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社区教育服务模式探讨
——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介入
2015-03-19左敏
左 敏
教育论坛
青少年社区教育服务模式探讨
——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介入
左敏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与环境中的各子系统联系紧密,作为青少年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学校、家庭和社区便成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重要载体。“融合型”青少年社区教育是指:以社区为本,依托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以下称社工机构)为纽带,将“学校”“家庭”“社区”等服务主体紧密联系和衔接,从而构成“家庭”“学校”“社区”“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四维一体的有机整体,并以此对青少年的社区教育进行可行性探讨和途径研究。
“融合型”青少年社区教育;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纵观国外的青少年社区教育,比较典型的有这样几个模式:日本将社区教育界定为终身教育,以终身教育为宗旨,并将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主要途径;北欧将社区教育界定为民众教育,其实质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民众参与改善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美国将社区教育界定为一种非正规的教育服务,试图为整个社区,包括各种职业、年龄的社区成员提供教育服务。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民政部颁发《关于听取对“社区建设”思路的意见通知》,2000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通知》,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了关于“大力发展城乡社区教育”的有关要求,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教育部于2008年2月公布了第一批34个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2010年11月教育部又公布了第二批34个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借此契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实证研究也逐渐增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遭遇一些瓶颈,比如:社区教育要落实到社区青少年,其载体到底是谁,效果如何评估,专业性如何体现等。
鉴于此,本文拟在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下,依托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介入,从社会工作实践的角度,构建“融合型青少年社区教育服务”的新模式,对青少年社区教育的途径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
一、“融合型”青少年社区教育服务新模式构想
青少年关系紧密的生态子系统包括:社区、学校和家庭。社区作为学校、家庭、邻里等初级群体的纽带,是青少年社区教育的重要环节。[2](P102)“融合型”青少年社区教育服务是指:以“社区为本”,以立足社区、依靠社区和服务社区为宗旨,结合社区发展的实际,依托专业的社工服务机构为纽带,将“学校”“家庭”“社区”等服务主体紧密联系和衔接,从而构成一个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有机整体。
“融合型”青少年社区教育服务新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服务主体的融合。在实践中将实现“学校”“家庭”“社区居委会”“专业的社工服务机构”四维一体,实现较好的资源整合和配置,并从实践层面探求专业社工机构在融合过程中的作用和运行机制。
2.实践方法的融合。整合现代教育、心理、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在手法上整合心理学和社会工作三大基本方法等,实现社会工作、教育学和心理学相互融合的服务模式。
3.服务主体与客体的融合。通过服务主体和客体的互动,实现主体和客体间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二、专业社工服务机构介入的可行性分析
(一)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生来就有与环境和其他人互动的能力,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互惠的,并且个人能够与环境形成良好的相互调和度;[3](P33)个体能否与生态子系统之间形成正向的互动关系,就直接决定其生活状态。如果个体不能有效的利用生活环境中已有的资源,或者其环境中不存在其所需的资源,则个体就与生活环境之间不能建立起正向的互动关系。与此相关,系统及子系统之间也存在积极的互动关系,系统主动地进行调试和适应,而不是消极地接受和顺应。在系统不断维持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其内部各子系统之间也存在着多元互动或互为因果的循环关系。生态系统理论认为,通过改变系统以及系统与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实现个体需求的满足。
(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从概念来看并没有一个权威的描述,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综合处臧宝瑞在“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与管理政策研究报告”中提出“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是指主要由企业、民间组织或个人出资兴办的以提供社会工作服务为主要业务的非营利性组织”。其最初主要出现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采取了“政府财政支持+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提供直接服务”的模式,在该报告中提出,根据机构参与或提供社会工作服务方式的不同,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可以分为三类:[5](P2)
