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的挑战与对策——基于C 市3 高校的调查

2015-03-19郑万军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学生自治学分制创新型

郑万军

一、学分制改革中的挑战

作为提升我国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学分制改革也必然会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实施学分制改革后,由于学生在选专业、选课程、选教师、选进度等方面灵活性和自由度的增大,不仅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情况,而且高校学生管理的思维观念、体制、机制等都将受到冲击和挑战。具体而言,学分制改革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正面临以下三大挑战:首先,班级组织虚化后学生日常管理的问题。学分制的实施意味着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被极大差异化,这必然导致传统班级观念的淡化,进而原有的学生日常管理组织平台就几近虚化。如此,学生日常管理的组织依托是什么?这是对具体的学生管理工作最大挑战;其次,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学分制赋予了学生更多、更大的自由选择空间,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这是学分制改革的本质所在。但这毕竟还只是制度设计的初衷,如何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实现和达到最初设计的目标,还是值得进一步的思考和具体设计的问题;第三,学分制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者的观念转换、能力提升问题。“老”队伍如何带出“新”学生?学分制的实施无疑对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二、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调查:以C 市3 所高校为例

(一)调查设计

受资金等现实条件限制,本次调查选择只在C 市的3 所普通高校进行。其中既包括C 市最早实施学分制改革的高校,也包括正在开展学分制改革的高校,既选取了教育部直属高校,也选取了省属高校;在调查对象的选择方面,主要兼顾了不同学科背景的搭配和年级高低的搭配;在变量设计上,主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内容:1.学生对学分制的认知程度;2.学分制下学生选专业、选课程、选教师和选择毕业时间的自由度;3.学分制下学校组织管理的改革及学生满意度;4.学分制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情况;本次调查的数据处理主要是运用SPSS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4 份,收回有效问卷300 份,有效回收率为98.7﹪。

(二)数据分析

1.学分制认知度。在问卷设计中,首先对各校学生关于学分制的认知度进行了测评。统计结果表明,虽然99﹪的学生知道自己所在学校及年级正在实行学分制,但是仍有1﹪的学生表示并不清楚或不关心自己所处的环境;尤其是,根据各校官方资料显示,参加本次调查的C 市三所高校实行的都是学年学分制,但统计结果显示仅有35﹪的学生知道学校所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有60.3﹪的学生错误认识自己学校实行学分制的类型;同时,虽然选课及修学分与学生息息相关,但统计表明仍有35.1﹪的学生并不清楚自己所在专业是否存在选课学分限制;关于学生对学分制总体的感知,统计显示73.7﹪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学分制的了解程度一般,21.3﹪的学生认为只是听说过,但不太清楚。可见,大部分学生对学分制了解不深。

2.学生选择自由度。学分制改革的一大特点就是让学生摆脱被动的选择、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选择空间,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空间来自主安排学习、生活及其他事项。本次调查主要从学生选专业、选课程、选教师和选择毕业时间等四个方面来观测学生在现行学分制模式下的自由程度。

统计数据显示,62.7﹪的学生表明只有少数优秀学生可以有机会调换专业,12.7﹪的学生认为没有调换专业的可能,17﹪的学生认为不清楚,只有6.0﹪的学生表明所有学生都享有调换专业的机会。上述调查数据说明,学校现行的学分制并没有真正能够为学生提供选择专业的自由。关于各校在实行学分制后学生选课程、选教师的自由度情况,统计表明,只有12.3﹪的学生必修课既可自由选择老师又能自由选择课程,56.7﹪的学生限定选修课可自由选择老师又可自由选择课程,67.0﹪的学生公选课可自由选择老师又可自由选择课程。数据表明,相对于限定选修课及公选课来说,必修课的选择自由度尚有较大距离;关于能否申请提前毕业,统计数据显示只有37.0﹪的学生明确表示有可能提前毕业,17.3﹪的学生认为不能提前毕业,45.3﹪的学生并不清楚学校在这方面的相关规定。大部分学生反映不清楚能否申请提前毕业,再次说明了学生对学分制认知的模糊性,与前面的统计结果相一致。

