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语言传播理解的因素研究
2015-03-19牛凌燕
牛凌燕
影响语言传播理解的因素研究
牛凌燕
语言传播的任务是让话语接收者更容易地理解传播者的语言和行为。这不是一个被动接收的过程,而是一种主动地信息加工和创造,很多时候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造成了对同一语言的不同理解。本文试图从语句意义、语境、传播者、传播媒介的角度来探讨如何进行语言理解。
语言传播;语句意义;语境;传播者;传播媒介
[作 者]牛凌燕,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讲师。
语言传播的理解是实际上是对语言中话语的理解,是语言接收者将语言传播者传递的信息内容跟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相互作用所得到的结果。它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内容的过程,而是主动参与加工信息内容的过程。由于语言传播活动及其过程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语言传播者能否顺利实现传播目的和任务,这与语言接收者所做出的语境假设和判断推理具有很大的关系。这就涉及语言传播理解的问题。语言传播的理解,主要是针对语言接收者而言的,具体包括话语与语句含义、话语与语境、话语与传播者、话语与传播媒介等问题的研究。
一、话语与语句含义
语言传播是传播者将信息内容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接收者理解的符号或代码的过程。在语言传播的建构过程中,与传播效果密切相关的是传播者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知识结构、人生阅历等;在语言传播的理解阶段,与传播效果密切相关的则是接收者本身所携带的各种主客观因素。一旦接收者没有理解或者没有准确理解传播者的目的和意图,语言传播也就谈不上什么效果了。由于特定传播语境中的话语除了传递出字面的表层含义之外,还会传递出言外之意,即深层含义,因此确保作为传播信息载体的话语与其含义的一致性,便成为语言传播理解的原则之一。如艾维斯汽车租赁广告——“我们正在努力”。表面上看只是企业的动力宣言,实际上其深层含义来源于艾维斯公司的背景:20世纪60年代,艾维斯汽车租赁公司只是美国出租车市场上的第二大公司,与当时行业排名第一的赫兹汽车租赁公司在规模上具有很大的差距。艾维斯汽车租赁公司勇于直面自己的劣势,大胆地对消费者说“我们是第二,所以我们更努力”,从而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了一个谦虚、上进的企业形象。艾维斯汽车租赁公司也从此稳稳占据汽车租赁行业第二的位置。
当然由于深层含义具有灵活多变的特征,不同的接收者,甚至是同一接收者,也会因为各种主客观因素而形成不同的含义理解。例如:韩愈《晚春》中“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在这里,由于“杨花榆荚无才思”使用了拟人辞格,故而使后面的“惟解漫天作雪飞”产生了较为复杂的深层含义:有人认为,这是劝人珍惜光阴,勤奋学习,以免如杨花榆荚般白首无回;有人认为,这是故意嘲弄杨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好的文章;还有人干脆质疑诗人似有所讽但不知所指,等等。
二、话语与传播语境
孤立地看,脱离了传播语境的语言传播活动是无所谓优劣好坏的。因此,语言接收者只有以特定语境为依据,才能正确理解传播者发出的信息内容,语言传播者也才能实现自己的传播意图。
语境是使用语言的具体环境,包括内部语境与外部语境。内部语境是指语言接收者在传播活动中理解语言传播者的传播行为、传播信息等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语言接收者在理解传播者的传播行为和传播信息时,应注意全面考察话语信息的上下文或者前言后语,将语言传播的理解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如:“今天上午九点,我在上课。”如果传播者的身份是教师,那么“上课”就指给学生授课;如果传播者的身份是学生,那么“上课”就指聆听教师讲课。至于“上课”究竟是哪一种含义,这就要取决于上下文了:如果这句话是针对“我今天上午九点去办公室找你,你没有在”的回答,那么这里的“上课”就应该理解为第一中含义。
外部语境是指语言接收者在传播活动中理解语言传播者的传播行为、传播信息等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非言辞的上下文,包括语言传播主体的主客观因素、语言传播的社会政治背景和经济文化生活、语言传播的具体场景等。如“我是来打酱油的”。以前打酱油都是自己拿着瓶子到商店,你要多少,店家就给你称多少。2008年,在“艳照门”的电视采访中,一位路人对着摄像镜头说自己是出来打酱油的,不知艳照门一事。由此,“打酱油”一词变通过网络迅速进入人们的语言生活,用于表示不清楚某事或不想谈论某事。
三、话语与传播主体
语言传播是一个信息内容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传播者和语言接收者的主观因素,如年龄、职业、个性、爱好、阅历等,都会对语言传播理解产生影响。理解话语的传播必须充分考虑传播主体因素,这样才有助于语言传播效果的实现。
