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末清初诗僧担当和尚的休闲美学

2015-03-19基金项目2014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清代云南休闲文化的美学意义项目编号QN2014011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休闲担当工夫

基金项目:2014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清代云南休闲文化的美学意义”,项目编号:QN2014011。



明末清初诗僧担当和尚的休闲美学

*基金项目:2014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清代云南休闲文化的美学意义”,项目编号:QN2014011。

章辉,杨增艳

(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云南玉溪653100;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海南海口570228)

摘要:明末清初云南诗僧担当的诗文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与当代休闲美学理论颇有契合之处。他具有与世俗不同的休闲观念,并对休闲的本体价值有着自觉的认识。他的休闲工夫着重心志调节的顺情与复性两个方面,并在境域取舍方面引导人们走向栖隐之境、游览山水之境、融入人伦之境。他的休闲载体是酒、茶、书、画等高雅之物。他的休闲境界既遁世又谐世,既安贫乐道甘于寂寞,又圆融通达与人同乐,并具有某种程度的超越。他的休闲审美范畴可以概括为闲旷和闲逸。担当的这些休闲观念与实践对构建当代休闲时代与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担当;休闲;工夫;境界;审美

担当(1593-1673)名普荷,又名通荷,字担当。云南晋宁人。俗姓唐,名泰,字大来。其先祖原籍浙江淳安,明初从戎来滇,世居晋宁。担当曾学诗、书、画于董其昌、陈眉公、李本宁诸大家门下,有诗、书、画“三绝”之誉。明末屡试不第,归家后闭门著书。为人志存气节,放浪形迹,艺术作品飘逸有奇气。清初时弃家至鸡足山宝莲庵为僧,后移驻大理班山感通寺。以今天的学术热点来观照,他的诗文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与当代休闲美学理论颇有契合之处。

一、担当的休闲观念

明代中后期,思想日趋解放,文士对人性与生活方式的思考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明人开始看重个人的价值,清醒地力求成为“真我”,他们要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愿随时俯仰。例如引领当时思想界的著名哲学家李贽公开提出:“士贵为己,务自适。”(《答周二鲁》,《焚书》卷二)[1](P214)以及“种种日用,皆为自己身家计虑,无一厘为人谋者。”(《答耿司寇》,《焚书》卷一)[1](P72)正如学者肖鹰所言:“明代中晚期的文人,……他们不是在简单顺应、附庸的意义上维系自我与家国的关系,而是在考量自我人生的责任和意义时,必须把‘我’作为一个不可忽略或公约的中心要素。”[2](P7)担当所出生的晚明时代,“自适”的观念日益增强。作为一个特立独行的文士,担当也是如此。他不希望生活随波逐流,心随人转:“偏与时违聊复尔,不随人转亦何妨。”(《老来》)[3](P239)他不愿意在尘俗之网中忙忙碌碌地为他人做嫁衣裳:“不投麟凤网,局外有吾曹”(《与友人游野寺》),[3](P194)“须信一瓢堪自弃,不劳五斗为人忙。”(《漫兴十首·其九》)[3](P86)在他看来,自适的快乐才是最有价值的,因此,庄子笔下的斥鷃那种自适的生活要胜过大鹏的壮阔事功:“处世何如自适高,南冥虽阔也徒劳。怪来鷃笑鹏飞疾,万里真如一寸蒿。”(《漫兴七首·其六》)[3](P305)故而,他明确指出休闲中的自我实现乃是丈夫之当务之急:“凡为大丈夫,急需乐逍遥。”(《咏古七首·其三》)[3](P37)

本着这样的休闲观念,担当对古来的休闲人物进行了历史认同,例如,他寻觅当年隐士善卷的遗踪:“渡江寻善卷,秋老一台闲。忽在斜阳里,今人见古山。”(《善卷台》)[3](P109)又对汉代出世休闲的绮里季、班固有高度的历史认同:“出世谁先达,问津我已慵。但从云里去,绮季有前踪”(《春兴八首·其七》),[3](P64)“曾闻班生庐,僻居养闲傲。出则舒旷虑,入则守幽抱。”(《咏古七首·其四》)[3](P37)还去凭吊了汉代逃名自适的名贤严光:“大鼎已无汉,荒台犹姓严。”(《子陵钓台四首·其四》)[3](P105)同时,他对当时嘴上空谈隐逸而实际留恋名利场的文士进行了讽刺:

