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现状思考及对策探讨

2015-03-19刘红艳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24期
关键词:委员心理健康班级

刘红艳

(阜阳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1 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逐渐加大,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这种影响甚至也波及到了象牙塔内的大学生.当今大学校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马加爵”“刘海洋”现象,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大学校园恶性事件时有发生.这促使人们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开始高度关注,寻找一条有效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成为很多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受欧美国家“朋辈心理辅导”的启发,2004年天津大学率先做出尝试,在校内建立了以心理委员为基础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取得了不错的效果.[1]直到今天,心理委员制度在大学校园中已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高校心理委员作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第一道防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担负着在同学们当中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的重要职责,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委员制度还处在探索阶段,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在选拔、培训、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

2 高校心理委员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心理委员的选拔过于随意

班级心理委员一般要由那些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有较敏锐的观察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强、有高度责任心的同学来担任,尤其是那些具有强烈助人意愿、对心理工作感兴趣的同学.就是对心理委员的选择有较多要求,不是随便哪个同学都可以担任的.可是现实中普遍存在的状况是,很多老师、辅导员对心理委员的选择并不重视,选拔过程也流于形式.有的是同学自愿报名,但对报名同学的人格特质是否能够胜任心理委员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考察;有的是辅导员老师根据自己的主观感觉随意指定,而被指定的同学可能还不情愿,对心理委员工作缺乏积极性.

种种非正式的选拔方式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心理委员素质良莠不齐,不能发挥心理委员应有的作用与价值.部分心理委员组织协调能力有限,不能经常性地、创造性地开展班级心理活动;有的心理委员人际交往能力较差,观察力不足,不能有效获取班级心理动态信息;还有的同学担任心理委员,是因为自身有心理问题想进行自我解救,根本没有把为班级同学服务作为自己的工作使命等.

2.2 心理委员的职责定位存在偏差

一般来说,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在四个方面:一关注、二倾听、三宣传、四报告.[2]也就是说心理委员的工作更多的是凭借自身的心理学知识与敏锐的觉察力对同学们的心理动态进行倾听与关注,在同学之间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而不是对有问题同学进行咨询与治疗.但是很多初出茅庐的心理委员对自身职责的定位不够准确,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对心理有问题的同学做心理辅导,但在具体工作时又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大部分情况下无法有效地帮助同学,甚至出现越帮越糟糕的现象.这样,心理委员们对于自己职责范围之内的工作譬如心理知识的宣传没有做到位,而对于超越自己能力范围的工作却越位行之,导致同学们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的帮助,同时心理委员自身的工作积极性也受到挫伤.

2.3 心理委员的培训缺乏系统性与专业性

心理委员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环节是对心理委员们进行系统而专业的岗前辅导以及后续的岗后培训,这直接关系着心理委员的素质及工作效率.通过培训,让心理委员们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等.培训应有系统有组织地进行,并且一定要由相关心理学专业人员来承担,否则很难保证培训效果.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业心理教师师资缺乏,再加上很多老师自身事务繁忙,对于心理委员的培训工作很难付出足够的时间与精力,这样就使得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更有甚者,不少高校由于对心理委员培训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又加上师资力量不足,为了省事,干脆就由班级辅导员或思政老师来承担心理委员的培训任务,这种缺乏专业性的培训直接限制了心理委员的成长与助人能力.

2.4 心理委员的管理与激励体制不完善

健全的管理和激励制度是保障心理委员工作规范有序开展的先决条件,要想更有效地激发心理委员的工作热情与工作责任心,高校应制定一套完善的心理委员考评与管理制度.

部分高校的作法值得借鉴,要求心理委员定期撰写工作记录、工作总结并作为档案提交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这对心理委员的工作起到了一定的监督鞭策作用.遗憾的是有相当多的高校却缺乏这一环节,认为心理委员任职之后就万事大吉了,心理委员的工作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至于他们究竟有没有开展工作,开展了哪些工作,有没有效果,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另外,心理委员们的工作也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在很多同学心目中心理委员是个没多大意义的职位,工作成绩对其综合测评、评优、评奖学金等重要事项没什么帮助,心理委员的作用小于其他班级或院系干部,这样就大大削弱了心理委员们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另外某些无所作为、滥竽充数甚至素质低下的心理委员,因为缺乏相关的管理考评机制而得以继续混在心理委员队伍中,使得大学生对整个心理委员团队的的信任度大大降低.

3 改进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的措施

3.1 严格把关,按要求对心理委员进行筛选

班级心理委员的选拔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一个环节,选拔出合格、优秀的心理委员对于全班同学的心理危机预防都具有重要意义.辅导员老师及院系领导必须重视对心理委员的选拔,规范心理委员的筛选工作,使每一名心理委员都是班级里最适合从事这项工作的人.

心理委员的选拔可以采取自愿报名和同学推荐、老师选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教师的宣传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心理委员的重要意义与价值,激发起大家对从事这项工作的热情,每个自己认为能够胜任心理委员工作的人都可以自由报名.推荐也是心理委员选拔的一种重要方式,让同学匿名推荐,往往可以选拔出在班级内比较有威信、人际关系良好、影响力较大的同学,而这些都是够格担任心理委员的重要条件.这样,综合考虑自愿报名与同学推荐的结果,可以先筛选出一批比较符合条件的同学,辅导员老师再根据心理委员的素质要求通过观察、面谈、面试等方式再进行挑选,最终确定心理委员的最佳人选,此外,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心理委员应及时更换,优胜劣汰.总之,心理委员的重要性不亚于甚至超过其他班干部,其选拔一定要严格慎重.

