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由操作 自主探索—重视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2015-03-19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汤坑镇第二中心东秀小学陈玉莹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13期
关键词:长方体动手三角形

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汤坑镇第二中心东秀小学 陈玉莹

曾经在某报刊上看到这样一首儿歌:“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不用脑,学习学不好;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这一首浅显易懂的儿歌,却道出了手脑并用的重要性。

受以上启发: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挤出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想一想、画一画、摆一摆……同时,注意营造出自由和谐的氛围,努力使数学课堂成为“自由操作,自主探索,创新的天地”。

一、重视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现代课堂教学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当前提倡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给学生留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尽力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揭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

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设计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给每组学生提供 6个长方形纸板,让每组学生糊一个长方体的纸盒,学生在挑选纸板糊纸盒的同时,就能体验到只有两个相对的长方形纸板大小相等、形状相同,才能糊成长方体纸盒,从而对长方体面的特征产生感性认识;第二次,让学生利用学具材料插一个长方体框架,让学生在插框架的过程中,体验到只有当把 12条棱分成 3组,在相同方向上有 4根相同的插管才能插成长方体框架,从而对长方体棱的特征产生感性认识。再通过同学间的交流和教师的提炼,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的被动接受方式,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创造出所学知识。同时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二、重视动力手操作,增强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外,还应在参与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操作演示去理解、掌握所学知识,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增长才干。操作要到位,不能流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

在学习“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棱长是 1厘米的小正方体若干个,以小组为单位,拼出不同的长方体。并观察小正方体的总个数与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每行摆的个数、摆的行数、层数与长方体的长、宽、高又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在亲自操作、观察的基础上,让他们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展开争论,总结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然后让学生测出数学课本的必要数据,并计算出其占空间的大小。这种学生自己“创造”的新知,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而且在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重视动手操作,挖掘创新潜能

华盛顿的图书馆的墙壁上贴着这样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去做了,就理解了。”这三句话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学生参与的重要性。动手操作能促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

在学习“圆的认识”有关半径、直径间的关系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认识圆的半径、直径的特征后,我请同学4人一组讨论:“能否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直径与半径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这简短而又带有挑战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在无框架的约束下,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有的采用了“折”的方法,有的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的方法;有的测量的是“同一圆内”也有的测量的是大小不同的圆……同学们因为观察角度不同,学习习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等,得出的结论有的可能有偏差,但通过小组的操作,群体的交流,最终归纳出“同圆(等圆)内直径是半径的2倍”这一正确结论。这样的操作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又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使操作活动落到实处。

四、学会创新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目的

在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求异思维,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会创新,这是最终的目的。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如能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才能感悟到数学的价值。

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时,课前指导学生准备几组形状不一的三角形纸片,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进行剪、拼、移等活动。学生在自己动手随意拼摆,并在充分的拼摆之后,小组形成共识:任何两个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自己发现、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再让学生对拼、移的三角形进行测量、计算验证。进而使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延伸。

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又有新发现。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认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还可以是底÷2×高或高÷2×底”。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同学兴趣高涨,议论纷纷,有说行,也有说不行。这时,我表扬了这位同学敢于大胆提出问题质疑问难的精神,同时并让他说说理由。“我是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得出的。”我顺势让全班同学按刚才大家推导出来的公式和这位同学提出的两种方法计算教科书的例题,看得数是否一样,同学们经过计算,得出结果一致。这时,我说:“得数一样,还不能说明这位同学提出的两种方法成立,请同学们动手做实验,证明这两种方法是否成立,看谁能实验证明、理由充足,并操作给大家看看,讲给大家听听。”

这时,教室简直成了实验室,有的独立思考,有的画图实验,有的利用准备的三角形剪、拼进行实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学生不但加深了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大胆放手,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活动,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做到手脑并用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使抽象的内容化难为易,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猜你喜欢

长方体动手三角形
我也来动手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三角形,不扭腰
抓不变量巧解题
动手演示找错因
三角形表演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