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泽县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2015-03-20许艳芳薛龙义
许艳芳,薛龙义
(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不断通过土地的优化组合使得效益达到最大化[1]。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土地占有量少,土地资源利用呈现紧张的局面[2]。在未来一段时间,伴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镇化水平、工业化的提高,非农建设用地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耕地面积日趋减少,人地矛盾将越来越突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趋向复杂化[3],原土地利用规划的现实性与可操作性已经滞后。为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土地保证,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已提上议事日程[4]。所以,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分析、研究预测作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分区的基础性工作,成为土地利用持续发展最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笔者根据2005和2010年安泽县土地利用数据,对这2年该县农用地、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用地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安泽县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预测该县今后可能的经济发展方向,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供建议。
1 安泽县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安泽县位于临汾市东部,太岳山的东南麓。东与屯留、长子为邻,西与古县、浮山接壤,北与沁源交界,南同沁水相连。总面积1 959.91 km2,现辖府城镇、唐城镇、冀氏镇、和川镇、良马乡、杜村乡和马壁乡。
安泽县地质构造单元位于沁县凹陷之西南部。其地貌特征为:东西两翼高高隆起,中间川谷相对低凹。东南部的安泰山海拔1 592.4 m,为县域内的海拔最高处,南部沁河出境处海拔732 m,为县域内海拔最低处,相对高差860.4 m;该县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受山川地形影响,境内气候差异较大,降水量约有56%集中在7~9月,素有“三晋小江南”的美誉;沁河从和川镇议亭村北入安泽境内,至马壁村南出境,纵贯全境107 km,北南落差210 m,东西有23条支流注入,除府城镇原木村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外,其余均属该流域的沁河水系。
县域内主要矿产资源类型有煤、铁矿、方解石、白云岩、铝矾土等,其中以煤炭资源较具优势,且分布集中,煤炭质量较好,属稀有煤种——主焦煤和无烟煤,储量大,易开采。
安泽县位于太岳山东南麓,森林生态系统发育良好。境内有以安泰山原始灌丛林、大豁子森林公园、麻衣寺古柏拥塔的生态旅游景点,也有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革命家旧址,还有以各种文物为代表的人文景观,特别是荀子文化,具有深厚的古代文化底蕴。同时,黄土风情、田园风光、沁河风景、生态农业与上述3大景区交相辉映,构筑成安泽县丰富的有特色的旅游资源。
1.2 社会经济状况 进入21世纪,安泽县经济增长较快,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全县总人口达7.9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24亿元,人均GDP达到1.22万元,三大产业结构比为 18.3∶59.1∶22.6,其中第二产业在全县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县域内309国道纵贯全县东西45 km,是山西省连通河南、山东、河北的主要通道;326省道、府东山区二级县道纵穿全县南北94 km,连接长子、高平、古县、沁源等地。拥有全省山区县最大、功能最全的县级长途客运站,有公路客运班线25条,这些都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也是安泽县进入大区域流通网络,促进与外部地区多领域多层次的经济协作,进一步带动县域资源产业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优势之一。
近期是安泽县经济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较好时期,安泽县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资和技术,发展生态、环保和纯天然的农业及其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大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呈现良性发展。
2 安泽县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2.1 安泽县土地利用现状 2010年安泽县土地总面积为195 990.61 hm2,各类用地结构与分布情况如下。
2.1.1 农用地。全县农用地面积为123 690.61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3.11%。
(1)耕地。面积为24 090.22 hm2,占农用地面积的19.47%。其中水浇地面积较小,为685.01 hm2,占农用地面积的0.55%,主要分布于冀氏镇的沁河流域;旱地为23 405.21 hm2,占农用地面积的18.92%,各乡镇均有分布,以府城镇分布面积最大,其次是和川镇、冀氏镇。
(2)园地。面积为77.17 hm2,占农用地面积的0.06%。主要分布于唐城镇,为38.97 hm2;杜村乡分布面积最小,为0.38 hm2。
(3)林地。面积为99 458.84 hm2,占农用地面积的80.41%,各乡镇均有较为广泛的分布。其中,林地面积最大的是府城镇,达到18 652.75 hm2,占到全县林地的18.82%;分布面积最小的是杜村乡,占全县林地面积的9.10%。
(4)牧草地。安泽县牧草地分布面积极少,仅2.48 hm2。其中,冀氏镇有 1.23 hm2,马壁乡有 1.25 hm2。
(5)其他农用地。面积为4 455.63 hm2,占农用地面积的4%,包括设施农用地、坑塘水面。
2.1.2 建设用地。全县建设用地面积为2 715.21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39%。
(1)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2 081.07 hm2,占建设用地面积的76.64%。其中城镇用地面积为341.57 hm2;农村居民点面积为1 622.99 hm2,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77.99%;采矿用地面积为116.51 hm2。
(2)交通水利用地。面积为628.15 hm2,占建设用地面积的23.13%。交通水利用地中主要为公路用地,面积为28.47 hm2;水利建设用地包括水库水面和水工建设用地,水库水面590.89 hm2,占建设用地面积的94.07%;水工建设用地8.79 hm2,占建设用地面积的1.40%,主要为镇域中心的水利设施用地。
(3)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5.99 hm2,全部为风景名胜设施用地。
2.1.3 其他用地。全县其他土地面积为69 584.8 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5.50%。
(1)水域。面积为1 414.94 hm2,占其他土地面积的2.03%,主要为流经各乡镇的沁河、蔺河、泗河、兰河和段峪河和面积为911.46 hm2的滩涂地。
(2)自然保留地。面积为68 169.86 hm2,占其他土地面积的97.97%。其中以马壁乡的分布面积最广,为17 675.36 hm2;冀氏镇分布面积最小,为5 207.54 hm2。