调同皆厌俗,个个说投林。莫道交情厚,青山有浅深。

《结交叹》[3](P259)

上市海鲜堪佐酒,钓台高处有谁来。

《题画十一首·其八》[3](P341)

厌薄浮华恣苦吟,达人个个说投林。自从绮季来朝市,纵有箕山也不深。

《勖友》[3](P360)

二、担当的休闲本体价值论

担当选择了自为自适的生活方式,然而,休闲的本体价值有多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诗文,担当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首先,休闲的价值甚高,是一种世间难得的神仙境界。担当云:“闲因得休闲,老因却老老。老泊在闲中,消受非草草。”(《闲老吟》)[3](P263)可见在他眼里,休闲的享受非同一般。他又比喻道:“山中闲半日,便是上皇时。每喜路人拙,羞云世事奇”(《山居十二首·其三》),[3](P189)“尔我不须分出处,但知小歇即神仙。”(《同诸社友园林即事》)[3](P217)即是说休闲片刻如同神仙境界。而且他认为,休闲这种享受不是一般人所能获得的,老天是不会轻易让一个人成为闲人的:“好山到眼莫呼侣,天放闲人一个多。”(《赠薙发归隐者二首·其二》)[3](P116)因此,享受休闲的人会遭到嫉妒:“妒杀一僧高卧稳,掉头天地只浮沤。”(《漫兴十首·其十》)[3](P86)为了好好珍惜休闲的机会,他打算“全不管青山苍老;但消受白日虚闲。”(《罔措斋联语》)[3](P421)

在担当的眼中,休闲的具体价值可有如下几类:首先,追名逐利是有危险的,而休闲可以让人安稳生活:“笋舆不惧风波险,芰制能招簪笏闲。此去若逢渔父问,未曾憔悴已知还。”(《送湘潭谢鸣玉归里》)[3](P210)其次,休闲又可以使人身轻体健:“入世梦难醒,离尘身便轻。”(《访山翁即事》)[3](P200)因此调适身心成为休闲的第二个本体价值:“若把寸阴珍重去,一闲可补半生劳。”(《山居八首·其四》)[3](P335)担当尤其指出饮酒对养生的作用:“摄生有至理,痛饮不曾诬。”(《自遣六首·其四》)[3](P79)作为画家的他还具体指出绘画的身心调适功能:“工诗文者,多费心血,于人无补。工盘礴者,不事刻画推敲,且能养气调神。若以小卷消磨岁月,为之尤贤耳。”(《年谱》)[3](P525)第三,休闲可以使人实现某种精神的超越。担当云:“山古元无色,人闲更有情”(《山家》),[3](P267)指出休闲可以使人恢复自然本性和人性。又云:“雪里诛茅不畏寒,谁云蜀道本艰难。辞官岂为头颅贵,由我才知天地宽”(《赠蜀中陈我素》),[3](P213)更是指出辞官休闲方能令人领悟天地之广阔和人生之自由的价值所在。

三、担当的休闲工夫:心志调节

既然领悟了休闲的本体价值,确立了休闲之志,那么应当采取何种手段或途径来达到、实现它呢?这就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工夫论”问题。担当的休闲工夫,可以分为“心志调节”和“境域趣舍”两个方面。

(一)顺应天性

担当的休闲工夫首先涉及心志调节,强调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享受眼前是人的最自然的本性,从对儿童的观察即可证明这一点。很少会有孩子为了明天五颗糖果的许诺而放弃今天一颗糖果的享受,这种当下的满足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即时满足(instantly fulfilling)。但随着年龄渐长,知觉益广,人们开始有了名利之谋划,这种自然本性便被抑制,“即时满足”逐渐为成人所特有的“自我延迟满足”(self-imposed delay of gratification)所取代。这是一种甘愿为可能的、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它使人们越来越习惯把努力工作看作今天的事情,而把幸福设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结果是遗忘了领取现在,与一个个当下的快乐失之交臂。而担当劝导人们要从忙碌中停下来,跳出去,享受当下的快乐:

珍重在即时,明日那不更。

《班山》[3](P158)

及时行乐趁青春,百卉争春色更新。

《漫兴十首·其五》[3](P313)

达者但为今日计,何人不带隔年愁?

