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新媒体艺术视角论康巴藏戏的传承与发展

2015-03-19刘力萍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藏戏康巴艺术

刘力萍,李 树

(西南民族大学 艺术学院,成都 610041)

藏戏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戏剧,诞生于藏区却又间接获得了周边地区民族文化的滋养。康巴藏戏蕴含着康区兼容并蓄的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但在新的艺术时代,单一的传承、传播方式使得其岌岌可危。本文拟从新媒体艺术的视角阐述康巴藏戏的传承与发展。

一、康巴藏戏的起源、发展与传承

(一)康巴藏戏的起源与发展

藏戏,藏民族最古老的戏剧艺术,有着及其悠久的历史,先后传入康区的巴塘、理塘、甘孜、道孚、木雅等地区。康巴藏戏大体属于从西藏传入的蓝面具藏戏。虽同属藏戏,由于地理环境及历史背景的不同,康巴藏戏的风格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与其他地区的藏戏有明显区别。[1]

从地理环境而言,如《甘孜州藏戏志》记载:“康区近内地,历代军旅屯兵催粮,商贾经营,内地生产技术、文化不断流入。康区兼容并蓄了古氐羌文化、吐蕃文化、西夏文化、汉地文化,故尔,康区藏族文化,既同于卫藏,又异于卫藏。”康区所处的地理环境铸就了其文化的包容性、多元性,也使得康巴藏戏蕴含着兼容并包的文化。从历史背景而言,康巴藏戏由于传入较早、经历了战乱及其他原因出现了几次衰落与恢复。在传承西藏藏戏艺术形式的基础上,逐渐与康巴本地歌舞、说唱相结合,如道孚山歌、巴塘弦子舞、甘孜踢踏舞、理塘锅庄等;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如巴塘藏戏、理塘藏戏、甘孜藏戏、道孚藏戏、木雅藏戏等;延续了一批经典的传统剧目,如《诺桑法王》《卓瓦桑姆》《朗萨姑娘》《志美更登》《文成公主》《白马文巴》《苏吉尼玛》《顿月顿珠》等。[2]

新中国建立初期,康巴藏戏的演出都是由寺庙组织的,演员均为寺庙僧人。文革期间,藏戏受到严重冲击,停演时间长达10余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康巴藏戏团得以恢复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甘孜州恢复的藏戏团有7个,到21世纪初,已经发展到数十个,其中包含甘孜州另外两大剧种色达藏戏和德格藏戏的演出团体。部分康巴藏戏团逐渐由寺庙转向民间,如木雅藏戏团、巴塘藏戏团、丹巴莫斯卡藏戏团等,演员基本为民间群众。[3]近年来,康巴藏戏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如巴塘藏戏被列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如,四川省文化厅和甘孜州政府每年对民间藏戏团给予了一定的经费补助,等等。由于康巴藏戏的民间化以及各级政府的重视,康巴藏戏得以保护和传承。

(二)康巴藏戏存在的问题

但是,康巴藏戏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康巴藏戏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1)传承方式单一。与所有的传统艺术一样,康巴藏戏主要采用言传身授这一传承途径。由于文化程度的限制,民间老艺人大多不能记录康巴藏戏的表演技巧、心得,只能通过自身的表演、解说传授于徒弟。因此,要学习传统的康巴藏戏,就必须拜师于藏戏师。由于传统观点认为拿着六弦琴弹唱是乞丐的营生,藏戏师常被认为是一种让人瞧不起的职业,年轻人不喜欢康巴藏戏,更不用说继承老藏戏师衣钵。在这种情况下,一位老艺人的去世便意味着这一古老戏剧形式的逐步失传。[4]简单来说,康巴藏戏在古老而单一的传承途径下开始逐步走向失传。

2)消费群体递减。康巴藏戏是一种丰富藏民生活的娱乐方式,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文化的冲击、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汉语的普及,藏民特别是年轻一代藏民有了更多的娱乐选择。比起慢节奏的传统藏戏,年轻人更愿意选择视听说更为新颖的流行乐、摇滚乐以及电影电视剧等娱乐圈。

