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还原”体验例谈
2015-03-19上海市洋泾菊园实验学校孔翠芝
上海市洋泾菊园实验学校 孔翠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初中文学作品阅读提出了具体的阅读目标:“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文学作品阅读要注重学生的阅读过程和个性化的语言体验。
所谓语言体验,国内的学者认为:是语言主体对语言本身情感或情绪色彩的感知、感受和感悟,“体验”是“理解与运用”的基础。比起“理解”“体验”更能将语词的意蕴复原到我们的感觉层面上。
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对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这样的作品经过课堂朗读体验后,能感觉作品语言很优美,却说不出其中具体美在哪里。这时,我们可以采用孙绍振教授所倡导的“还原法”来分析、体验。关于“还原法”:就是“根据艺术形象提供的线索,把未经作家加工的原生的形态想象出来,找出艺术形象和原生形态之间的差异”换句话说,就是先要从文学语言中“还原”出关键词语“本来的、原生的、字典里的、规范的意义”,接着,联系上下文语境,把它和语境意义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矛盾和差异,找到分析的起点,进入分析的层次。在具体操作上,可以有:想象出作品中淡化了的或省略了的内容,具体艺术形象的还原,作者创作时情感逻辑的还原,历史条件的还原以及风格流派的还原等。笔者仅以《紫藤萝瀑布》为例,简要说明艺术形象还原、情感还原和历史条件还原。
一、具体形象的还原
《紫藤萝瀑布》中写道:“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美在哪里呢?学生在朗读中的朦胧模糊的感受应该怎样使之清晰可感呢?在教学中可以用还原法。句子所写作的对象,即艺术形象是瀑布一样从空中垂下的淡紫色的藤萝。紫藤萝是不是从空中垂下的呢?当然不是,紫藤萝是从树枝上垂下的。文章如果写成紫藤萝从树枝上垂下,那是实话,没有形象可感性,缺少韵味,而从空中垂下,却强烈地冲击着人的想象和情感。紫藤萝“从空中垂下”,这里有紫藤萝的特点:从高处垂下的曲线感、动感,欢快而热烈。
接受美学强调,阅读活动中读者的再创造功能。认为“作品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和接受,才能真正成其为‘作品’,否则便只是一些僵死的文字符号,一些潜在的甚至是残缺不全的指向艺术的假设”,文本的意义需要读者的参与才能实现,阅读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地发挥,直接决定阅读质量,因此,既要尊重学生体验的个性化,同时,也要注意文本的规约性,还要选准艺术形象的恰当的“还原点”。
二、作者创作时的情感还原
我们在还原作品的具体形象时,还要考虑这种形象背后是否有作者的情感特点,进行情感还原。如瀑布般的紫藤萝中有没有作者感情的特点呢?有的!紫藤萝欢快地从高处垂下的曲线、动感唤醒并激起了作者礼赞生命的烂漫、生命的欢乐、生命的美好这样的强烈感情。强烈的感情冲击着感觉,激发了“从空中垂下”的夸张和想象,而这种夸张和想象却不显得虚假,不显得矫情。这紫色的瀑布“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把静态的紫藤萝说成是瀑布,这是作者依据紫藤萝的特点而创造出的比喻,同时也是作者表达感情的需要,她如此热爱生命,热爱这欢快而热烈奔放的紫藤萝,作者把客观景物的灿烂、美好与主观情感的热爱、礼赞在夸张和想象中完美结合。让作者感到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盛开的紫藤萝花,以其生命的辉煌带给人们美妙和生命力!
英美新批评理论的细读原则启示我们:要抓住课文的重点,从语义、语境等微观局部指向课文整体。认知心理学则强调,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披文入境,披文入情。
三、历史条件的还原
用还原的方法,除了上述的还原具体的艺术形象和还原作者创作时隐含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外,还可以进行历史条件的还原,从而进入历史特定的语境,发现差异和矛盾,进行分析。“它带走了这些时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痛楚,那些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读来令人费解,欣赏紫藤萝怎么会想到生死谜、手足情呢?原来,作品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正身患绝症,生命垂危,作者非常焦虑、悲痛,所以在写到历史背景时,作者有所回避,有所省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充分还原作者在创作时的特殊情感和感觉,体验其中的情感,才可能真正把握作品的艺术内涵。
总之,语言的“还原”体验,试图从作品的语言现象、文字符号中通过若干还原方法发掘人的情感体验、生命体验和语言认知、加工的奥秘,将“无”还原为“有”,无中生有的语言体验和语言创造的心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