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本小说篇尾的功能探析

2015-03-19秦军荣陶炜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5年2期

秦军荣+陶炜

内容摘要:“篇尾”是话本小说正话故事结束之后的附加成分。作为话本小说体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篇尾”的价值就在于总文理,统首尾,合涯际,弥纶一篇的煞尾功能。据综合考察,话本小说“篇尾”的煞尾功能主要有三种:补充功能、评论功能、劝诫功能。

关键词:话本小说  “篇尾”  补充功能  评论功能  劝诫功能

“篇尾”是话本小说体制的组成部分。它不是正话故事的收煞,而是正话结束之后的附加成分,具有独特的功能。所谓功能,是指某一事物在环境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和能力。[1]对话本小说“篇尾”功能的解读即是要解析 “‘篇尾本身能够做什么”,它既包含了我们对“‘篇尾是什么”的认识,又涵盖了我们对“‘篇尾为什么”的理解。“篇尾”的功能涉及到它与“正话”的复杂关系,反映了“篇尾”在话本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对话本小说“篇尾”功能的解读,对我们深刻认识话本小说的体制结构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据综合考察,“篇尾”的功能主要有三种:补充功能、评论功能、劝诫功能。

一.补充功能

“篇尾”的补充功能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特别交代正话故事来源。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正话故事取材于民间传闻,如:《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的“篇尾”为:“原系京师老郎传流,至今编入野史”;《奉先楼》:“这场义举是鼎革以来第一件可传之事,但恨将军的姓名查访未确,不敢擅书,仅以‘将军二字概之而已。”二是正话故事脱胎于文人笔记和传奇。《醉翁谈录·小说开辟》曰:“夫小说者,虽为末学,尤务多闻,非庸常浅识之流,有博览该通之理。幼习《太平广记》,长攻历代史书。……《夷坚志》无有不览,《琇莹集》所载皆通”。例如《清平山堂话本.五戒禅师私红莲记》的篇尾是:“虽为翰府名谈,编入《太平广记》”;《初刻拍案惊奇·陶家翁大雨留宾 蒋震卿片言得妇》:“此本说话,出在祝枝山《西樵野记》中”;《合影楼》:“这段逸事出在胡氏《笔谈》,但系抄本,不曾刊版行世,所以见者甚少。如今编做小说,还不能取信于人,只说这一十二座亭台都是空中楼阁也”;《鹤归楼》结尾:“这些事迹,出在《段氏家乘》中,有一篇《鹤归楼记》,借他敷演成书,并不是荒唐之说”。仔细体味上述例证,我们可以揣度话本小说以“篇尾”交代正话故事来源的三重用意:对故事初创者的尊重;显示自身学识见闻的渊博;追求真实,表明所叙故事来源的可靠性,以其赢得读者的信赖,希望读者读后有真实感。

点明篇名。譬如《清平山堂话本·洛阳三怪记》“篇尾”为:“话名叫做洛阳三怪记”;《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新编小说《快嘴媳妇李翠莲记》终”,颇类元代杂剧的题目正名。

宣告退场。常出现在宋元话本中,“三言”、“两拍”偶有。如:《清平山堂话本.韩擒虎话本》:“画本既终,并无抄略”,宣告话本完结;《清平山堂话本·简帖和尚》,以“话本说彻,且作散场”两句散语结束了讲说,好似还原了书场情境,彰显了话本小说受“说话”艺术影响而形成的诉诸听觉的最初艺术特点。

二.评论功能

1、归纳式评论

话本小说“篇尾”的归纳式评论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正话自身(情节、主题等因素)的论说,或评论正话中的人物,或概论正话的主题。

评论正话中的人物。如《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的篇尾“能将智勇安边境,自此扬名满世间”,《请平山堂话本·碾玉观音》的篇尾“后人评论得好:咸安王捺不下烈火性,郭排军禁不住闲磕牙,璩秀娘舍不得生眷属,崔待诏撇不脱鬼冤家”等等,用精练的语言归纳评论正话主要人物的性格、品德等特征,加深读者的印象。

