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和探索

2015-03-19邹晓翔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6期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和探索

邹晓翔

摘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基于体验式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优势,探讨体验式教学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和主要运行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大学生作为 “天之骄子”的光环虽渐渐褪去,但依然是社会要求高、家长期望高、培养成本高、个人成材欲望高的“四高”特殊群体。随着大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违法案件和轻生事件的增多,社会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关注日益上升。大学生由于身心发展阶段决定心理尚未成熟,社会经验相对贫乏,加之为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得胜利,高中时期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因此带来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减弱、情绪不稳定等实际问题,也让大学生成了心理问题的高发易发人群。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大高校都基本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部也于2011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现状

首先,由于管理、师资、受重视程度的因素差异,心理健康教育在各高等院校发展还不均衡,多数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上采取的教学模式还是以传统的讲授为主。教师在台上说,学生在台下听,再辅以多媒体视频等手段,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都不高。在课堂上,不少学生都沉溺于自己的“小世界”,无法融入课堂。

其次,从心理健康课程的性质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是一门集知识、体验和操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在教与学上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学生的心理也需要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长。由此,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授课现状无法满足学生的知识获取。

第三,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着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从而在具体的学习中摆脱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被动接受、脱离实践、感受力下降、缺乏体验、忽视内化、知行脱节等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投入,最终实现让学生学习心理学而终身受益的目标。

第四,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开设对象主要都是大一新生,且大多是几个班合在一起并以辅修为主。极少有学校会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需要而分主题、分内容、分阶段地开设课程,这种大型公共课的集中教学的方式无法满足学生的具体需求。而且,随着大学生活的不断深入和各类问题的日益增加,仅在大一第一学期学习心理学是远远不够的,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应该是循序渐进,不断深入,让广大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能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进而不断完善自我。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注重的应是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实践操作,目标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环境适应、人格发展、情绪调节、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等方面能力,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因此,如果在实践教学中,只是注重让学生掌握原理和知识点,没有让学生经过主动的内化和实践的训练,学生是无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获得学习和生活能力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应强调的是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学会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更多的则是扮演提问者、协调者、观察者、建议者,帮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反思——再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心灵的成长。

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应是学生的一门自我教育课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在于协助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健康、成熟而能自我实现的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协助,积极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主动探究,通过学习而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

鉴于上述情况,必须对现在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而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引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对于促进教与学的积极互动,进一步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国外体验式教学思想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教学思想、夸美纽斯的教学思想、卢梭自然主义教学思想以及杜威经验主义教学思想。而体验式教学虽然在20世纪40年代已出现,但缺少系统的理论为指导,直到1984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提出“体验式学习”的核心理论:“学习者由亲身开始,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进行反思,形成理论,最终把理论所得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而在我国最早提出这一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目前在语言教学中使用广泛,在针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

体验式教学具体应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规律及发展需要,设定合理特定的情境,例如重复经历的活动、游戏、情境等,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教师所创设的这些特定情境中学习。在具体的体验中激发情感,再通过学生之间的观察、分享和交流,引导学生审视、思考自己的情感和认知,经过反思——总结——积累这一过程,领悟积极和正确的心理行为模式,并形成自我的认知理念,进而运用到具体的学习和生活中,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成长和行为上的改变。

体验式教学强调在教学中让学生从真实或模拟的环境里获得感受,教师以一定的理论对学生的亲身感知加以指导,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获取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做、悟”一体化。

体验式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主张让学生从“以课本为中心”的形式中解脱出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沟通、交流和共享,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过程学习中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最终实现“学以致用”。

在具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体验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知识,学会处理学习、人际交往和情绪情感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育学生的心理品质。