3)经济效益低下。近年来康巴藏戏的演出空间和时间都得以拓展,如甘孜州少数藏戏团的演出地点不再局限于本地、演出时间也不再局限于夏秋之季,但是,绝大多数藏戏团仍主要表演于康巴地区寺庙、民间,演出地点受其语言及形式的限制,演出时间也局限于某些重要节日。演出时间的局限和演出范围的狭隘限制了消费群体增长的空间。另外,由于语言的原因,观众绝大多数为藏民。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方式的多样化,越来越少的藏民愿意为康巴藏戏消费,消费群体的减少导致藏戏师经济收入低下。当基本生活不能得到保障的时候,不少藏戏师纷纷选择改行。此外,由于资金的严重缺乏,康巴地区的专业戏团和民间戏班都将难以生存,趋于崩盘解体边缘。虽然政府每年都给予藏戏团一定的经费补助,但主要是演出补助,也就是说,这点补助对于一个藏戏团的生存而言,只是杯水车薪。目前康巴地区的藏戏团绝大多数都是业余团体,演出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资助。

二、新媒体艺术的含义及特点

(一)含义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等是建立在实际物质的基础上,新媒体艺术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简单来说就是数码艺术。其分支繁多,主要包括Video与独立影像艺术、录像装置艺术、光效应艺术、互动电子游戏和网络艺术、计算机虚拟现实艺术、新媒体艺术事件和多媒体技术平台所支撑的艺术创作等。

(二)特点

新媒体艺术具有强大的储存优势,它可以将各类大容量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有利于资源的传承。新媒体艺术利用多种媒体为媒介的创作模式,构建了相当庞大的传播平台,也使得其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利于资源的有效传播。作为时下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以最开放的思想与各种主题完美融合,具有强大的包容性,有着更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和更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其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打破了传统艺术形式所带给人们感知的单一性。[5]

三、康巴藏戏与新媒体艺术结合的意义

藏戏作为古老悠久的优秀民族文化形态,已于2009年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庞大藏戏系统中的一支,康巴藏戏得以有效传承、传播和创新,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光大有着其重要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已进入数字媒体时代。康巴藏戏如果仅守着寺庙等传统演出地点,对老剧本进行反复表演,已经不再能吸引人们的广泛关注,也无法满足现代人对艺术的需求。传统艺术应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新。因此,既要保留康巴藏戏丰厚的底蕴又要使之获得新的发展,使得更多人了解、关注甚至发自内心地喜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康巴藏戏与新媒体艺术的结合便变得刻不容缓。

(一)有利于康巴藏戏的传承

如果康巴藏戏继续保持“原汁原味”,仅仅运用单一方式传承将被观众遗忘。这就要求我们结合新媒体艺术来传承康巴藏戏,让其得到有效保护和弘扬。新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给康巴藏戏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血液,为其提供了多种保存方式,使其不再单纯出现在研究性文献或口传身授的传统传承方式中,能从根本上解决康巴藏戏的失传问题。

(二)有利于康巴藏戏的传播

康巴藏戏单一的舞台表演形式传播力度不够,加之社会大众接受渠道、能力有限,导致了其接受群体狭隘。新媒体艺术的诞生来自于新媒体时代下人们独特的审美以及思维方式,其在传播中的最大优势在于曲高而和者众。[6]康巴藏戏与新媒体艺术相结合,运用计算机、电视、网络等多种新媒体,采用视觉与形象、声音与文字及互动沟通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使不同层面接受者都能感受康巴藏戏的魅力,必将吸引更多人对康巴藏戏的关注。观众群体的增大,也将使康巴藏戏走上更大的舞台。有消费群体自然有经济来源,无需格外保护也能有效推进康巴藏戏的传播、普及和推广。

(三)有利于扩大康巴藏戏的创新空间

只有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地实现跨越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才能显得越来越蓬勃。[7]人们对现代文明的追求要求传统艺术与现代性共存,如果只是原封不动地把康巴藏戏搬出康巴地区,并不能得到预想的大众关注。康巴藏戏要想得到良好的发展,除了保留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深刻内涵与独特的艺术价值,还必须创新,使其符合当下的审美观念,实现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完美结合,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了解和喜爱。而新媒体艺术给康巴藏戏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发展平台,极大丰富了康巴藏戏的表现内容和形式,有效地扩大了康巴藏戏的创新空间。

四、康巴藏戏与新媒体艺术结合的途径

康巴藏戏与新媒体艺术结合的途径有很多,取决于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下面从形式兼容性的角度来讨论其结合的途径。

