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影视剧中的烟台故事
2015-03-20
那些年,影视剧中的烟台故事
《地雷战》:海阳民众抗战群英谱
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地雷战》,是20世纪60年代的一部经典抗战题材电影。电影讲述了在抗日战争较为艰苦的1942年,胶东抗日根据地的海阳赵家庄等经常遭受日军的突袭,为减少损失,区武委会雷主任和赵家庄民兵队长赵虎集合群众的智慧,想出应对日军的策略:他们用土制地雷组成各式各样的地雷阵,给日军沉重打击。日军为对付地雷阵,搬来工兵攻入赵家庄大肆烧杀抢掠,民兵们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进制雷技术和布雷方法,使得日军防不胜防。进入麦收季节,日军本想趁民兵抢收麦子时一举拿下赵家庄,不想民兵早已设下了布局更为精妙的地雷阵。
《地雷战》片中赵家庄的原型是海阳县赵疃村等,民兵队长赵虎的原型之一是海阳赵疃乡文山后村的民兵英雄于化虎。当年这里家家能造雷、人人会爆炸。抗战时期,山东海阳地雷大显神威,毙伤敌人1025人。《地雷战》采取了教学与故事双重叙事的技巧,这在当时颇有些先锋意味。影片主要拍摄地海阳市朱吴镇。如今当年拍摄电影的山后中涧村前,已经开发成一个旅游风景区。
《侦察兵》:惊现追击"十八盘"
根据刘知侠小说《一支神勇的侦察队》改编的电影《侦察兵》是一部深受观众喜爱的军旅故事片。片中讲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一支侦察分队深入虎口探查敌情,获取准确情报,配合大部队全歼敌军的故事。片中大量的追击惊险场景都是在栖霞被称为"十八盘"的盘山公路上拍摄的,这里蜿蜒曲折、峰回路转的地势给当时的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金秋喜临门》:弘扬胶东人孝道文化
《金秋喜临门》是一部反映胶东地区老年人婚恋题材的作品,通过郑三老汉和周家婶子黄昏之恋的故事,弘扬了中国人敬老、孝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深刻地提出了孝敬老人不仅要尽物质赡养之责,更要注意精神赡养。电影全部场景均在龙口拍摄,当年曾出演过《庐山恋》的郭凯敏,出演过《喜盈门》女主角的温玉娟,均在片中担纲出演了重要角色。
电影《金秋喜临门》与《喜盈门》两部影片拍摄时间相隔30余年,反映的都是中国农村家庭处理婆媳、妯娌、姑嫂之间矛盾的问题和爱情问题,但以不同的题旨视角、时代观念、风格审美从历史角度前后呼应,形成了影坛历史与当今农村题材影片的姊妹篇,央视电影频道对影片认真研究后,决定两部影片联袂播出。该片在剧本、拍摄手法、演员演技等方面都得到了影视界专家和电影频道领导的高度赞扬,被中国文联、中国电影家协会纳入"十二五"百部农村电影工程。
《苦菜花》:昆嵛山上的英雄母亲
《苦菜花》是烟台籍作家冯德英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革命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在1965年被八一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并红极一时。《苦菜花》是发生在昆嵛山真真切切的抗战故事,影片描写了昆嵛山区王官庄淳朴善良、谨小慎微的冯大娘,大儿子参加了抗日,大女儿拿起父亲留下的猎枪参加了游击队,小儿子参加了八路军。大儿子牺牲后,两个儿女继续抗日,这一切让冯大娘的思想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原来的懦弱胆怯变成积极抗日,最后亲自开枪打死了汉奸。《苦菜花》里冯大娘的原型正是作者冯德英自己的母亲。扮演冯大娘的曲云,当年只有36岁,也是胶东地区人,1928年生于牟平。曲云特别擅长扮演各种老年妇女形象,和蔼慈祥,朴实感人,曾被观众称为“中国银幕第一老大娘”。
《姑娘》:凸显胶东地域文化特色
电影《姑娘》影片以栖霞人文元素为蓝本,描写了上世纪90年代末几名高三学生的青春励志故事。《姑娘》除了起用栖霞籍演员出演,使用栖霞方言对白外,影片更重点推介了胶东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特色,是胶东传统民俗文化在电影艺术门类中的首次全景式整体亮相。
《战火大金脉》:解密"黄金抗战"
电视剧《战火大金脉》是根据招远灿烂的黄金文化创作的一部鸿篇巨制,也是英雄的招远人民最好的写照。《战火大金脉》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围绕着招远金矿和北海银行的故事而展开,通过采金老板鲁有道和孟玉琨两家人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与日寇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及悲欢离合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身处乱世、抗战救国时期采金人的生活状况。以金脉、命脉、血脉三重涵义递进的脉络,书写了一部采金的历史,也是抗战的历史,更是民族的心灵史。
这部被称为"解密黄金抗战"的传奇之作,从经济视角揭示了中国革命,讲述了中国人民银行诞生的历史。
《牟氏庄园》:胶东地主文化传奇
《牟氏庄园》是一部以烟台栖霞牟家庄园兴衰为主线,讲述从民国到抗战爆发,牟氏庄园在女当家姜振帼的掌管下历经风雨依然不败的35集传奇历史剧。该剧根据烟台籍著名作家衣向东同名小说改编,运用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深邃的历史思考,反映出民国初年一个地主庄园的族人聚散、庄园兴衰的历史必然。主创者们找准了"牟氏庄园"破败的真正原因:不仅仅只限于一个庄园内部的纷争与恶斗,并非"咀嚼个人身边的小悲欢,并拿这个小悲欢当大世界",而是将一个庄园的命运与一个时代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