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构建
——以总统辩论中人称代词“I”和“We”的选择为例
2015-03-19潘荣杰
潘荣杰
语境构建
——以总统辩论中人称代词“I”和“We”的选择为例
潘荣杰
语境体现权势关系,在总统辩论中尤其明显。候选人在总统辩论中对人称代词的选择其实是主观能动构建语境的过程,其中对人称代词“I”和“we”的使用体现出强大的政治说服力。
语境;构建;总统辩论
一、语境的定义及特征
语境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语用学研究的基础。传统的观点认为语境即语言环境,分为两部分,即语言因素构成的上下文和非语言因素构成的情境。然而传统的语境观将语境看作是一组静止的变量,独立于话语之外的客观存在,并且认为语境在话语产生之前就已经确定。此种语境观无法最终解释人类的交际。
Verschuren认为,交际双方在各自的社会心理机制作用下选择相应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能动地改变和创造语境,使之向有利于实现交际目的的方向发展。这种情形往往体现于政治语篇,尤其在政治辩论中。
二、人称代词的语境构建
人称代词是人称指示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分为三类:第一人称代词,指说话人;第二人称代词,指听话人;第三人称代词,既不包括说话人也不包括听话人。作为指示语,人类使用和理解人称代词时,一般以说话人为中心。在言语交际中,第一人称代词通常处于交际的中心地位。第二人代词指代听话人,是次角色。第三人称代词指代第三方。William Hanks认为语言交际中的指示代词具有动态特征,交际双方变化交际空间、改变话题、交流信息或协调目的时,指示词的索引框架也将有所变动(1992:53)。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自觉不自觉地利用指示语使用中的心理基础来缩短或保持与听话人或所指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以示友好、亲近或生疏、冷漠(何兆熊,2000:77)。
Lamont Lindstrom认为语境体现权力关系,交际者可以从上下文中激活有益成分,构建语境,使本人在其中有更多表现空间。这一论断在总统辩论中得到最好的诠释。这样说话人可以增强自己话语的权势,同时降低对手的话语权势;在主动营造的语境中增强自身话语的可信度。
三、总统辩论的语体特征
美国总统辩论与其他类型的政治语篇如政治演讲和采访不同。首先,总统辩论包含三组参与者,即主持人、辩论双方及听众,而演讲只包括演讲者和听众。总统辩论得以让观众有机会看到竞选美国最高权力的候选人在谈论同一话题中交锋。其次,不同于演讲或政治访谈,候选人的自然语言陈述和即时反应能更真实传递他们对讨论问题的准确想法,观众可以获取对候选人更真实的印象。第三,总统辩论的举行以及候选人的最终目的是为赢得总统选举,而参加政治演说或访谈的动机则有很大不同。最后,总统辩论是说服、竞争和适应的组合。候选人互相竞争,说服公众支持自己,攻击对手并保护自己免受来自对手的攻击。在回答主持人问题的过程中,候选人体现了高水平的竞争和说服力。
作为语言主观性的最佳体现手段之一,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不表示任何概念或个人,而是指代个体话语的行为意义(Iwasaki,1993:1)。在总统辩论中,总统候选人总会尝试一切可能来称颂自己,建立良好的总统形象,因此很容易理解整个语篇会使用大量的第一人称代词“I”。复数人称代词“we”的使用则更加复杂。由于可以指称不同的对象,布什和克里有意识地运用指称对象多变的“we”与情境因素结合,构建新的有利于自己的语言环境,实现积极的自我呈现和消极的他人呈现。
四、总统辩论中人称代词“I”和“We”的统计分析
笔者以2004年小布什与克里的第一场总统辩论为文本,详细统计并分析了两位总统候选人的人称代词使用及指称情况。
第一场总统辩论全文共14961词,两位总统候选人共回答十八个问题。根据主持人的提问,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涉及反恐问题及9.11后的国家安全问题(前五个问题);第二部分涉及伊拉克战争问题(从第六个问题至第十三个问题);第三部分涉及朝核、俄罗斯及候选人本人的执政能力问题(最后五个问题)。