《漫兴十首·其十》[3](P86)

惟有饮美酒,造物不见责。莫管明日愁,且咏今所适。

《柬汪符倩》[3](P159)

谁说酒戒严,人生一游戏。……得便且沉酣,莫管明日事。

《同许子与小集何文叔村舍》[3](P164)

担当这种及时行乐的心态,理由是人生短暂,故而无需犹豫,无需等待。他反复指出时间的飞逝、死亡的到来给享受当下带来的障碍:

今日之乐明日无,当饮不饮胡为乎?君不见,日将晡。

《同吴升甫郑执卿游平山堂》[3](P53)

世人愚太甚,任从造物使。悠悠百年内,耄耋能有几。晦明暗相侵,愁多谁不死。莫如未死前,痛饮为生理。富贵空自忙,造物一戏场。及至同归日,何曾有短长。

《感怀四首·其二》[3](P152)

昨日东郊少,未几貌已癯。今日西郊老,奄忽成丘墟。露唏疾难留,焉可缓须臾。浮豫且逍遥,天坠何与余。

《杂兴四首·其三》[3](P157)

何不息机以养寿,白日无停夜子丑。苦苦穿凿把心呕,长歌短咏日献丑。况复于今时不偶,纵使吟到九十九。彩笔生花亦何有,后世焉知某为某,及其成也覆酱瓿。

《戒诗并勖友》[3](P174)

(二)恢复本性

在俗世之中,人们为名利等所羁绊,人性受到遮蔽,常感迷茫、痛苦和失落,也就无法享受休闲。要恢复人性,就要做到“无心”,即对外物不动心、不计较、不执著。而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方面来看,无心、不动心主要就是去除名利心。担当认为浮名是过眼云烟,是应该鄙视的:“烟云过眼市朝空”(《秋兴八首·其一》),[3](P96)“沃以尊中酒,鄙哉身后名。”(《迟友》)[3](P193)可是,俗人总是难过名利关:“何人小歇利名关?”(《春兴四首·其一》)[3](P95)注目天地之间,看淡名利的达者少,执着于名利的顽固者多:“天地纵横谁达者,朝廷高厚有顽夫。”(《偶古》)[3](P233)但担当始终认为自己“何曾有意称傲宾,公门卿门非要津。”(《漫兴十首·其七》)[3](P86)

如果做到无心,那么事情自然就少了,无事便可得休闲;反过来说,如果事情少,不受俗务干扰,那么心灵就会恢复本性,获得宁静与快乐。故而担当“自念多一事,必多一累。”(万崇义《册前绢本二幅》)[3](P484)他指出:“是一原非一;无为便有为。”(《罔措斋联语》)[3](P402)这是希望人们看到无的价值。如果不认识到“无”的价值,便不能休闲:“不识无说无闻;那有大休大歇。”(《罔措斋联语》)[3](P407)他自称“从他家破千山在,快我生闲一事无。”(《偶古》)[3](P233)他又提醒世人不要庸人自扰,莫把小事放大,对烦恼不要过于在意,而应以喜剧、滑稽剧的心态来看待:“一一愁可抛,底事不堪嘲。”(《山居十二首·其八》)[3](P190)在这一点上,他赞美当时的名士陈继儒:“一年无一事,高卧南山南。”(《赠陈眉公先生山居八首·其六》)[3](P60)而要想无事,则具体的做法就是“闭门”。他自称:“一湾一室一静者,长年无事把门关。……况乎犹是葛天氏,淡泊无营置此身。麋鹿为群猿作侣,此外焉知世上人?”(《庐山》)[3](P44)又自题画云:“地篇惟恐有人来,画个茅堂户不开。”(方树梅《普荷传》)[3](P476)并称赞陈继儒:“闭门惟点易,掉背负斜曛。”(《赠陈眉公先生山居八首·其三》)[3](P59)