(一)Video艺术

Video艺术主要是指通过电视、录像和其他各种视频输出手段播出的影像短片,也称为影像艺术。[8]康巴藏戏可以利用影像这种方式记录、表现其独特的戏剧造型、戏曲音乐及面具艺术,也可以通过录像进行教学。比起言传身教这一传统传承方式,录像带更易保存、传播,这种传承方式从根本上避免了康巴藏戏的失传。

(二)互动式电子游戏

电子游戏因其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已被纳入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因其交互性特征,电子游戏艺术又被称为互动艺术。当“互动”开始参与艺术作品的创作时,观众的构成便成为艺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该艺术密不可分,这便是杜尚提出的“观众完成艺术作品”。康巴藏戏完全可以借助互动式电子游戏这一形式,预先写入程序,由观者现场选择角色互动完成。观者变成舞台表演者,在藏戏背景音乐伴奏下,穿行于一个个由精美图像构成的场景中,“亲身感受”康巴藏戏的魅力。[9]17

(三)多媒体技术平台支撑的艺术创作

新媒体艺术有很强的形式兼容性,其创作包含摄影、录像、视频、声音、装置等综合手段。只要多媒体技术平台能支持的技术都能参与新媒体艺术创作。美国的多媒体艺术家海顿在芝加哥的O’Hare国际机场利用声音、霓虹灯光、自动通道、镜子和多彩墙壁围绕乘客完成艺术品《天空的界限》。[9]18同样,康巴藏戏也可以加入更多现代媒介技术,融合多种形式完成新的艺术创作。例如,康巴藏戏的音乐可以加入电子乐,藏曲融入现代音乐元素更能吸引现代人。又如,康巴藏戏可应用激光、录像、视频、三维投影、全息投影等技术手段进行艺术创作,一是丰富舞台表现形式,让舞台时空、场景根据剧情的需要切换自如,二是将舞台上的真人表演和虚拟的三维影像有机结合起来,利用特效提升舞台和戏剧的表现力,使其成为一场视觉上的盛宴。每个时代的审美特征都不一样,随着时代的进步,陈旧的艺术表现形式注定被时代所遗忘。

要注意避免康巴藏戏与新媒体艺术的结合沦为一种肤浅的时尚,成为一种快餐文化,很快从人们生活中消失。艺术工作者应当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髓,透彻了解康巴藏戏自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包括其音乐、唱腔艺术、独特的舞台美术、蓝脸面具艺术及其悠久历史的沉淀。若无法领略其本质上的精髓,无法吸收历史积累下来的内涵、神韵,单从技术方面加工创作,将使得康巴藏戏在这一场新媒体竞技游戏中失去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在这一创作过程中必须坚定康巴藏戏是新媒体艺术创作的根基,新媒体艺术只能成为康巴藏戏的表现形式。

[1]于一.四川康巴藏戏[C]//朱恒夫,聂圣哲.中华艺术论丛:第9辑(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研究专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103-116.

[2]阿绒呷措,周翔飞,罗敏.川西康巴藏戏五大流派的渊源及发展[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6-19.

[3]杨嘉铭.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藏戏及寺庙神舞面具调查[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1-7.

[4]付燕燕.藏戏的传承与保护[J].群文天地,2010(5):31-34.

[5]娄雨.新媒体艺术的特性解析[J].作家,2013(2):267-268.

[6]李金明.非物质文化遗传的新媒体传承与保护[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11.

[7]潘晓娟.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才能保护和传承[N].中国经济导报,2012-11-24(B06).

[8]朱其.20世纪后期以来的新媒介艺术[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6):73-77.

[9]鲍远福.影像与时空观念:新媒体艺术本体论[D].厦门:厦门大学,2007:17,18.

猜你喜欢

藏戏康巴艺术
康巴学人
——林俊华
藏戏面具
《康巴》:时代大裂变中的人性思考
立足康巴,面向世界——康巴文学“走出去”的翻译话语再释
浅析巴塘藏戏在演出形态方面对西藏藏戏的传承与创新
演藏戏·促非遗扶贫——2019年藏戏演出季完美落幕
纸的艺术
康巴雄鹰
传统藏戏的新时代再造——评新编藏戏《朗萨雯波》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