3.学生管理组织测评。学分制改革后,学生选课的多样化和分散性导致了传统行政班级组织的虚化,学生自由度的拓展对改革传统的行政班级组织管理模式提出了迫切要求。本次调查主要从各校现行学生管理组织模式和学生对学校组织管理的满意度两方面进行测评。

关于各校现行学生管理组织模式构成情况,统计数据表明,43.1﹪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采用的是辅导员、年级总班、行政班、教学班四级的管理模式,22.9﹪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采用的是辅导员、年级总班、教学班的三级管理模式,15.8﹪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采用的是辅导员、行政班、教学班的三级管理模式,10.4﹪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采用的是辅导员、教学班的两层级管理模式,5.4﹪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采用的是辅导员、班主任、教学班的两级管理模式。其中,实行四级管理模式的达43.1﹪,接近半数;实行三级管理模式的合计达38.7﹪,几近四成;而实行两级管理模式的合计15.8﹪,不到两成。可见,学分制改革后,各校的学生管理组织模式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另一方面,学生对学校现行管理组织满意度的测评数据也高度印证了对各校现行学生管理组织模式构成情况的调查结果。如,66﹪的学生认为现行的学生管理组织模式并不能完全满足实行学分制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尚需进一步完善,11﹪的学生明确表示现行的学生管理组织模式不能适应学分制改革的要求,两项合计达77﹪,也就是说几乎近八成的学生表示不满意。

4.创新型人才培养测评。通过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施学分制的主要目的之一。为测评各校在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改革举措,本研究主要从学生自治组织的管理与发展和学生创新支持措施两方面进行了调查。

关于学生自治组织管理与发展情况,9.7%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学生自治组织的发展实际上进行了严格控制,33.3%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学生自治组织进行了规范管理,13.3%的学生认为学生自治组织处于完全自由发展状态。同时,86.7%的学生认为学校对于学生自治组织应该在规范管理的同时给予业务指导和资金支持。调查数据说明,作为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和组织管理能力的重要平台,学生自治组织并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鼓励学生创新举措方面,77.7%的学生认为学校鼓励学生参加第二课堂,46.7%的学生知晓学校开设了学生科研训练项目,70.0%的学生认为学校为学生提供了社会锻炼机会,5.0%的学生认为学校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还采取了更多其他措施。 数据统计表明,学生对学校既有创新的支持举措知晓程度不高,同时缺乏其他有效支持创新的举措。

(三)问题讨论

1.学分制认知欠佳。前述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总体而言学生对学分制的认识存在较大的模糊性、随意性和盲目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与部分学生对包括学分制在内的学校管理制度持冷淡态度、反应冷漠有关;另一方面,与一些高校的宣讲力度、方式和渠道有关。在推行学分制改革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教育管理工作者都需要组织专门的学习和培训,对新进校的学生也应如此。但据调查,此方面的工作似乎还很欠缺。学生对学分制认知信息的缺乏乃至错误,显然不利于改革的推广和运行。

2.学生选择自由度有限。前述统计数据表明,无论是专业选择还是课程和老师选择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调查显示,各校基本都没有真正能够为学生提供选择专业的自由,大多数学生依然是依据高考志愿和学校录取情况被选择。受资源的限制,同时为保证各专业学生数量的总体大致平衡,入校后调换专业依然只能是少数特权学生和优秀学生的“专利”。

就选课程和选教师而言,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也基本不大。例如,认为必修课可完全自主选择的学生仅占18.3%。现行学分制下大多高校所谓的选课也仅仅是非A 即B 的无奈选择。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还是受学校师资状况的局限。

