晚各一次,6周内禁止过度弯腰和后伸,以防腰椎及植入物的不稳定;同时需记录练功周记,记录练功心得及感受或不良反应等,并与研究者保持联系,定期复查。
1.2.2 对照组 术后2周左右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可行常规腰背肌锻炼,锻炼时必须佩带腰围;开始练功时动作幅度宜小,每次15min左右,1次/d。六周后动作幅度时间逐渐增大,2次/d,早晚各一次,六周内禁止过度弯腰和后伸,以防腰椎及植入物的不稳定。
对照组腰背肌锻炼方法有:(1)挺腰法:仰卧位,两腿伸直并拢,屈肘支撑,同时向上挺腰,还原。(2)五点支撑法:患者仰卧屈膝,用头部、双肘及双足作为支重点,弓形撑起背部、腰部、臀部及下肢,至能接受的最高度后放下,再撑起。(3)三点支撑法:患者仰卧位,双膝关节屈曲,双手叠放于脑后或双臂置于胸前,以头及双足三点支撑,全身离床,腰部缓慢上挺至极限,使脊柱处于过伸位,然后缓慢放下。(4)飞燕点水法:患者俯卧位,两上肢置于体侧,头、颈、胸及双下肢同时抬高,两臂后伸,仅腹部着床,整个身体呈反弓形,如飞燕点水姿势。(5)直腿抬高法:仰卧,膝关节伸直,脚上举,幅度逐渐增大,初始以30°为宜,患者感腰部或患侧肢体不适或轻微疼痛后,缓慢放下,双下肢交替进行,重复3~5下/次。同练功组一样发一本锻炼图解小册子,详细介绍各种锻炼方法及注意事项。
1.3 随访及观察方法 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及手术时间等,并于术前、术后2周、术后6周及术后12周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功能评价表(JOA score)[3]进行评估。观察组每次随访时需向研究人员展示一套完整的功法,以观察其熟练度及不当之处。
1.4 观察指标
1.4.1 VAS评分 在长度为10cm的直线上,由患者根据疼痛程度做相对应的标记,0分为无痛,10分为最严重的痛,测量相应的厘米数,转化为相应的10分制记录。
1.4.2 JOA评分 包括症状、体征和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各项得分相加,总分为29分,0分为最低,29分为最高。改善指数=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29-治疗前评分)]×100%。改善率可对应于通常采用的疗效判定标准:≥75%为优,50%~74%为良,25%~49%为中,0~24%为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做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时段VAS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各时间段VAS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各时间段VA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2周 术后6周 术后12周30 8.40±0.72 4.93±0.78 2.03±0.61 0.93±0.58对照组 30 8.33±0.71 4.90±0.88 2.93±0.64 1.93±0.57 t观察组0.379 0.140 -5.575 -6.735 P>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各时段JOA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各时间段JOA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各时间段JOA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2周 术后6周 术后12周观察组 30 8.77±2.30 16.40±2.24 25.23±1.98 26.93±1.41对照组 30 8.97±2.28 16.43±2.18 21.77±2.11 24.77±1.68 t -0.338 -0.053 6.550 5.394 P>0.05 >0.05 <0.05 <0.05
2.3 疗效评定 根据JOA改善率进行评定,两组患者护理后12周优、良、中、差人数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12周后疗效评定比较 例
3 讨论
“健腰导引十二式”由本院骨伤科郑军副教授基于上海中医石氏伤科流派传人施杞教授的学术经验[4]及石氏伤科“十三科一理贯之”的理念,立足于传统中医骨伤“动静结合,筋骨并重”的理论,参考《易筋经》、《八段锦》、《施氏十二字养生功》等,结合现代康复肌肉训练的理念编制而成。它主要通过自我调息按摩、循经吐纳,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补益气血、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研究[5]表明,它可重建腰椎力学平衡,加强因腰椎不稳引起下腰痛患者的腰腹肌群力量,改善或缓解腰椎不稳的发生。
该功法共分12节:第一节:掌开天门式,作用:调理肺、大肠经,开阖呼吸,通调水道,调节气机。第二节:大雁展翅式,作用:调理脾胃两经,使水谷充盈,补充后天之本,平衡阴阳。第三节:旱地划船式,作用:通调心经和小肠经,通调血脉,泌别清浊,调理气血,促进气血循环。第四节:左右开弓式,作用:调补膀胱两经,强腰膝,调补气血,泌除糟粕。第五节:飞燕点水式,作用:通调膀胱经、肾经,强筋骨、固腰肾,通调水道。第六节:蛟龙潜海式,作用:通调心包经和脾脉,调气血,强脾胃。第七节:卧虎扑食式,作用:疏理三焦经,从而调畅三焦气机,使水液输布均匀。第八节:风火轮回式,作用:通调肝胆经,调气血,理气机,舒畅情志。第九节:猿臂抱膝式,作用:通调冲任二脉及胃经,补气血,调气机,强脾胃。第十节:鱼跃出海式,作用:调理任脉及脾胃经,调补气血阴阳,运化水谷。第十一节:盘蛇舞腰式,作用:调理任督二脉,调补气血阴阳,阴阳协调,筋骨得以强健。第十二节:卧佛醉球式,作用:利用震颤督脉使腰椎得以轻微抖动和调整,接通任督二脉,祛邪强正,疏通气血,百病得以消除。
“健腰导引十二式”的功能锻炼方法有利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更快康复。由表2、表3可知,在术后两周,两种方法在疼痛改善及下肢功能障碍缓解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术后6周、术后12周,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在VAS、JOA方面改善显著,患者能更快地恢复生理功能,最终达到身心整体康复。
总之,健腰导引十二式对于改善腰椎Coflex术后不良症状及维持腰椎的稳定性有良好作用,能够更快地促进腰背肌功能的恢复。但是由于健腰导引十二式只能运用于患者伤口拆线(即术后2周)后,故不适宜于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探索一种系统的、整体的功能锻炼方法将是我们今后研究的方向。
[1] Choenfeld AJ,Nelson JH,Burks R,et al.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lumbar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 in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1999-2008[J].The Spine Journal,2012,12(9):873-873.
[2] 郜顺兴.功能锻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及腰椎稳定性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
[3] 孙兵,车晓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6):623.
[4] 张有为,胡波,胡志俊.导引对脊柱退行性病变的保健治疗作用[J].中医正骨,2010,22(12):36-37.
[5] 陈少清,林建平,陈乐春,等.腰椎导引术对慢性腰痛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3):956-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