四、担当的休闲工夫:境域取舍

要提高休闲的质量,心志调节之外,还得选择一个好的生活境域。担当的选择是以下三种:栖隐之境、审美之境、人伦之境。

(一)栖隐之境

担当认为,通常在城市之中休闲难觅,因为市尘狼籍而道在远村:“市尘狼籍不须攀,野老孤栖山外山。近午鸡豚才出屋,可知终岁只闲闲”(《山家》);[3](P322)“古道从来在远村,但云世局便销魂。卜居不必愁无地,庞德当时隐鹿门。”(《勖友》)[3](P333)因此,他所要做的就是效仿汉代的庞德去入山栖隐,而且越早越好:

早入山,齿未落,面未斑,白云冉冉水湾湾。冷处正消闲,况有满园茶笋与鴟芋,可为(左日右兑)食以济荒歉之时艰,又有黄冠皂衲几痴顽,长歌短咏朝夕相往还。所以丈夫回头犹贵早,一早不了也能了。若待钟鸣漏尽始悲啼,其如须鬓已枯槁。可笑天明打五更,任尔怆忙终失晓。

《早入山引》[3](P171)

隐居有耕隐和渔隐两类。担当也有耕隐生活,不过他更喜欢的是渔隐:

入世古人少,住山幽事多。懒与客为礼,喜同渔和歌。

《山居二十首·其九》[3](P74)

性癖爱临流,驾舟棹沧浪。

《赠访六首·其一》[3](P150)

渔艇晴兼雨,僧窗夏亦秋。

《山居》[3](P195)

朝中原自多君子,矶上何妨老客星。

《言志诗十一首·其一》[3](P88)

昼牧夜渔生计足,东屯西崦醉颜酖。

《王敕木村居》[3](P222)

只为有人缘木求,老夫生计还从水。

《题画十一首其十》[3](P362)

以上种种,均可见出担当对渔隐生涯的喜爱。和“耕隐”相比,“渔隐”的美学风格是境域更为阔大,人格更为自由洒脱、放达不羁。

(二)山水之境

潘立勇先生断言:“可以说,审美是休闲的最高层次和最主要方式。”[4]山水之境中的休闲,可以在放松身心的同时,兼顾到自然审美的需要,休闲因此便具有了质量和品位。担当常常采取旅游于山水之境的方式来获得审美体验,并乐此不疲。他自称:“余有游癖,过佳山水,留连不去。”(《罔措斋对联题词》)[3](P376)又说自己“遇富贵若避冤仇,见烟霞如获至宝”(《自赞》),[3](P385)“僧贫有寺宜高隐,人老无家喜薄游。”(《得宦友书有乞归意赋此促以赴任》)[3](P236)

担当认为,休闲的最高境界就在于山水之间:“拨开尘土是佳山,清福居然在此间。不是得天元最厚,哪能轻放一人闲。”(《山居十二首·其四》)[3](P289)他叹息很少有人能领会山水审美的休闲:“一山恁么可爱;几人于此茫然。”(《罔措斋联语》)[3](P407)有意思的是,担当在游历了云南山水之后,得出这样的审美评价:“好山大半在滇西。”(《喜汉阳朱黄中九江万耜庵至叶榆留别》)[3](P213)

(三)人伦之境

担当的休闲并非独来独往,事实上,时人称他“师不避客,报谒如常礼,……词色蔼然,无诗僧相,并无禅师相。以是人人乐从师游,恨相见晚也。”(冯甦《担当禅师塔铭有序》)[3](P473)可见他即便出家,也仍然能够融入人伦之境,并且颇受大家欢迎。当时另一位名僧大错和尚在游滇时访山交友,特意提到担当:“时山僧有学蕴、担当诸老,学行不可多得,皆可与之为友者。”(方树梅《担当年谱》)[3](P534)担当还加入诗社,常常和同好有雅集活动:“曲高和寡迥难攀,结社昆池放我闲”(《余在点苍山下徐石公从永昌来入昆明池社中喜赋》),[3](P229)“公馀欲结莲花社,不是诗成不放回。”(《同辛伯敏丁日御周梅岑小集滇西赵州刘明府碧莲池馆》)[3](P230)在旅行家徐霞客游滇时,担当和尚与他有着非常密切的交往,时人称他:“曾别眉公倾絮酒,又迎霞客款荆扉。”(赵藩《题担当遗像》)[3](P470)近人方树梅称“俾知霞客与师之关系,非泛泛然所可比。”(方树梅《担当年谱》)[3](P511)另外,据方树梅考证,徐霞客在滇期间,担当赠送他的诗多达三十首,“附录于《徐霞客游记》”(方树梅《担当年谱》)。[3](P513)以上均以作为二人交游甚密的佐证。可见担当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枯木僧,而是一位乐于融入人伦而享受情感交流的修行者。