3.学生管理组织测评度低。实施学分制改革后,学生在自行选择课程和教师方面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空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先前的行政班级和相关学生管理组织模式。由于同一年级甚至同一专业的学生上课地点和时间都会不同,所以先前的行政班级被虚化,而以行政班级为核心的学生管理模式理论上将不能适应学分制下的学生管理新情况。上述的相关数据统计也印证了这一点,如超六成的学生认为现行的管理组织模式不能适应学分制的要求,应进一步完善。学生管理组织模式构成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学分制改革后学生管理基本还是套用了先前的模式。而传统管理模式的多层级和高度行政化特征,不仅会限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会泯灭学生的创新思维。

4.创新型人才培养举措缺乏。前述调查数据表明,各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举措并不充分,甚至尚未纳入校方管理者的视野。如,作为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和组织管理能力的重要平台,学生自治组织在一些学校要么受到限制和控制,要么是完全处于放任自流状态,绝大多数学生自治组织既无专人进行技术指导,也缺乏资金支持。少数能够获得专业指导和资金支持的组织则被高度官方化、行政化,实际已演化为校方对学生进行行政管理的官僚组织,业已丧失了学生自治组织的特征和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应有的功能。同时,目前各校实际提供的创新教育路径陈旧,如,除了第二课堂、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和社会实践锻炼外,几乎别无他选。

三、思考与建议

为更好地推进学分制改革、充分发挥其应用的制度优势,根据调查情况我们建议如下:

1.搞好学分制宣传,提升学生认知。提升对学分制的认知,既包括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者对学分制的认识水平,也包括加强对学生进行学分制的宣教。作为学分制改革的具体执行者和操作者,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者对学分制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影响和决定了学分制改革的实际成效。调查中反映出的诸多问题都与此密切关联。无论是相关政策的宣讲、选课的安排,还是学生管理组织的改革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如果只是为了工作简单方便、图省事,就必然会依赖过往经验,出现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如,一些学校存在的“假选课”就是如此。所以首先应提高具体改革执行者和操作者的认识水平;其次学校应拓展宣讲渠道,创新宣传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通过激活学生的需求来倒逼学校改革的进程和力度。

2.强化师资和学科建设,拓展学生选择空间。学校师资和学科建设的水平决定了学生自主选择空间的大小。当前,一方面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变化的影响和大众认识的偏差,客观上形成了专业冷热之分,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存在学科发展不均衡的实际,为维持教学单位和专业的学生数量平衡,只能牺牲部分学生的专业选择权。同时,受师资数量和水平的制约,当前各校能够为学生提供的优质课程和优秀教师的选择空间也相当有限。显然,为真正实现学分制改革的初衷,保障学生相对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利,必须强化师资和学科建设。

3.转换观念,创新学生管理组织。为了“老”队伍能带出“新”学生,避免穿新鞋走老路,身处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转换观念。一是变管理为服务,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服务,由过去的学生管理者转变为服务学生发展的导师;二是变管制为扶持,对待学生自治组织要以扶持取代管制,协助学生解决困难,指导和支持学生发展各类社团,让学生在自己创造的发展平台上充分成长。

学分制的实施必然对传统行政班级产生冲击,而教学班的作用将得到凸显,这有利于在学生管理中去行政化,应借此机会积极创新学生管理组织模式,减少管理层级,实行组合式动态化管理。如此既可删减老师与学生间的中间组织层次,实现面对面的交流与辅导,也可淡化官僚化传统,在实践中培育学生的平等意识和公共精神。

4.构建激励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既需要创新思维理念的培育,也需要具体实践的训练和相关制度的支撑、保障。无论是当前的教育教学模式,还是相关的具体培养方式都无法适应学分制改革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此,首先应尽早摒弃科研GDP 和唯分数论,鼓励师生聚焦创新和师生联合创新, 构建激励师生进行创新的体制和机制,通过制度激活和保障创新;其次,应积极营造适度宽松的研学环境,在法律框架下包容各种创新思想和活动,鼓励试错并容忍失败;其三,应大力拓展创新项目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为学生参与创新提供多样化的具体实践的平台。

猜你喜欢

学生自治学分制创新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以学生自治推动学校管理走向善治新格局
以学生自治推动学校管理走向善治新格局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高职院校学生自治组织建设对于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不成功的学生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