1.以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为主要业务的社会组织,如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等。
2.其他社会组织,其主要业务是提供其他社会服务,但为了服务需要,设置了相应的社会工作岗位。
3.为社会工作者服务的社会工作专业性行业组织,如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等。
在本文中所指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包括以上第一第二类服务机构,是指以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为主体,坚持“助人自助”的宗旨,遵循社会工作专业伦理规范,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开展权益维护、困难救助、心理疏导、矛盾调处、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等服务工作的民办非企业单位。
(三)从生态理论视角下,专业社工服务机构介入的可行性分析
在系统生态理论的视角下,社工机构介入的可行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系统生态理论的视角将宏观环境与日常生活辩证地统一起来思考,有助于我们整体地、有机地、动态地认识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人的整体性需求,从而整合地思考青少年社区教育,更好地探索社会工作介入的途径和机制。
2.系统生态理论的视角下,社工机构的介入将有助于超越教育学理论的禁锢,同时突破社会工作介入三大方法的限制,有助于我们创造性地发展出多样性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专业精神,并充分挖掘社区教育的潜力和优势。
3.系统生态理论的视角下,社工机构的介入能更好地顺应社会的发展,更好地整合社会资源,融合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方的力量,形成一个良性的社会、学校、家庭的互动,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并形成全方位的教育网络。
三、“融合型青少年社区教育服务”新模式介入的途径研究
(一)从组织机构来看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其生活状态与所处环境正相关,与所处环境中的各子系统直接相关。邻里、同辈和家庭是青少年的初级群体,而学校和社区是青少年赖以发展的生态系统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家庭、学校和社区就构成青少年社会化的生态系统环境,三者是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动态关系已经无可置疑。
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作为正式的组织机构介入青少年的社区教育,其优点在于:其一,在开展专业社工服务的过程中,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以案主的家庭、亲友、社区为支持网络,进而收集信息、甄别信息、处理信息、反馈信息,然后开展专业服务。专业的社工服务是以掌握社区内部所具有的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为前提和基础的。因此,专业社工机构的介入就确保了青少年社区教育能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包括:政府、驻区企业、居委会、学校、家庭、热心志愿者等,整个资源网络的互动与发展就伴随社会工作开展的全过程,资源的输出给了网络中的青少年以社会支持,同时网络自身不断成长,并与社会形成良性循环。
其二,社工机构的介入将更加尊重青少年主体的多元化需要,尊重环境,实现多层次的服务,最终形成积极的生态网络系统;积极的生态网络系统可以帮助青少年与其环境进行情感、信息等各种资源的互换。这种互换实质上是指:青少年个体在网络中可以得到外在能量的输入,也可以在网络系统中输出相应的能量,比如:给予网络中的其他人以帮助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等。
因此,以社区为平台重整生态系统,并依托社工机构为纽带,可以让青少年接受来自生态网络环境帮助的同时,使青少年自身也融入其中,并为之服务,最后,青少年与家庭网络、学校网络、社区网络形成互动的新型共生系统。
(二)从服务方式来看
目前的青少年社区教育机构大多以社区学校的形式存在,服务方式比较单一,以课业辅导和孩子托管为主,比如各种课余教学机构、托管站等。但是,随着社会日益的发展、各种网络资源的渗透、青少年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因此父母和社会对社区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单一的服务方式越来越难于满足青少年及其家庭和社会的需求,也无法满足社区居民对于服务机构的期望。[4](P27)而引入社工机构,引入社工的专业服务,倡导青少年自助、互助、自决的精神,运用专业社会工作技巧: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系统地向青少年提供服务,便能较好地解决这一困境。
笔者在参与济南市民政局已购买的、在济南市某社区开展的“成长部落”青少年社区教育的项目时,实践并证实了社工的介入能够满足社区和青少年多元化的需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践行专业社会工作技巧,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居委会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比如积极进行民政局、团省委的项目申报,争取资金使得青少年活动场地的硬件设施得以有效改善;通过各种渠道有效链接生态网络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以缩小青少年社区教育期待与机构自身条件的差距。在具体服务中,我们首先了解青少年的具体需要,并根据其具体需要,开展不同的专业服务,如在社区开展“开心聊吧”等活动开展个案辅导,以及针对社区小学生开展“领袖训练营”“安全教育”和“行为规范”等类型的成长小组,针对所在社区,开展“阳光少年在行动”等社区工作,一方面提升了社区青少年的自我意识,锻炼了青少年的能力;另一方面,青少年通过服务融入社区,服务社会,进一步改善了青少年与家庭和社会的互动关系。