五、普荷的休闲工夫:载体依傍

休闲观念不能停留在口头,不但要落实在具体的现实环境中,还要在载体(赏玩之物)上反映出来。担当的休闲载体主要之一是酒。担当诗云:“郎当固可厌,潇洒惬素志。一滴到口中,天下即无事。”(《感怀四首·其四》)[3](P40)又云:“万事到头俱逼侧,纵情惟有酒无涯。许子固得此中趣,我亦借酒为游戏。古来几个称达人,除了酕醄无底事。”(《答许子与》)[3](P182)可见他是将酒当作休闲工夫来看待的。他欣赏刘伶、李白这样的酒仙,自己酒量也不小:“谁将米为汁,自古称至味。……莫讶刘李痴,人醉天亦醉。我友自旷达,太上有遗意。……无日无轰饮,狞然号渴龙。”(《冬日杂咏八首·其六》)[3](P69)他甚至说饮酒乃是他的唯一过人之处,要以饮为生:“世事难堪重可哀,过人惟有手中杯。不张大口吞沧海,垒块安能泡得开”(《代醉翁答二首其二》);[3](P355)“以饮为生胡不可,有癖专与世相左。不嵇不阮君莫瞋,天爱地爱才到我。”(《代醉翁答二首其一》)[3](P355)

除了饮酒外,担当还喜欢写诗、观书,从事书法、绘画,这与他诗僧、画僧的名号相符。他被人称为诗仙:“儒生而墨者,酒客一诗仙。”(孙髯《吊担当上人》)[3](P466)他写诗的癖好到了着魔的程度:“卖书买得屋三间,夜短诗魔让我闲。朝市已教尘隔断,无心云不出他山。”(《山居八首·其七》)[3](P354)他不但喜欢看书,还自有著述:“万事卒难了,一闲无不如。露顶拜奇石,掀髯读异书”(《山居十二首·其七》);[3](P190)“篝灯阅残史,景行管幼安。掩编深契晤,一唱还三叹”(《咏古七首·其七》;[3](P38)“闲居著作岂能无”(《赠王隐居》);[3](P301)“浊酒一卮书一卷,闲闲午梦到羲皇。”(《自题画十首·其九》)[3](P280)这是他休闲形象的写照。他又喜爱书法:“老来手拙性亦悭,得趣乃在游戏间。篆籀可学笔不古,不如槃礴无稿山。”(《题画十一首其三》)[3](P361)然而最为人知的还是他的画,人称“少时豪气迈群雄,晚岁生涯诗画中。”(何蔚文《误闻担当和尚西游》)[3](P460)

此外,他还饮茶、弹琴、赏花:“好茶如酒亦神仙,名姓须将杜老传。谱人饮入为第九,纵虽不醉也飘然”(《赠茶仙》);[3](P360)“万事俱可退一步,惟有赏花要在先”(《看花吟八首·其二》);[3](P298)“抱琴携酒遇相知,恰好移情在此时。”(《漫兴十二首·其一》)[3](P344)这一切均显示了担当广泛而高雅的文士癖趣。

六、担当的休闲境界

自古以来,休闲往往首先导源于对险恶江湖和纷扰人世的退避,“遁世”使主体自由时间和自由空间的获得成为可能,所以古代文人的休闲境界首先表现为一种“遁世境界”。担当也是如此,他刻意回避世界:“有癖爱荒凉,不邻车马场”(《山居八首·其一》),[3](P264)“屋少树参差,聊堪借一枝。即教有姓字,只倩老僧知。”(《春兴八首·其八》)[3](P64)但隔绝性的环境会造成物质生活的匮乏,担当的生活条件很清苦:“筑得十弓地,孤居年复年”(《秋兴十首·其七》),[3](P68)“贫到无依处,孤高有钓矶。”(《夏日杂咏八首·其八》)[3](P66)但是他安贫乐道,在俭淡中自得其乐,其境界亦值得赞叹:

有山不待买,无酒岂为贫。

《秋兴十首·其三》[3](P67)

志士苦贫窦,披褐常不完。索然栖篷茅,不避霜雪寒。……爰以丘壑姿,咄唶慕投冠。所处固局促,居然硕人宽。愿言托沉冥,拂衣相盘桓。悠悠去不返,孤踪何漫漫。

《咏古七首·其七》[3](P38)

卜居无策厌求神,所志从来独耐贫。不用犇踶追霹雳,肯将轻翼逐风尘。

《言志诗十一首·其四》[3](P88)

家惟俭可师,情与淡相宜。

《山居二十首·其十四》[3](P75)

去来只认门前柳,饘粥何须郭外田。

《秋兴八首·其二》[3](P96)

我辈何多让,人间第一流。有瓢还可弃,怀刺岂堪投?梅老贪春睡,鱼寒喜夜游。何须肱作枕,天坠不曾忧。

《春兴八首·其三》[3](P63)

贫来乐得一身孤,怀素斋头墨也无。

《漫兴十二首·其六》[3](P344)

不过,担当也并没有把自己和世界进行二元对立,而是把自己与社会进行谐调、融合,使自己在和谐的心态中享受休闲。他虽然避世,但拒绝的是俗人,而非同道。对于同道,他是非常愿意结交的。例如,本文第四部分所述,他即使在出家后也与不少同道有着交往,对于徐霞客这样的“驴友”,交往更是亲密有加。此外,从《鸡足山绝顶联句》《同诸社友园林即事》《同诸友游浪穹茈碧湖后登标山楚云阁》《同辛伯敏丁日御周梅岑小集滇西赵州刘明府碧莲池馆》这类诗题来看,他是经常参加过一些文士的集体活动的。因此,从这一点看,他的休闲也展示了一种高于遁世境界的“谐世境界”。

无论是遁世境界还是谐世境界,都有一种“必”,前者的休闲必须建立在与世隔绝的身心环境中,外来的任何动静都会干扰其独乐;后者的休闲必须建立在与世界的共融状态中,一旦缺乏外来的充裕物质供给与话语交流,就会不堪忍受。因此,此二者都还处于庄子所言的“有待”状态,未能实现更高的精神超越。胡伟希指出:“中国休闲哲学的一个特点,是‘既在世又出世’,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理想性。简言之,它教导的就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既实现自己,同时又超越自己的问题。”[5]担当休闲既不刻意将躯体封闭阻隔于山林,也不执着留恋城市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而是卷舒自适,随遇而闲,能时刻超脱于外界客观世界的变化与纷扰。且看他:“不为簪组缚,独立藐云天”(《长安写怀》);[3](P71)“此中无得失,何处有阴晴”(《感怀四首·其三》);[3](P77)“几人出世能忘世;顾我栖山且话山。”(《罔措斋联语》)[3](P409)因此可以说他的休闲还具有一种高于遁世境界和谐世境界之上的“超越境界”。他的《山中逸趣序》最能体现这一点:

苟有所遇,一切皆趣也,何居夫独趣于山?山之云者,岂所得无非山耶?见山则趣鲜矣。即有顷,欲忘乎山而又且在此山之中,逸云乎哉?抑生白之趣尽老于雪中,从山悟入,即须弥已成芥子,容有寸影挂在峰头,非趣于山也。趣于山者,何山无逸?人逸山此已矣,云何趣?惟是入于山,又能脱于山。脱于山,而又不离乎山者几焉?……趣也惟何?赋也、诗也。……而且恬且适,不特人遇山而自逸,山且赖之逸也永矣![3](P375)

七、担当的休闲审美范畴

笔者曾经首倡“休闲人格美”这一概念,指出:“历来的人格美研究多集中在助人为乐等方面,却忽视了休闲现象中亦存在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格美内涵。传统休闲文化展现出人格美的光辉。古代文献可以发掘出林林总总与休闲人格有关的审美形态。将其加以归纳,可以为传统美学增添新的审美范畴。”[6]从下列的诗歌来看,担当的闲,已经成为了一种人格美范畴:

山老人闲秋较迟,此心惟有白云知。

《题画二十四首·其二》[3](P302)

放旷以齐物,静漠以乐天。

《感怀四首·其二》[3](P40)

置身无所辖,小课甚从容。

《山居二十首·十五》[3](P75)

世情多磐折,吾道本优游。

《自遣六首·其二》[3](P78)

此外别人还称他“缓行有好步,不自惹尘埃”(何蔚文《题唐大来先生画》),[3](P458)“可怜诸老贵,让此一僧闲。”(孙清士《书担当和尚画册》)[3](P468)可见,担当所展现的,一是处事淡定自信,从容不迫,显示出一种舒缓有致的美;二是对物质、名利淡然处之,绝无营营之私心的境界,内在地具有一种心脱俗尘的道德美内涵。如果将其凝聚、提炼成为一个词语,则“闲旷”可以当之。且看他的诗歌:

蓄意养恬旷,为园犹幽深。

《官建之家园》[3](P158)

为少华蔚集,疏旷得自由。所以栖托间,一足绝无求。

《访魏应周》[3](P163)

诛茅老一邱,心旷喜登楼。

《山居》[3](P195)

独坐习玄旷,炉香幽自生。

《山居八首·其三》[3](P249)

此外,从艺术美的角度,担当诗歌、书法、绘画的风格也是“闲”的。《明担当山水册》称担当“画有幽曲……诗有逸致”。[3](P481)清代纪昀评担当画云:“尝读竹窗高氏集书画题跋记云:明季唐大来名泰,自称迟道人,……(书画)深得苍茫野逸之致。”(方树梅《担当年谱》)[3](P515)赵石禅评担当画云:“兴像自然,旨与物化。”又云:“纯任自然,不泥成法。以象外,空色两忘。他人无此识,亦无此胆。”(方树梅《担当年谱》)[3](P489)方树梅则称:“担当大师,……名士、侠僧、大诗家、大书画家,……而诗书画三绝,海宇驰誉,……运笔清挺,含意超逸,……雅有山林隐逸趣。”(方树梅《担当年谱》)[3](P488)因此可见,旷逸、闲逸可说是担当的休闲审美范畴。

参考文献:

[1]张建业等注.焚书注: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肖鹰.中国美学通史(明代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3]担当.担当诗文全集[M].余嘉华,杨开达点校.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美术出版社,2003.

[4]潘立勇.休闲与审美: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5]胡伟希.论中国休闲哲学的当代价值及其未来发展[J].学习论坛,2004,(9).

[6]章辉,朱红华.传统休闲人格美初论[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

(责任编辑王碧瑶)

Leisure Aesthetics of Monk Dandang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ZHANG Hui & YANG Zengyan

(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YuxiNormalUniversity,Yuxi, 653100,YunnanProvince;

ResearchCenterofSocialSciences,Haikou, 570228,HainanProvince)

Abstract:In early Qing dynasty, the ideas comes from Yunnan Monk Dandang’s works have similarities with modern theory of leisure aesthetics. He has leisure concepts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secular world and has a conscious understanding of the ontological value of leisure. His leisure approaches focus on adaptation and renaturation of minds and let people to live in seclusion to enjoy landscapes, but he also .tends to enjoy the human environment as well. His takes wine, tea,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s his elegant leisure carriers. He lives out of the world but he is also in harmony with the world. He is contented in poverty loneliness, but he still has fun with others, and shows his transcendence beyond the world as well. His leisure aesthetic category can be summarized as free open and otherworldly. His leisure ideas and leisure practice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leisure time and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Dandang, leisure, approach, realm, aesthetics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 7406(2015)08 - 0054 - 06

作者简介:章辉(1975—),男,玉溪师范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美学史、休闲美学。

收稿日期:2015 - 05 - 17

猜你喜欢

休闲担当工夫
“工夫”与“功夫”
一杯热茶的功夫
“诗内”与“诗外”工夫
“功夫”和“工夫”
论林语堂的《语丝》创作
脱贫攻坚中的媒体担当
论清新休闲旅游名城形象构建
顺应党建趋势,党员干部如何作为
你的名字叫担当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公民休闲教育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