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外语教学资源加强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的策略研究

2015-03-19任园园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理工科通识人文

任园园

任园园/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讲师,硕士(河南郑州450001)。

随着国内国际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高等教育也随之经历了数次变革,高等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一个热点引发了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即大学教育是应该培养完整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人,还是应该注重专业技能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所带来的多元文化之间的碰撞冲突日益突出,对这个问题的争论有增无减。随着改革的纵深化发展和各界人士讨论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必须要培养出具备较高专业素养、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人才,更要培养出具有较高道德素质、科学素质、人文素质、艺术修养、心理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一、理工科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现状

理工科院校相比于文科院校,由于其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都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特殊性,决定了理工科院校往往是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中心,重专业而轻素质、重工具性而轻人文性,教育对象的人文素养十分薄弱,特别是传统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十分欠缺。很多调查都显示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十分匮乏。因此,在理工科院校广泛开展通识教育是当务之急,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

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和熏陶,促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内化和发展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的内在品质和价值取向,最终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全方位的知识视野。

从目前理工科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模式来看,绝大部分采用的是依托学分制的“专业课+选修课”模式,通过开设大量的人文通选课和公共平台课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这种模式缺乏个性,很多都是参照文科院校的课程设置,没有结合自身的专业和特色进行总体设计,致使很多通识课程成了摆设,学生不爱上,上了没效果,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加强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的对策

在理工科院校开设的所有人文类的课程中,大学英语一直是公共必修课。大学英语长期以来的定位都是语言应用技能的培养。而被众人所忽略的是,外语其实是语言、思维与文化的共同载体,语言教学包含了很多人文素养发展的内容,比如,文化、礼仪、交际、政治等。因此,外语教学同时兼具着工具功能和整体培养的功能,它不仅仅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一把钥匙,更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性、社会性等人文内涵的重要手段。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调查研究,认为理工科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外语教学资源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1.充分挖掘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人文素质资源,加强大学英语教学的通识性、人文性。作为理工科院校为数不多的一门偏人文类的课程,大学英语的教学要勇于担负起培养学生人文性的重任,改革教学内容、手段、方式等,强调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统一性,加强人文教育和熏陶。

目前,各个高校开设的《大学英语》课程所选用教材大多集中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新标准大学英语》系列、《新编大学英语》系列、《大学英语(全新版)》等。这些通用的大学英语教材经历了多次改版,其文章均取材于原版的外文报纸、杂志、图书等,内容涉及了有关英语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人物、政治、教育、科技、文学等,题材丰富。比如,全新版《大学英语》既有贴近生活的散文、记叙文、议论文,也有社论、科普类、新闻报道、人物传记等。文章作者既有匿名的小人物,也不乏一些文学大家、社会名流。除了培养语言应用技能的内容外,这些教材中还包含了丰富的人文资源。教师应该在授课过程中充分挖掘这些人文资源,并适当进行扩展延伸,将人文知识与课内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目的。

2.改革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设置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和通识教育类英语。目前各个高校开设的《大学英语》基本都属于普通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的范畴,各个学科和专业的英语教学采用统一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随着人才需求的变化和社会、科技的发展,更多的人呼吁高校的英语教学应该向专门用途英语ESP转变。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是以普通英语作为基础,以具体学科专业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基于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大纲、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实施英语教学。通识教育类英语课程不同于专业用途英语,旨在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确定的教学目标中关于“提高综合文化素养”的要求。

理工科院校应该根据学校定位、专业设置、学科需求等合理安排普通英语、专门用途英语、通识类英语。以我校为例,针对工科的学生,第一学期可以开设普通英语课程:听说读写;第二学期开设英语通识类课程:听说读写;第三学期开设针对不同专业的专业用途英语,如:计算机英语、通信英语、数学英语、电子工程英语等。

3.摈弃“必修课+选修课”模式,把通识教育纳入必修的范畴。对于开设有通识类课程的理工科院校来说,大部分采用的是“专业必修课+通识选修课”这种学分模式。这种模式表面上是提高了通识教育的地位,而实际上却流于形式,通识课程依旧是专业课的一个点缀而已,仅仅作为一种兴趣爱好,久而久之就背离了开设通识教育课的初衷。因此,理工科院校要想改变这种传统模式,就要从制度上下手,把选修课的帽子拿掉,给予其与专业必修课同等的分量,即把通识教育类课程纳入到学生的必修课范畴内。

与传统的“必修课+选修课”的模式相比,这种新的模式在实行中会面临一些问题。比如,一旦纳入到专业课范畴,那么其授课内容是不是就要和学生的专业挂钩,这样对通识课教师的要求就有所提高。而且一所理工科院校有多种专业,每个专业开设的通识类课程要有所不同,那么这学校的师资力量又是一个考验。

4.改革评估体系,考核方式与学业评价多元化。目前,国内高校正在逐步改革考核方式,从以往一卷定终身的模式逐步发展到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并重的模式。这种发展趋势顺应了社会需求,而且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才能真正体现通识教育的精髓。比如,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前采用的是分级教学的模式,实施了“四分法”,即基础班、普通班、高级班、精英班。分级及考核的评价标准以教育部出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为主,参考了《欧洲语言教学与评估框架性共同标准》,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和词汇量进行测试。四个层级学生期末考试笔试采用复合试卷(75%水平测试+25%课内知识测试),口试采取全年级统一测试。这种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体现了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

5.利用外语教学资源,培养理工科学生的国际化视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加速了全球化的脚步,我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交流与事务中。作为未来国家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在教学中更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使学生通晓国际规则。理工科院校应该充分利用外语教学资源,利用通识课程的平台,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能力。

本研究立足于高等院校未来的学科规划和人才培养,从外语教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充分调研探讨了如何利用外语教学资源加强理工科院校的通识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创新性在于将外语教学资源作为一种手段,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评估体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本研究紧贴教学实际,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教学实践、指导实际教学。

[1]杜祖贻.通识教育究竟是什么——《后工业时代的通识教育实践》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4):87.

[2]谢定国.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3]杨丹,支希哲.理工科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3):84-87.

猜你喜欢

理工科通识人文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人文绍兴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