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酒文化特征及英译探究

2015-03-19田娜,范雯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6期
关键词:英译

川酒文化特征及英译探究

田娜,范雯

摘要:酒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源远流长,川酒文化更是独树一帜。然而,针对川酒文化特色分析及其英译的研究甚少,这不利于川酒文化乃至川酒的推广。本文旨在研究川酒文化的历史及其特征,并以其为蓝本,研究相应的英译技巧,尤其是川酒文化中特有的酒类术语、文化词及涉及酒文化意境的翻译,最终达到推广和发扬川酒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川酒文化;英译;文化词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14年川酒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一般研究项目“川酒文化国际传播的生态翻译环境”(CJCB14-07)阶段性成果

在历史的长河中,酒文化源远流长。饮酒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载着民众精神的期望。中国酒文化是学习和掌握中国文化最好的切入点之一。由于川酒文化在我国民俗尤其是整个西南地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川酒文化特征及其翻译法的研究尤为必要。

一、 川酒文化起源

成都平原是四川古代文明最早的发祥地。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承载着一种独特的文化习俗,即饮酒文化。据历史记载,无论蜀国经历几个王朝,其酒习俗贯穿于当地的民俗文化。在举世瞩目的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陶器、青铜器等酒器;与此同时,在四川境内其他考古遗址也发现大量饮酒器,足以说明蜀人饮酒之风的盛行。

成都平原得天独厚的水性、土质和气候条件,促使其酿酒业的繁荣和农业的发展。这种集气候、水源、土壤“三位一体”的天然生态条件,为酿制纯正优质白酒提供了得天独厚、不可复制的环境。因而,四川是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的核心地带,其独具特色的浓香型和酱香型白酒也成了川酒的标志。

二、川酒文化特色

(一)酿酒工艺独特

川酒历来以浓香型和酱香型而闻名国内外,其酿酒工艺更是史上一绝。无论是以茅台为代表的茅香型大曲、以五粮液为代表的浓香型大曲,还是流传民间的小曲白酒,其酿造工艺都颇负盛名。小曲酒酿造过程简便,又被俗称为“烧酒”,其酿造工艺可以简约概括为“固态培菌、固态发酵、固态蒸馏”。大曲酒则工序复杂,分支多,也最具代表性。川酒主要包括浓香型和酱香型。酱香型大曲以“两次投料、高温制曲、高温发酵、高温摘酒”为特征,而浓香型大曲以“续槽配料、固态发酵、混蒸混烧、洞藏陈酿”为特征。

(二)饮酒文化多元

纵观中国历史,酒乃至饮酒习俗不可或缺。无论是丧葬嫁娶、祭拜祖先,还是迎来送往,酒的作用乃至酒的使用方式都独具匠心。随着酒业的兴起与蓬勃发展,酒成为人类生活之常用品,酒文化以及与之形成的饮酒习惯,随着岁月的沉淀,形成独具特色的民间饮酒风俗。四川是多个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各个民族又逐步发展出独特的饮酒习俗,饮酒文化也是百花齐放,形式多样。总而言之,酒乃至特殊的饮酒习俗成为民间活动的中心,成为民俗文化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三)文化遗存丰富

川酒文化的遗存形式丰富多样。在酒窖方面,酱香型大曲酒窖池以泥地石板为壁,浓香型大曲则以猕猴桃和碱性的泥筑成。此外,酒类器具颇多,如苗族的牛角杯、竹角杯和彝族的鹰爪杯、猪脚杯等。这既形成了四川多姿多彩的酒文化特征,又体现了川酒文化的独特内涵,使得川酒文化更具研究及翻译价值。