话本小说中,概论正话主题的篇尾居多。如《清平山堂话本·曹伯明错勘赃记》:“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醒世恒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有诗为证:善恶无分总丧躯,只因戏语酿殃危。劝君出话须诚信,口舌从来是祸基”,《清平山堂话本.错认尸》:“如花妻妾牢中死,似虎乔郎湖内亡。只因做了亏心事,万贯家财属帝王”,《施润泽滩阙遇友》:“有诗为证:六金还取事虽微,感德天心早鉴知。滩阙巧逢恩义报,好人到底得便宜”,或将主题提炼为两句通俗易懂的口号,或以七言四句韵语概述正话的意义;《二刻拍案惊奇.鹿胎庵客人作寺人》:“可见人虽已死之鬼,不可轻负也。有诗为证:何缘世上多神鬼?只为人心有不平。若使光明如白日,纵然有鬼也无灵”,散体语与韵语相结合揭示正话主题,有雅俗共赏之妙;李渔的拟话本小说《无声戏》、《十二楼》中,篇尾比较偏爱散文体语言,且篇幅冗长,试举两例。其一《无声戏》第三回:“说话的,若照你这等说来,世上人的八字,都可以信意改得的了?古圣贤‘死生由命、富贵在天的话,难道反是虚文不成?看官,要晓得蒋成的命原是不好的,只为他在衙门中做了许多好事,感动天心,所以神差鬼使,教那华阳山人替他改了八字,凑着这段机缘。这就是《孟子》上‘修身所以立命的道理。究竟这个八字不是人改,还是天改的。又有一说,若不是蒋成自己做好事,怎能够感动天心?就说这个八字不是天改,竟是人改的也可”,引经据典深入阐释正话主题,见出作者非凡学识和良苦用心,具有浓郁的文人气息。其二,《十二楼·闻过楼》:“这一部小说的楼名,俱从本人起见,独此一楼不属顾而属殷,议之者以为旁出,殊不知作者原有深心。当今之世,如顾呆叟之恬澹寡营,与朋友交而能以切磋自效者,虽然不多,一百个之中或者还有一两个。至于处富贵而不骄、闻忠言而善纳、始终为友、不以疏远易其情、贫老变其志者,百千万亿之中正好寻不出这一位!只因作书之旨不在主而在客,所以命名之义不属顾而属殷,要使观者味此,知非言过之难而闻过之难也。觉世稗官之小说大率类此。其能见收于人、不致作覆瓿抹桌之具者,赖有此耳”!“闻过”一词为该篇小说主题的“关键”,作者在“篇尾”部分竟用200多字展开评论,对正话主题做出了深刻的阐释,实属罕见。但是,对于以情节取胜的小说而言,过多的主题阐释似乎并不是明智之举。

2、延展式评论

即将正话故事与其他作品相比较。此类“篇尾”并不多见。例《喻世明言·宿香亭张浩遇莺莺》:“话名《宿香亭张浩遇莺莺》。当年崔氏赖张生,今日张生仗李莺;同是风流千古话,西厢不及宿香亭”。同是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因为《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中李莺莺比《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多了主动追求爱情的决心与行径,所以在冯梦龙看来,《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体现出的思想较《西厢记》伟大。

三.劝诫功能

所谓“劝诫功能”是指话本小说作者结合正话故事对接受者(读者)进行道德说教,发挥小说的社会教育作用,常以“劝“、”奉劝”、“教”为标志。

比如,《花灯轿莲女成佛记》:“作善的俱以成佛,奉劝世人:看经念佛不亏人”,《警世通言.计押番金鳗产祸》:“李救朱蛇得美姝,孙医龙子获奇书。劝君莫害非常物,祸福冥中报不虚”,《二刻拍案惊奇.赵县君乔送黄柑 吴宣教干偿白镪》:“可怜吴宣教一个好前程,惹着了这一些魔头,不自尊重,被人弄得不尴不尬,没个收场如此。奉劝人家子弟,血气未定贪淫好色、不守本分不知厉害的,宜以此为鉴!诗云:一脔肉味不曾尝,已遣缠头罄橐装。尽道陷人无底洞,谁知洞口赚刘郎”,《无声戏》第二回:“我这回小说,一来劝做官的,非人命强盗,不可轻动夹足之刑,常把这桩奸情做个殷鉴;二来教人不可像赵玉吾轻嘴薄舌,谈人闺阃之事,后来终有报应;三来又为四川人暴白老鼠之名,一举而三善备焉,莫道野史无益于世。”

明初,“以文为戏”的小说观较为流行,小说被赋予了娱人、自娱的功能。到了明代中后期,小说的社会教育功能逐渐彰显。《醒世恒言.叙》曰:“崇儒之代,不废二教,亦谓导愚适俗,或有藉焉。以二教为儒之辅可也,以《明言》《通言》《恒言》为六经国史之辅,不亦可乎?”甚至,在冯梦龙看来,小说比六经国史的教育作用更大,可以“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小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喻世明言·叙》)。[2]

总之,“篇尾”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不能因为“篇尾”是正话结束后的附加成分便将之视为可有可无之物,它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总文理,统首尾,合涯际,弥纶一篇的煞尾功能。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话本小说‘篇尾研究”( 2009b37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霍丽蓉.教育功能解读[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2]冯梦龙.喻世明言[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军事经济学院襄阳士官学校实训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