9.11恐怖袭击之后美国面临的国家安全问题将布什置于十分困难的境地。他的能力和可信度遭受前所未有的质疑。他需要将这一极端不利的情境转变为对自己有利的情境。因此在第一部分他所选择的大部分“I”都用于为自己辩护和宣扬执政的功绩。然而,克里面对主持人颇具挑战性的关于如何在保护美国安全方面的提问,为证明自己比布什更适合做总统,克里使用了更多主观性强的“I”来兜售自己未来的战略。9.11之后,美国民众更需要一个强力的总统为他们提供安全感。统计结果显示,在此部分克里使用了更多的“I”。而布什更多采取防守策略。
两位候选人对“we”的使用则要复杂得多。布什使用更多的“we”指代他领导下的美国政府,向民众展现他们的成绩及可信度,他使用了更多的包含美国民众的“we”拉近与公众的距离,并转嫁责任。作为挑战者的克里因而使用了较少的“we”指代自己及其追随者。克里比较显著地以“we”指代自己的对手布什及其领导下的政府,将其与美国民众对立起来,从而破坏布什作为总统的形象和可信度,间接构建自己的权威。
布什作为防守一方,更倾向于向民众展示他的自信和信念。通过使用“I”和排他性的“we”,向民众展示自己在保护国家安全上所做的努力;而克里对代词的使用可分为两种情况:极高频率的“I”构建自己的政治身份认同和总统形象,同时使用一定数量的具有贬低性指称“we”指代自己的对手(而布什几乎没有使用同类指代),攻击布什的无能,损害其总统形象。
在辩论的第二部分,布什使用了比克里更多自我指称的“I”,且布什使用的“we”几乎全都指代自己领导的美国政府和美国民众。克里在此部分对人称代词的使用与布什差异明显,他在较大的篇幅中巧妙地使用“we”指代自己和美国民众,但将布什排除在外;有时还用“we”指代布什及其领导下的政府,将自己和民众排除在外,其目的都是将布什和美国民众对立起来,攻击其做出的错误判断,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发动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在关于朝核、俄罗斯及候选人本人的执政能力问题的辩论中,布什使用更多的“we”指代自己领导下的政府,但是在问到总统执政能力时与“I”大致相同,包含美国民众在自己的话语语境策略对他们同样有益。区别仍然在于克里会使用“we”指代对手,将对手与美国民众对立,以达到攻击的目的。通过使用主观性极强的“I”和“we”,布什构建了一个立场一致、不屈服并期待多边合作的总统形象。
可以看出,在整场辩论中,布什和克里几乎使用相同数量的“I”,使得全文的主观性极强。在语境构建过程中,布什使用“I”(233例)构建一个强硬的总统形象并试图重建民众信心:他立场、政策一致,尽职尽责;而克里试图构建一个柔和、可信的总统形象。
而在复数人称代词“we”的使用上,布什要远远多出克里,体现在布什作为在任总统更多地称颂过往功绩,但是布什对“we”的使用指称相对集中,使用大量排他性的“we”指称自己领导的美国政府,宣扬历史功绩;使用几乎相同数量的包含性的“we”指代自己和美国民众,拉近与民众距离,引发共鸣并转嫁责任;而克里使用“we”指代多重主体,较少指代自己,更多指代美国民众,排除对手,使其与公众对立,从而起到打击对手的目的。
笔者以2004年布什和克里的第一场总统辩论为个案,统计并分析了第一人称代词“I”和“we”在总统辩论这一特殊政治语篇中的语境构建作用。候选人作为交际主体不仅需要顺应语境,更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选择、改变和建构语境,以达到对自己最有利的政治目标。这对政治语篇的研究是一个不同的角度,对人类交际也有有益的启示。
[1]Brown,G.,&Yule,G..2000.Discourse Analysi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Carlin,D.P.1989.A defense of the debate in presidential debate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forensics Association,25,208-213.
责任编辑:苑莉
H314
A
1671-6531(2015)02-0095-02
潘荣杰/中国药科大学外语系讲师,硕士(江苏南京21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