(三)从服务内容来看
现有的青少年社区教育机构专注于照看由于父母外出而无人看管的儿童,有的偏向于辅导课业。显然,由于这些定位多以教育为主,所以尚不能够满足社区青少年的所有需求,比如:情感的支持、社区归属感的培育以及成长过程中的伴生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社区教育的理念从传统的以教育为主,渐渐转向了以教育与服务并重,甚至更加注重服务;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服务内容从传统的单一服务转为多层次、更加立体重视需求的服务。
在“成长部落”青少年社区教育项目中,通过引入专业社工和志愿者,该社区在心理咨询、社会政策、预防理念上的专业性等方面都较好地弥补了传统机构的不足。由于社会工作者都接受过个案咨询、团体咨询、社会统计学、社会学概论、社会政策、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课程教授或者专业培训,他们能够较好胜任一对一的个案、一对多的团体和以社区为核心开展的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也可以在心理、社会、预防、康复和护理等方面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而志愿者队伍也为“融合型”青少年社区教育服务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人员保障。
因此,在引入社工机构之后,由社工介入青少年社区教育,其内容将有别于传统的社区教育,其内涵将发生如下的变化:(1)强调社区这一地域场所,并将青少年的社区教育与本社区的发展和服务有机地联系起来;(2)服务的目标不是传统的以“管理”为导向,而是以“需求”为导向,并且将整合社区的需求、家庭的需求、学校的需求和青少年的需求;(3)服务内容不仅仅是托管、课业辅导或者行为矫正,还包括了青少年成长各个阶段在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元化体系。
同时,引入社工机构,由专业的社工介入青少年社区教育,还能在策划、广告、营销等方面拓展自己的渠道和特长,并能发挥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各自的专业性和特长,以社区为平台整合各种资源,以此创造出各种不同的青少年社区教育模式,并不断完善和创新。
(四)从监管机制来看
政府补偿机制的缺位一直是青少年社区教育发展的瓶颈,资金的缺乏和监管的不力让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开展有时名存实亡。当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与教育系统和民政系统部门权重有别、财政预算紧张等无法短期解决的结构性问题有关,同时也和项目真正的监管评估没有到位有直接的关系。
要政府增加资金投入和资金补助,首先就应该给上级主管部门提供详尽的数据分析资料,但是现阶段从事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服务队伍很难完成这一任务,目前的社区机构或者聘用一些退休的教育工作者,或者聘用一些以生活照料为主的阿姨,也有些聘用一些在校的大学生来担任课业辅导。所以,目前从事青少年社区教育的这支队伍人员不够稳定、专业性不强,总体呈离散态势,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即使手头有项目也无法提供高质量的项目评估报告的现状,更何况大多数青少年社区教育的任务仅仅在社区中是迫于应付的日常工作。
如果社工机构介入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整个环节,充分利用社会工作实务的项目评估机制,通过前期的需求分析,中期的方案实施到后期的项目评估,对整个服务环节进行管理和必要的评估,为政府的监管提供客观的依据,也为政府资金支持提供可能保障。[8](P150)
对于青少年的社区教育,政府各部门已经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但是相关的研究大多在青少年社区教育的理论研究维度及教育学研究层面。[7](P143)对于青少年社区教育实践层面的研究还较零散和不系统,在诸如: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结构模式、运行机制的建构、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和配置、社区教育中政府职能等具体问题的研究及建议还较少。本文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来进行探究,从社工机构的介入作为组织依托,将青少年个体纳入到一个特定的系统中,探索从实践上建立起以“社区为本”的“融合型”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新模式。
[1]梁新潮等.国外社区教育的实践及启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2]朱海燕.以“社区实践活动”促进青少年社会化发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16).
[3]关盛梅.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青少年社会化与社区服务[J].当代青年研究,2009(10).
[4]陈建忠.试析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功能与作用[J].教育界,2012(1).
[5]臧宝瑞.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与管理政策研究报告[R].2012.
[6]王睿鸿.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7]刘尧.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4).
[8]杜妍智.多元服务模式下青少年社区教育机构的社工服务介入[J].黑河学刊,2011(5).
责任编辑:郭一鹤
G913
A
1671-6531(2015)01-0040-03
左敏/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江苏徐州221116),山东建筑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山东济南25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