2.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与2005年相比,2010年各地类用地结构变化不是很明显。农用地所占比例较2005年减少了0.26个百分点,由63.37%减少为63.11%;建设用地增加了0.01个百分点,由1.38%提高为1.39%;其他土地的比例则增加了0.25个百分比,由35.25%增加到35.50%。
2.2.1 农用地变化。具体到农用地中的各个地类(图1),可以直观看出在农用地中园地和牧草地总量少而且变化小,林地在这5年中也没明显的变化,耕地有较显著的变化,较2005年有了较大的增加,农用地较2010年略有减少。
从数据看各地类没发生太大变化,但是安泽县地广人稀,人均用地变化明显。从耕地方面来说,2010年较2005年增加了3 603.36 hm2,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安泽县人口总数为82 012人,则人均增加了0.044 hm2,人均耕地面积增加较多。
2.2.2 建设用地变化。安泽县建设用地比例仅占1.39%,其中包括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公路用地、水库水面、水工建筑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以风景名胜设施用地为主)。
表1 安泽县2005~2010年建设用地各地类利用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2005~2010年安泽县其他建设用地的变化最小,5年间基本持平。2010年交通水利用地比2005年减少了142.08 hm2,而城乡建设用地却增长了145.13 hm2。按安泽县最新人口普查统计的82 012人计算,人均建设用地为197.71 m2,而同样的建设用地临汾市仅为96 m2,山西省整体水平为238 m2,所以说虽然表1中建设用地面积的变化不是很大,但是对于地广人稀的安泽县来说意义非同寻常。
2005~2010年安泽县人口增加了3.80%,从变化率可以看出城乡建设用地的增长率几乎是人口增长率的2倍。正常情况下,人口的增长从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广场用地和绿地等方面促使城乡建设用地机制发生变化,但是要进行建设又必须有足够的资金做支撑,才能保证建设的正常发展。换句话说,只有当经济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城乡建设用地才会获得相应的增加。从安泽县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加,更确切地说,从人口与城乡建设用地的增长率之间的对比足以看出当地经济的发展速度较快。综上所述,城乡建设用地的变化对安泽县的发展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2.2.3 其他用地变化。与2005年相比,2010年安泽县其他用地比例共增加了0.25个百分点。由表2可知,其他用地中,水域面积减少了23.01 hm2,影响了土地的利用结构,自然保留地则增加了519.2 hm2,这些自然保留地的增加对区域生态系统的恢复有很重要的作用。
3 安泽县土地利用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 安泽县土地利用结构存在的问题
3.1.1 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大,比例高,城镇工矿用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减不同步。安泽县是临汾市面积最大的县,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农村居民点分散,占地面积大,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较为典型。2005年全县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为1 935.94 hm2,其中城镇工矿用地393.09 hm2;农村居民点面积1 542.85 hm2,人均居民点面积为239.84 m2,远远超过最高规定标准(140 m2/人)。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县域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在逐年加大,但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却没有同步同量减少。
3.1.2 土地利用方式与其适宜性的一致性较差。2005年安泽县农用地总面积为124 190.09 hm2,其中耕地面积20 486.86 hm2,园地75.51 hm2,林地99099.51 hm2,牧草地2.46 hm2,其他农用地4 525.75 hm2。林地占农用地总面积的79.80%,而园地和牧草地仅占到0.06%,农用地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是土地利用的主要原则,安泽县山多河谷多,客观条件决定了其土地利用方式以乔灌草等生态用地为主,应合理安排农、林、牧、副用地,坡地改梯田,防止水土流失等;以保障生态屏障功能用地为主,而不是以粮食产品提供功能为主;粮食生产以较为平缓的河谷低地为主,坡度15°及以上的土地皆应发展林草。
从各种土地利用的构成类型来看,耕地占该县总土地面积的19.47%,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50.75%,牧草地仅占2.48%,由于该区位于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安泽县本身又多山地,水土流失严重,所以应增加林草地面积,加大植被覆盖率。同时,要充分利用荒山、荒草地,发展畜牧业,使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高效融合。
表2 安泽县2005~2010年其他土地各地类利用情况 hm2
3.2 对策建议
(1)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大的问题,可把分散的居民点进行有机整合,就近聚集到有发展吸引力的地区,形成规模化的居民点,使得各种资源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减少由于过度分散造成的土地资源的低效率利用。
(2)按照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土地利用原则,坡度大于等于15°的地区应全部发展林草业;坡度小于15°的较缓区可适当发展梯田,种植一些经济林作物;较陡区可进行封山育林,提高土地的植被覆盖率,最大限度地防止水土流失,以生态功能建设为主。
(3)由于该地的自然地理因素,未来几年内林地的增加只会让耕地减少,所以摆在安泽县人民面前最重要的就是在耕地面积减少后如何应对生存的问题。应该考虑从其他方面发展,随着林草的增多,可适当发展畜牧业、观光旅游业等。
4 结语
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基础环节。从安泽县的土地利用结构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农业发展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总体来说,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必须依据土地的适宜性,以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5]409。
[1]蔡运龙.土地结构分析的方法及应用[J].地理学报,1992,47(2):146-156.
[2]戴俊杰.铜川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0.
[3]杨庆朋.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优化研究:以卢龙县为例[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7.
[4]周磊.县级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以托克县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5]焦峰,温仲明,石辉,等.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区土地结构[J].山地学报,2004,22(4):406-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