四、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施

体验式教学重在“体验”,鼓励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参与,获得个人体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公开学院从2010年开始,面向大一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时12学时,课程分为六讲,分别是,(1)促进心理健康,适应大学生活;(2)健全自我意识,完善个性人格;(3)学会共处,人际交往你我他;(4)情绪调节,直面困难;(5)悦纳自我,发展成长;(6) 掌握学习心理,提升能力。笔者也多次参与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讲授,并尝试在教学中采取讲授、讲故事、小游戏、心理测验等多种方式来授课,虽然也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总体上学生很难全部参与。总有部分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或者无法成为真正的参与者,只是扮演听众的角色,这就使得课程效果大打折扣。引入体验式教学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显得尤为迫切。体验式教学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通过事先创设好的心理情境增加个人体验,进行主动、自主的学习,增加教学的实效性。具体而言,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由教师根据设定好的教学内容在课前准备来源于生活的案例,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讨论,查找资料,最终形成案例分析报告,再推选出一名学生代表在下次课堂上进行报告,其他学生可在每组报告结束后进行提问,该小组成员回答问题。让学生在学习、思考、分析、报告、讨论的过程中,通过案例学习心理知识,达到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强面对问题时用心理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

案例的收集上可以注重社会上的真实案例,或来源于学生生活的典型案例。例如在讲授“人际关系,恋爱环节”时,可插入学生因恋爱而导致自杀的极端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自杀的原因和如何避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培养爱与被爱的能力,学会如何处理恋爱期间可能遇到的问题。

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各类案例的深入思考现实的各种问题,从而教会学生乐观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挫折,克服消极行为所引发的消极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是联系现实问题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创设的情境亲身体验和实践,扮演情境中的角色,和其中的人或事进行互动,从而发现问题,了解问题,解决问题。 在角色扮演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角色活动,获得心理体验,然后再分析角色的行为,纠正错误,进而更好地理解他人,学会共情,学会换位思考。

例如在讲授情绪调节的方式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合理情绪疗法”,了解到不合理信念的形成过程,学会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立足点,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可以引入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分饰“来访者”“咨询师”,进行不合理信念的咨询对话,体会案例中“来访者”的非理性信念来自何方,通过扮演的角色纠正认知过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举一反三地认识合理情绪疗法,即通过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

3.问题讨论法。例如,可以让学生围绕成两层圆圈,一对一进行交谈,然后再经过一定的时间后(一般设定为5分钟),再进行顺序轮换,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和不同的学生进行讨论。这种集体参与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还能增强个人的自我表现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在与不同的同学的对话中,思维更加积极活跃,产生更多的新思想、新观念。

4.团体活动法。团体活动目前在心理辅导方面运用广泛,主要是让学生在设定好的各种游戏活动和拓展训练中获得体验和感悟,促使学生对心理体验的感受得以加深,对知识的感悟得以提高。团体活动法普遍受学生欢迎,并能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例如在关于人际交往的学习中,让学生通过“同舟共济”“心有千千结”“相亲相爱一家人”等团体活动获得教育,经过互动、探讨自我、尝试改变、学习成长,学生们逐渐产生了情绪性的和认知性的理解,这些活动中的切身体验,对学生深入理解人际关系中集体、团结的力量和作用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团体活动的优势还在于可以让课堂走出教室,走向户外,在大自然环境下,进行团体活动更有助于学生的亲身体验,而且也能让学生减少对课程的排斥性。

总而言之,体验式教学形式多样,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有目的、有步骤地选取教学效果好的、学生接受程度高的教学方法,同时既可课内开展,也便于在课外互动,使得心理健康知识从课本内渗透到实际生活中,可以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掌握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的知识。而且,亲身经历的事情是人们最难以忘怀的,将体验式教学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长,还能真正学会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指导今后的行动,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段鑫星,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艾军.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学课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2008(14).

[3]蒋常香,毛莉婷,刘小青.体验式教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教育学术月刊,2013(12).

责任编辑:魏明程

教育管理

刘桂英/青岛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硕士(山东青岛266071)。

猜你喜欢

体验式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分析体验式教学在中职会计课中的应用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