在语言传播中,尽可能多地了解传播者的个人因素,包括职业、爱好、性格等,有助于接收者更为全面地掌握传播信息。如:同样都是就职演说,也同样都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与林肯的就职演说就有很大的不同。虽然奥巴马和林肯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出身草根、从伊利诺伊拉州出发走上白宫之路、出任总统时从政经验较浅、长得又高又瘦等,但由于林肯上任时面对的是一个濒临分裂的国家和一场迫在眉睫的内战,而奥巴马面对的则是两场旷日持久的海外战争以及一场才开始的经济危机,因而两人所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就大不一样:一个是国家统一,一个是经济困境。因此,接收者对其就职演说及其信息内容的理解,也就要由此出发。
传播话语在考虑传播者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话语的接收者。语言接收者对语言传播的理解,往往会受到自身的知识、修养、经验、阅历等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认知和理解。例如:“还记得上次我们一起吃包子的那家店吗?”如果接收者与传播者是具有共同生活经历的人,那么接收者就很容易理解这句话;即便是接收者一时想不起“一起吃包子的那家店”,在传播者的提醒之下也能很快回忆起来。反之,如果接收者与传播者缺乏共同的生活经历,那么就可能造成传播信息理解的偏差,甚至是错误的理解。如:在跨文化语言传播中,中国人常说的“体壮如牛”不能翻译成英文“as strong as a bull”,而应该翻译为“as strong as a horse”。因为“中国人对牛的心理图式是壮硕、是人们在田间劳动的最好的帮手、具有滚圆粗大的体格、负轭前行、永不休止的动力,是力量的象征,所以当他们要表达壮实这一概念的时候,自然会想到牛的脚本。而在英语文化里马对应的心理图式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驮负行装、征讨四方、长途跋涉、体格健壮,壮实这一概念的表达自然跟马的脚本联系起来”[1]。
四、话语与传播媒介
语言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运行的动态过程,其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内容。由于语言传播需要依赖一定的媒介,因此只有充分考虑到传播媒介可能会对语言传播所造成的影响,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语言传播的实际内涵。
语言传播媒介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理解:一是指传递话语的工具和手段,如电话、计算机及其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与传播技术有关的媒体;二是指从事话语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织或机构,如报纸杂志社、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等。一方面,作为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的发达程度,决定了特定社会的语言传播的速度、范围和效率;另一方面,作为组织的传播媒介的制度、所有制关系、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则决定了特定社会的语言传播的内容、性质和倾向。就此而言,语言传播的理解,需要注意话语与传播工具、传播机构的相互关联。
语言传播的工具和手段,大体可以分为视觉工具、听觉工具、视听结合工具。听觉工具如广播,由于其即时性,需要接收者在理解话语时做出快速反应。视觉工具如报刊,虽然给接收者一定的反应及理解的时间,但由于其平面性,容易导致接收者缺乏感受和想象的空间。视听结合工具如电视,需要结合所有的感官进行整体的理解和反应。因此,语言接收者在面对不同的传播工具时,需要根据其性质和特点进行信息内容的把握和理解。例如:同样是“柏城镇”,接收者如果接触的传播工具是报刊杂志,就不大容易识别其具体所指,但通过广播这一传播工具却可以清楚地知道指的是河南省西平县的“柏(bǎi)城镇”,还是山东省高密市的“柏(bó)城镇”;但同样是“jiǔzhōu”,接收者通过报刊或电视屏幕这一传播工具,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是“九州”还是“九洲”,而在广播这一传播工具里却不容易准确理解。
不同的媒介机构由于关系到语言传播的内容、性质和倾向,对语言传播的理解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中央电视台播报的新闻主要是全国性的大事、要事、典型事件,而地方电视台则侧重于传递国家的政策方针、报道本地的重大事件。语言接收者如果需要理解国家层面的消息时,可以选择中央电视台的语言传播,而对本地具体情况的了解则可通过地方电视台的语言传播。因此,当语言接收者面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语言传播时,往往会倾向于选择官方的、权威的传播机构进行理解。
总之,在语言的传播过程中,不能一味强调“传播”的重要性,需要引起对“理解”的重视。语言传播的理解是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将决定传播活动成功与否。只有多角度、深层次地去研究传播理解的问题,才能真正领会话语中得奥妙与魅力。
[1]陈明芳,杨信彰.言语交际中误解的认知成因[J].外语电化教学,200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