三、川酒文化英译

(一)术语英译

在川酒文化的英文翻译过程中,首先一个突出的问题便是川酒文本中有大量的术语,这些术语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就“浓香型”和“酱香型”而言,英语中没有对应译本,多数译者译为“Luzhou-flavor liquor”和“Maotai-flavor liquor” ——以“浓香型”和“酱香型”最为代表的酒名替代术语名称。而类似的情况在川酒文化英译中还有很多。许多术语都是因为在英语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翻译而让译者苦恼不已。又如“大曲酒”和“小曲酒”,对于译者而言,像“大曲”、“小曲”这类的术语,无法与英语中某个单词直接对应,也没有对应的酒名,此时可采用音译,即翻译成“daqu liquor”和“xiaoqu liquor”。

川酒文化文本中还有大量的技术性词汇,尤其是关于酿酒工艺词汇的翻译,很是考验译者的能力和水平。但有些术语看似复杂,比如在酿酒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技术性词汇“发酵”、“糖化”等,其本身是具有固定的英文翻译的,发酵为“ferment”,“糖化”为“saccharify”,这时译者只需查阅词典,对应翻译即可。

(二)文化词英译

川酒文化中与饮酒相关的习俗众多,正是因为这些特殊的习俗造就了川酒文化中存有大量的文化词。文化词又称文化专有项或词汇空缺,是指在整个语言系统中,最能体现民族特色,最能承载文化信息并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习俗的词汇。因为文化词之特殊性,通常在翻译时无法在译入语中找到对应的词汇。在译语文化中找不到对应的译文时,为了保留原语文化,译者会选择异化的方法来保留原语文化。

异化指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收接纳外语表达方式。川酒文化涉及众多文化词,对于文化词的翻译处理,大多进行“异化”处理。此方法可维持外来语的语言结构,以突出川酒文化的人文习俗。在文化词中,较为典型的有“转转酒”和“咂酒”。译者处理译文时,可考虑保留原语文化特色,以音译加注的方法来进行异化处理。“转转酒”是彝族人的饮酒习惯,“转转”顾名思义是转圈,指众人围成一圈,饮酒时宾客原地而坐,第一个人饮酒后传给身边的人,每人轮着饮酒。为了保护彝族之特色饮酒文化,译者可采取“异化”的 方法将其译为“zhuanzhuan liquor”,并附加注译为 “Zhuanzhuan liquor is prevalent in Yi Minority — No matter when and where it is, hosts and guests will make a circle to enjoy zhuanzhuan liquor which means a cup of liquor is drunk a little and is delivered to another person to drink continually”。

(三)文化意境再现

中国人独特的饮酒方式决定了酒所拥有的独特的文化意义,这在意蕴悠长的中国古诗词中也有所体现。古诗词中出现了大量对饮酒场景的描述,这类含有酒文化底蕴的文本无形中加大了翻译的难度。对于此类文本,译者首先需查阅古籍资料,研究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及想要凸显的诗意,再进行翻译。现以李白《月下独酌》中的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为例探讨文化意境。此诗表达了诗人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孤寂惆怅之情。在众多译本中,Fletcher的译本“The cup I lift; the Moon invite;/ Who with my shadow makes us three.”最能体现出李白的孤寂之情。

简而言之,川酒文化有其文化底蕴深厚之特性,译者在处理此种文本时,不能一味地偏向归化或异化之策略,也不能只选用直译或意译的方法,可适当采用音译或音译加注之法。总之,对于内涵丰富的文本,译者的职责不仅在于译出原语的含义,更要展现其文化内涵,以达到弘扬传播传统酒类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健,陈文.川酒传统酿造中的文化遗产因素分析[J].中华文化论坛,2009(1):138-142.

[2]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康珺.基于川酒文化的“中国白酒金三角”旅游发展策略[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5-67.

[4]廖治敏.成都旅游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 146-148.

[5]张慧之,赵玉闪.从归化和异化谈酒文化翻译[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12):228-231.

责任编辑:苑莉

史岩/辽宁师范大学在读硕士(辽宁沈阳116029)。

猜你喜欢

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从“最贴近的自然对等”看“君子”和“小人”的英译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孔子之道及其英译之法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域下公示语英译研究