3.2 加强心理委员的岗前岗后培训,确保培训效果

首先,一定要保证培训师资的专业性与课时数量.由专业的心理学教师担任心理委员的培训任务,千万不能将就了事,随便找老师凑数.同时,培训也要有充足的时间保证,不可偷工减料走过场,不仅在心理委员任职前进行岗前培训,任职后也要进行定期学习,培训应贯穿整个大学阶段.

其次,培训内容要系统和全面.很多高校对心理委员的培训都是“蜻蜓点水”般的浅尝即止,看似培训,其实没有实际意义.系统培训一般应包括职业道德、工作职责、专业知识、工作技能等方面内容.[3]同时培训内容也应该根据心理委员的年级而灵活设定,比如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心理委员培训除了包括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外还应该重点关注如何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而对大四心理委员的培训侧重点则可以放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此外,还应重视心理委员上岗后的后续培训,通过定期开展座谈增加心理委员与心理咨询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他们的心理助人能力.

最后,培训形式应尽量生动活泼,注重多样化.很多高校的心理委员培训都是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大班教学,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不讲求培训的实效性.而大学生恰恰厌倦排斥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形式,心理委员的培训可以采用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灵活方式.例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训练等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可以避免培训课变成枯燥无味的说教,激发心理委员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对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准确定位

心理委员,首先也是一名普通学生,是从学生群体中选拔出来的;其次,心理委员必须要经过专业培训才能上岗,也就是说应该是一名拥有相关心理健康知识的学生.这样对心理委员的职责范围也就比较清晰了.心理委员作为一名学生,与班级其他同学朝夕相处,很容易觉察到同学的异常,比老师能更快更及时地发现问题,并且相同的社会角色、相似的年龄阅历都使得他们能和问题学生更好地沟通.另一方面,心理委员毕竟不是专业人员,不具有专业水准,所以心理委员的工作重点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发现问题和协助解决问题,是联结起同学和老师之间的一个纽带.所以,我们对心理委员的工作角色做如下界定:(1)心理宣传员.在同学们中间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作为宣传员,心理委员要利用闲暇时间通过多种途径将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传递给更多同学,尽己所能帮助大家增强心理保健意识.(2)倾听者.在同学们因烦恼、困惑、不满而有倾诉需要的时候,是一个耐心真诚的倾听者,对同学们的苦恼能理解包容而不嘲笑指责,并能为每位同学的隐私和心理活动严格保密.(3)心理信息员.心理委员平时要关注同学们的情绪起伏和心理变化,敏锐发现其中的异常情况特别是那些严重的心理危机现象,并及时上报,以使问题学生能快速获得老师等专业人员的帮助.(4)活动的组织者.心理委员应根据班级实际,设计和组织符合班级同学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环境.[4]

3.4 健全完善心理委员的考评激励制度

为激励心理委员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加强心理委员队伍建设,制定一套完善的心理委员考评、激励制度尤为重要.具体有以下几点:

首先,心理委员的管理制度.给每名心理委员都设立工作日志,要求他们对自己的工作计划、工作成果以及问题反思等进行记录、总结,工作日志也是学校对心理委员的工作进行评价考核的依据.[5]在管理方面,辅导员负责对心理委员的日常工作管理,院系心理老师负责对心理委员的活动开展指导.心理老师可将本系所有心理委员整合为一个心理工作团队,选拔得力的心理委员担任团队干部,制定例会和交流学习制度,由心理委员牵头在院系中组织开展大型心理活动.如此既规范、加强了对心理委员的整体管理和业务指导,又增进了各班心理委员的交流联系,增强了心理委员工作战斗力.

其次,建立对心理委员的考核激励制度.对心理委员的考核实行双重考核.心理委员作为班委会成员之一,辅导员老师在班级的综合测评以及对班干部进行评奖评优等工作中,以心理委员的学业成绩、平时表现、同学的反馈等作为考核指标,适当对表现优秀的心理委员进行加分奖励.心理委员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成员,心理辅导老师可以对心理委员每学期考核一次,考核指标为心理委员参加培训情况、工作日志完成情况、活动开展情况等,对表现较好的心理委员颁发“优秀心理委员”证书,给予奖励,肯定其工作和成绩.同时,对于违反职业道德、玩忽职守的心理委员,应取消其心理委员资格,并视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

4 小结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然而,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诸如大学中专业心理咨询教师数量的紧缺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心理咨询需要;有的同学对心理咨询排斥反感,相比较求助于咨询师而言更乐意找同龄的同学倾诉……在这些背景下,心理委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

〔1〕徐艳平.试论高校心理委员队伍建设[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8):15-16.

〔2〕方艳.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委员模式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3(7):113.

〔3〕黄晓芳.高校心理委员之有效工作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4(1).

〔4〕黄晓芳.高校心理委员有效工作模式探讨[J].大学教育,2014(1):78-79.

〔5〕杜芬娥.高校心理委员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09(4):36-37.

〔6〕刁静,成琳,等.心理委员制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探索[J].心理辅导,2009(17):73-75.

猜你喜欢

委员心理健康班级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省政协委员抗“疫”书法选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基层党支部纪检委员如何开展工作
代表委员履职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