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初一新生不恋家
2015-03-19重庆市江北中学
重庆市江北中学 刘 杰
“我想家”这是出自远离父母、异地求学的初一新生内心的感叹!只有找到“适应的方法”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
请看下面一则案例:小王同学在入学第一周,就和两同学因小事发生矛盾导致打架;上课精力不集中;有空就给家里打电话;作业完成不认真;课间或自习课上,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若有所思……作为住宿生,不会整理内务,不习惯自己去打热水、洗漱;更有几次,莫名其妙地坐在床上偷偷哭,让同学们不知所措。
其实,小王同学的种种异常表现,源于对新环境的适应不良。
入学适应不良,是新生中常见的一种适应性障碍,尤其在初一新生中最为普遍。因为初一新生大多为十二三岁的孩子,自身的适应能力比较差。面对突然紧张的生活和学习,相当一部分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和挫折,一时间没有了精神支柱,甚至失去信心,产生自我怀疑的消极情绪,变得抑郁;有的遇事难于自控,便采取种种激烈的方式来发泄。小王同学则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为了帮助同学摆脱痛苦、恢复自信,我采取了以下方式。
第一,尽快认识新环境。我在班里召开以《小学生、初中生》《正确认识自我》等主题班会,通过比较小学和初中课程的变化、每天上课节数的变化、学习方法和作业量的不同,让同学们了解:从小学到中学,存在着方方面面的过渡。过渡顺利,大家的学习就会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反之,则会像断线的风筝直线下降。通过大家对自己的特长、爱好的介绍,增进了新同学间的了解,也让小王同学明白了:进入初中后,产生压力纯属正常的心理反应。“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关键是尽快适应新环境,变压力为动力,在新的竞争中力争上游。
第二,传授有效的自控方法。深呼吸,可以算一种控制情绪的好方法;也可以直接找班住任老师、朋友诉说;还可以到大操场去打球、跑步等体育活动,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更可以通过写日记、写信发泄抑郁。如果面临一场强烈的冲突时,可以紧紧攥拳,嘴里数出1、2、3、4、5……如果数到了10还控制不住自己,就转身往老师的那里跑等。
第三,发挥同学互助作用。为了让小王同学尽快融入班集体,我和生活老师达成共识,充分调动“室友”们的积极性,帮助小王尽快提高自理能力。宿舍室长小姚生活自理能力强,又乐于助人,在室长的倡导下,从作息时间到整理内务,小到个人洗漱大到集体卫生,都有人帮助、提醒他,但决不代劳。几个星期的时间,小王的变化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第四,与家长合作共同教育。根据小王的实际问题,我们约定家长要做“狠心”家长,控制孩子往家里打电话的次数。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周末让孩子自己乘车回家。回到家里,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让家长努力保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指导孩子从小事做起,循序渐进,逐步培养他适应社会、独立生活的能力。
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小王同学很快适应了初中的生活,恢复了自信,成绩的等级也上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